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151#

孔子践行仁道的方式有三:1通过教育自己门下的弟子仁道,让弟子们再去推广仁道2通过游说诸侯,即亲自去教育诸侯3通过著书立说来推广仁道 
关于仁道:儒家的仁爱精神有利于融洽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儒家仁爱精神渗透到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在家庭关系中,讲究亲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在朋友关系中,讲究互信互义;在君臣关系中,讲究君惠臣忠;在普通人际关系中,讲究尊长爱幼。这些人伦观念虽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有些已经过时,如过去的君臣关系与今日之上下级关系有本质区别,君惠臣忠观念已不适用于今日政治领域中的人与人关系。又如儒家在家庭关系中强调亲子、夫妇之间的等级性,这种等级观念也不适用于今日之家庭关系,家庭不同成员的社会角色虽有不同,但每一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儒家所赋予的家庭关系、及社会关系中的那种彼此友爱、相互关怀、将他人命运与自己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浓郁情感和仁爱精神不仅在当今仍有积极意义,甚至也可以说是万古常新。
TOP
152#

罗素在我《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中说,“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痛苦的呼唤过经常在我心中回荡,被压迫被折磨者,被女儿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这充满痛苦和贫穷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然而我还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他而活着,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愿意再活一次。”

   我想这不仅是对现代社会各种不和谐的声音的控诉,更是现代社会下践行仁道的重要体现。只是这个社会接不接受这样的仁道,理不理解这样的仁道之心,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我认为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

  仁道的践行不仅需要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条件,也需要社会各成员的不断努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更是需要长时间的付出,这样的时间是漫长的,是痛苦的,更是需要忍耐多少孤独和寂寞的。但是我想,只要心中有仁爱之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TOP
153#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因为人生下来是一无所知的,你引导他向善,他就向善,但是,在看到了社会上的太多阴暗面之后,我隐约开始觉得人性本恶,因为一个人从生下来不接受任何教育的话,他会慢慢走向堕落。而社会上正是因为太多人从小无法接受好的教育,才会误入歧途。这样看来,一个人向善需要引导,而一个人堕落却很容易。不过,社会上好人毕竟是多数,所以,我想,三字经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大概是讲的多数人吧。

TOP
154#

仁“,体现的是一种宰相肚里能撑船胸怀,一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气度,一种拿得起放放得下节操,一种忍辱负重的气质。仁者,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古之仁者无敌,即一个仁爱的人无论在哪都会得到别人的支持和肯定,一个仁的人也能很好的服务于社会,帮助周围的人。一个仁的队伍才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当然,仁的队伍也会 很好的造福于人民百姓。  仁,更体现的是仁爱,互助,友爱。在生活中,无论是对人对事,都要将仁作为我们立身的根本,对亲人朋友要”仁“,对老师,师长要”仁“,对其他的人也要仁。总之,生活中,我们要仁爱互助,友爱相处。

TOP
155#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然而怎样才能做到仁呢?

恭、宽、信、敏、惠,有此五点就做到仁了。

  “恭”,就是予人恭敬。孔子说:恭则不侮。一个人对他人恭敬的时候,你是不会招致羞辱的,没有人来侮辱你。

宽,包容他人天地宽。孔子说,宽就能够得众,你就可以有众人对你的一种信赖,你就可以拥有最广阔的朋友。

信,唯守信方赢得认同。孔子说人认知,就是谁在挑选下属的时候,都愿意选择有信誉的人来做这个职业的担当。

敏,敏捷行动。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一个君子,欲敏于行而纳于言。你不必说得太多,而真正赶紧去做。想到了就做,能做就再当想。

惠,以恩惠之心 宽厚他人 最后一点要“惠” ,怀有这样一种恩惠之心,然后去宽厚他人。

TOP
156#

任何的品德如果没有践行于实践中,那么这样的品德是毫无意义的,仁道亦是如此,如果仁道没有践行于我们的生活中,那么仁道仅仅只是空谈,也毫无价值可言。因此,我们必须先要学习仁道,心怀仁道,然后再落实玉我们的实践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仁道践行玉实践中,我们才能知道这样的仁道是否是真正合符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仁道,是否是正确的仁道。当实践证明我们所实行的是正确的仁道是合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仁道,那么我们就要积极实行和推广这样的仁道,而当实践证明这样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仁道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停止这样的行为,并想方设法阻止这样的行为继续发生。是哟说践行仁道是十分有必要的。
TOP
157#

    信念,使君子践行仁道精神支柱。

     君子应当有坚定地信念,诸如责任感、仁义、顺德、情操等等。

     在坚定的信念的引导下,做到对人恭谨、待人谦厚、交往信实等要求。

     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更加和谐熔融。

TOP
158#

      践行仁道之于孔子而言,他要求自己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教育自己门下的弟子仁道,让弟子们再去推广仁道
      2通过游说诸侯,即亲自去教育诸侯
      3通过著书立说来推广仁道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立大志于大道,遵从道德准则,依从于仁道,游身于六艺之中。

TOP
159#

就我们个人而言,践行仁道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做。

比如,对别人持宽大包容之心,得过且过,不要斤斤计较。

不要耍小聪明,停止一切不道德的小手段。

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说,说到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要有担当,做错事情是先从自身进行反省。

纠正心态,真确认是现实,勇于承担自己的职责。

TOP
160#

       古代最能褒扬刘备仁爱的故事就是“携民渡江”。在史书中也多有记载。笔者分析,其一,刘备的确很注重民心,尤其是“隆中会议”后,占“人和”已成“基本国策”;其二,曹军那时离他也很远,他根本没想到“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可见当时曹军的确不在刘备附近。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孔子倡导“仁者爱人”,仁几乎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不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至今仍称有德者为“仁人”,骂无德者为“不仁”。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成为“以人为本”的精神资源。



      世间万物万事中,人是最宝贵的,人是社会的惟一主体,是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是最应当受重视、关心、尊重、爱护的,是高于一切的。人文精神的核心,我理解为:对人的价值、人格尊严的尊重,一方面千方百计改善和提高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意义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构建高尚的人类价值体系以引导人如何做人。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封建观念就是只重权力不重人:到了资本主义那里则是只重金钱不重人.使人异化为物的附庸。在物质生产还不能充分满足人类需要的历史条件下.在人类还不能平等相待的历史条件下.重权不重人、重钱不重人的恶习总会或此或彼露出头来。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为追逐金钱而人性弱化,甚至丧失人性的恶劣风气还在蔓延.我们应当大力弘扬和培育人文精神。现代人文精神是现代道德的重要基本元素,甚至是核心,是现代文明精神的基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3-23 19:49:01编辑过]

TOP
161#

“口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就是告诉我们,说了就要做,否则就成了行动的矮子;有句话说:“相爱容易,相守难”,这是好多人切身体会了之后得出的结论,同样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体。我们总会觉得说着容易做着难,就比如我们做一道数学题,如果在下面不做题,就是老师讲得全部都听懂了,考试我们还是不会做,着就是“做”的力量。“做”得重要性。所以人道也要靠践行才能体现其真正强大的力量,和内在价值。

TOP
162#

君子离开了仁,怎么成就名声呢?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匆忙急迫中必定如此,颠沛流离时也必定如此。

仁,人的一生中面临很多抉择,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仁就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方向标,只要我们始终遵循仁德原则,那么我们就会少走些弯路。

TOP
163#

面临仁义尽失,道德滑坡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应该绝望,应该倾尽绵薄之力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我们做不了什么伟大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情。”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塞尔维亚特蕾莎修女如是说。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带给了我们强烈的震撼。的确,我们也许做不了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但是,做一个怀揣仁爱之心,处处与人为善之人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怀揣仁爱之心,坚守与人为善的理念,不要求我们每一个人不惜奉献自己的一切,但是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损人利己的事绝对不做,损己利人的事少做,损人利己的事不做,利人利己的事一定要做。老子曾在《道德经》中提出“上善若水”,它是一种我们需要追求的境界,但是我想我们尽全力付出了,虽没像水一样清明透彻,但至少也达到了“上善”不是吗?
TOP
164#

仁义道德的人,不做一些不害人利己的事。为人道主义,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关于人、关于自由与平等,尤其是民主思想与民主政治,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古希腊罗马文明一个重要特证就是人的觉醒。认识你自己,是人的类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萌芽。古希腊哲学家、学者和文艺家都研究人、人性并颂扬人。渐渐西方社会开始出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初步法治观念。仁是伦理等级制的礼的感情化表达与导引。仁从人二,以二人(多人、血缘、关系)定义个体的人,人(只能具体体现为个人)的意义旁移于他人,个体的意义消解于群体,人的主体性不见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群体本位而非个体本位,它的准确命名应是以儒学为基础的仁道思想或仁道主义,而不是以自由平等为核心、以个人或个体为本位的人道主义。   孔子在春秋时大讲,是以春秋时天子权威崩溃而天下无序且各自放于利为思想精神之背景的,有点象在无政府主义的世事背景下讲(仁本礼用,仁质礼文)。因而,他不可能有明显的自由主义之思想学说(那个时代就是自由主义啊——相对于神权),但他的思想学说,却是在自由主义思潮和自由主义生活中提出来的。仁道即是遵循:王道本乎人情 这一理念,更加侧重于对个人方面。

TOP
165#

恕,如心为恕,推己之谓恕,恕是在同情心的基础上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予立而立人,己予达而达人”,恕,要从自己的本心出发,角色置换,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当然恕的实现也是有原则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宽恕也是有自己的底线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退一步海阔天空”,在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容忍,学会宽恕,当别人犯错时,多想想她或他平时的好,多冷静下来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一下,给双方建立一个包容和消化的空间,才能建立一种和谐的氛围。人总会犯错,要学会用一个宽大怜爱的心包容他人偶尔犯的错,凡事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反而更轻松,更快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