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76#

在这里,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陈">陈ersonName>先生主要通过翻译孔子一些关于“仁”的语录来告诉我们仁道的饯行以及其重要性和意义,通过这些语句,我想,我们大家都会对这个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明">明ersonName>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TOP
77#

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这就成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认同的现实基础。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 这话非常正确。而孔子所给与原有制度的“理论的根据”不是别的,正是仁。全新意义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动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来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孔子之后,在历代儒家不断地浇灌和护理之下,这棵新芽历经两千多年的时空穿越,终于又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发现仁,并且把礼乐文化植根于仁的基础上,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借助于仁,中国传统文化顺利地实现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转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数千年和孔子之后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得以沟通连接,而没有中绝断裂。
TOP
78#

                   在不涉及国家与民族大义的情况下,真正的仁义是由近及远的,首先是对自己的仁义,然后是对家人的仁义,再后是对外人的仁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但生活之树常青,诗句也显得灰,有一种情况明显超乎臧克家的设想,那就是:有的人死了,也还活着,但不久又死了。

TOP
79#

         孔子践行仁道的方式有三:1、通过教育

自己门下的弟子仁道,让弟子们再去推广仁道。
2、通过游说诸侯,即亲自去教育诸侯。
3、通过著书立说来推广仁道 。

TOP
80#






不可否认,昔日思想,必定有与我们时代的精神气质所不协调之处。孔子的“仁”的思想也需要接受时代的洗礼和社会的改造。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源自人伦亲情,强调明人伦,尊重人格,提倡关爱,注重责任,追求社会和谐平安,这一原则却不会随时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应随同过时的具体道德规范一并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仁爱精神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它具有永恒价值,它正是塑造中华民族健康道德心理,提升国人道德境界的根本生长点,也是形成中华民族克己为人、见义勇为、当仁不让,遵从各种社会规范、积极维护社会生活准则的独特个性的心理基础。

TOP
81#

       我们要提倡,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我认为就是要与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了。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TOP
82#

孔子践行仁道的方式有三:1通过教育自己门下的弟子仁道,让弟子们再去推广仁道;2通过游说诸侯,即亲自去教育诸侯;3通过著书立说来推广仁道 。“仁”是通过“人”实现的,“仁者爱人”是 善良的孔夫子提出了一个恳切的希望, 一个做人的标准。作为一个从政者,要爱什么人呢? 光是自己的家人? 光是自己的上司? ( 其实也不是真爱, 只不过是巴结谄媚罢了) 不! 当官的应该爱的是百姓! 百姓不只是他们服务的对象, 更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没有百姓的纳税完粮, 这些官员们吃什么? 穿什么? 可吃着百姓, 穿着百姓, 还欺压着百姓, 盘剥着百姓, 这种人, 不要说算不上什么“仁者”, 甚至根本就算不上是个人!践行仁道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

TOP
83#

   我们要提倡,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我认为就是要与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了。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TOP
84#

孔子曰:也有卖得也有卖走路没有汽车快

TOP
85#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不仅是一个仁爱的宣传者,同时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孔子提出,人只要能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就可以称之为志士仁人。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TOP
86#

贫贱与富贵,成功或失败,都是仁德修养的结果。得之以道,非道莫取。守之以节,非礼不移。富人是值得羡慕的,只要他的财富是合法的劳动所得;穷人是需要同情的,因为贫穷更多的不是由于自身的原因所致。

富与贵,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人们都希望有前途,顺遂得意,有所成就。相反的,贫与贱,是人人都讨厌的,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即使一个有仁德修养的人,也是不愿意困受贫贱无着的生活。但是,这一切都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得。否则宁守清贫而不享受富贵。凡事总要付出代价的,不要想着有什么不劳而获的美事。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大潮冲击下,应当保持清醒头脑,有所为有所不为。往往人们在身处寒微之时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能够拼搏向上,但是当目的达成,得到了他想要的,以后就会有所变化,一些人变得贪婪,生活腐化糜烂,骄奢淫逸,更有甚者,狂妄自大,把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加强“仁”的修养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重视而不可须臾放松的。

TOP
87#

仁爱助人是人与人之间友好亲爱,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一些有代表性的杰出人物,都把仁爱助人视为伦理道德基础和为人处事的准则。在历史上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动人故事。有的兄弟之间,互相谦让,友好如宾;有的朋友之间,亲如手足,患难与共;有的为朋友,赴汤蹈火,舍生忘死;有的邻里之间,互相照顾,和睦相处。还有的是有“恻隐之心”,急人之难,解人之困,成人之美。现代家长尤其要对自私、不肯助人、不肯谦让、缺乏“恻隐之心”的独生子女施以更多的仁爱助人的美德教育。一个人对老弱幼小的态度,是道德水平的一面镜子。关心、爱护老弱幼小的人,也会关心、爱护他周围一切的人。因此,培养学生待人礼貌、乐于助人的品质,应当从扶老携幼教育入手。教育学生扶老携幼,首先要教育学生尊敬自己的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爱护自己的弟妹,然后逐步扩展到社会上的老人和小孩。我国素被称为“礼仪之邦”,我国人民历来是有礼貌、讲礼仪的。在我们的教育下,我们的学生也要学会待人接物,做到和蔼可亲,谦逊忍让,彬彬有礼。

TOP
88#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一二·一)

     克己,是克服己身的私欲;复礼,是回复到合乎天理的行为。一个人一旦能克己复礼,天下人都要赞许他是个仁人了。这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做不合礼的事便是了。仁的本质是合乎理,表现在外则是合乎礼,因此礼是合乎天理的节文,所以人只要守礼,便可合天理、达到仁的境地。当今社会鼓励多元发展,但是不能忽略对别人的尊重,否则人人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上下逐利,社会秩序就会动乱不安了。

TOP
89#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第一七·六)

     一个人若能以恭敬之心修己待人,自然谨慎有礼,言行有度,不会招致侮慢,这是敬慎的美德。待人之际,要能宽厚而包容,凡事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多留余地,自能获得众人的爱戴和拥护,这是宽容的气象。接物处事时,诚恳信实,无所欺瞒,自能得到同事、朋友、的信赖,这是真诚的品格。做事见及履及,勤快敏捷,有效率,不拖延,自然有显著的工作绩效,以服务社会,这是勤敏力行之德。而“力行”则“近乎仁。”(语见《中庸》)如果有了利益,一定要分润给大家,而不自私独享,如此,自能让人感恩怀德,图谋报答;在做事时,大家都愿意接受任使,出力相助,这是广施泽惠的道理。总之,恭、宽、信、敏、惠都是仁心仁德的表现,而此五德必须在与人相处、与事相接之际,随时随地,力行实践,久之,自能日臻仁境了。

TOP
90#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第一三·二七)

      “仁”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理,孔子认为“仁”是一切道德最高的标准。对于其门弟子,无一轻许其为“仁”,对于颜回亦只是说:“其心三月不违仁。”  

     “刚、毅、木、讷”四者与“仁”之关系如何?何以孔子说“近仁”?《公冶长》篇记载孔子批评弟子申枨说:“枨也欲,焉得刚?”欲念多的人无法刚正,反之,“刚”者无欲,所以不自私,近乎“仁”。《泰伯》篇载曾子之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人志向不可不宏大刚毅,因为他的责任重大,行程遥远。以弘扬仁道为责任,这责任不重大吗?到死后才算完成责任,这行程不是很远吗?)所以“毅”者,果断坚定,能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为人谋福利,能近乎“仁”。《学而》篇载孔子之语:“巧言、令色,鲜矣仁。”正与“刚、毅、木、讷”形成强烈对照。刚毅者绝无“令色”,木讷者绝不“巧言”。所以说讨人喜欢的话来谄媚人,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来奉承人的,这种人是很少具有仁心的。反之,质朴敦厚、不巧言令色的人,就不会弄虚作假而与本心大相违背,所以是近乎“仁”。

  刚则无欲,毅则能果敢坚忍,木则率真笃实,讷则真诚力行,具有这四种气质的人,能渐自完成最高的人格。(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