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波
学号:10311020
时间:2011年3月13日
电话:13648877255
卷一
一、仁
践行仁道
孔子从宏观和整体上来描述其一生: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执耳,七十顺耳.这是人一生中,时间的道和思想的道最好的一种结合方式,所以孔子为大“仁者”。
孔子说:“所谓仁,就是爱别人。” “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就是说话迟钝——做起来难,说起来能不迟钝吗?”“仁,就是开始艰难,後来获益。”“刚直,坚毅,朴实,谨慎,离仁就不远了。”
仁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存在社会关系中,“仁”有体有用,体用结合,体是本体,本质,“用”现象和功能,“仁”首先是一种修养的功夫和境界,行动中,就是恭,宽,信,敏,德五种德行律己
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仁”的实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