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46#

心为仁心,则心之所念必是仁念,人之所为必是仁行。 “君子坦荡荡。”“(心)安则为之。”无论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无论是孝亲或是爱民, 圣人的爱人之心都是一样没有分别的、无私的。
TOP
47#

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作为他思想核心的“仁”的思想也是也就是他所认为的人的修养中的最高境界,是指导人们生活行动和衡量人们生活行为的最高准则。对于这个标准,孔子定的很高,他认为尧、舜都很难做到,自己更是不敢当,所以多数“仁”的思想只是作为一种理想的目标提出,只要求人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孝道被提为“仁”之根本的地位,也足见孔子对孝的思想的重视。况且,孝道也是在孔子思想中能够被实现、被达到的一种行为,体现了人类发展中一种不可推卸的一责任。所以,即使是现在将孝道提出,规范人们的言语、行为,也是具有其深刻的意义的.
TOP
48#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TOP
49#

【摘】“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TOP
50#

[em01]
TOP
51#

仁的定义

孔子将“仁”定义为“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译: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如果有志于仁道,就不会有恶行了。”(苟:假如。)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韩非子?解老》)

译:仁,是说内心欣喜地爱别人。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灾祸而难过。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韩愈《韩昌黎集?原道》)

译:博爱就是仁,行动适宜就是义,由仁义而行就是正道,圆满自足而不依赖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德。仁与义是内涵确定的名称,道与德是内涵不确定的称谓。

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张英《聪训斋语》)

译:与人相交往,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有益于他人,这就是善人。

(节选自:陈杰思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TOP
52#

儒家学派核心——“仁”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与“仁”的学说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TOP
53#

当人类的目光伸向宇宙的时候,我们发现,触目所及的是一片无尽的荒凉。而当我们回首自己所居住的星球,则是一片五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景象,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来讲,我们的周围是一片绿色的世界,而构成这绿色世界的,便是生生不息的亿万种生命——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犹如一张美丽的网,在装点着这个荒凉的宇宙。  可是,60亿世界公民中,有几人时常意识到这一点?有几人在吃饭穿衣、劳作休闲的空隙里,感念过造化提供给我们的这一片美丽的花园?想到过要敬畏生命、爱惜自然,维护生命之网的长治久安?
TOP
54#

孔子践行仁道的方式有三:

1通过教育自己门下的弟子仁道,让弟子们再去推广仁道
2通过游说诸侯,即亲自去教育诸侯
3通过著书立说来推广仁道

虽然我们不是孔子,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学着孔子先生的方法来践行仁道,使仁道之花开满大江南北!

TOP
55#

曾经学过孔子践行仁道的方式有三:1通过教育自己门下的弟子仁道,让弟子们再去推广仁道;2通过游说诸侯,即亲自去教育诸侯;3通过著书立说来推广仁道 。而对于我们来说,我认为,践行仁道,首先就应该好好对待自己,在现在这个压力、竞争、挑战都巨大的社会里,很多人由于承受能力差,心理素质弱,遇事易走极端,这就是对自己不“仁”了;其次,应善待他人,每个人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失误过错,我们要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懂得理解他人,懂得爱别人;再次,我们要以“仁”的态度看待我们的社会,虽然现今各种暴力、违法事件层出不穷,但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否定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不好的、发展畸形的社会,在通往完美的路上必然要经历很多坎坷和不足,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形态才是最正常的状态,才会更坚实可靠。
TOP
56#


曾经学过孔子践行仁道的方式有三:1通过教育自己门下的弟子仁道,让弟子们再去推广仁道;2通过游说诸侯,即亲自去教育诸侯;3通过著书立说来推广仁道 。而对于我们来说,我认为,践行仁道,首先就应该好好对待自己,在现在这个压力、竞争、挑战都巨大的社会里,很多人由于承受能力差,心理素质弱,遇事易走极端,这就是对自己不“仁”了;其次,应善待他人,每个人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失误过错,我们要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懂得理解他人,懂得爱别人;再次,我们要以“仁”的态度看待我们的社会,虽然现今各种暴力、违法事件层出不穷,但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否定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不好的、发展畸形的社会,在通往完美的路上必然要经历很多坎坷和不足,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形态才是最正常的状态,才会更坚实可靠。
TOP
57#

仁者无敌。这一直是我很信奉的四个字。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拍手掌游戏,如果一方打另一方很重,那么另一方也必定会很重的还回来。如果一开始就很轻地打对方,游戏才真的具有放轻松的性质。霸权主义或许可以成一时之雄。骂名却是抹不掉的。

TOP
58#

以仁义之道持家,家道兴旺,因为一个人如果仁义了,大家都愿意和他打交道并真心实意的帮助他,帮助他出谋划策,出力,出人,再加上本人的努力和智慧,家道兴旺就很好理解了。以仁治国,也可以说是治国的上策,这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争论过了,并被自汉以来几千年的历史验证了的。
TOP
59#

仁就是对待自己的志向,不要那么小家子气,不要只看到蝇头小利,不要只顾私人的小情小爱,不要只有小家小团体。仁,告诉我们,青年人是时代的希望,我们该学会好好承担一个人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啊!仁,告诉我们该把我们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世界!
TOP
60#

尽管随着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也更加美好富裕,但各种社会道德问题也更加凸现。很多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同样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做出许多丧尽天良的事来。在网上流传得很火的广东人吃婴儿汤的图片让人是瞠目结舌,人类真是什么都敢吃,连自己的同胞也开始吃了;还有在贵州发生了骇人惊闻的嫖宿幼女案,天理难容啊!还有连续不断的矿难等,足以证明人类的道德逐渐的沦丧。在此,加强的教育对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把付诸实践,不可以像有些官员口口声声说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背地里却摆官架子,用人民的权力为自己谋利,用人民的权力却践踏人。首先,我们先学会爱自己,还要学会爱别人;其次,要心系国家心系百姓,只有做到儒家的思想,才能真正地构建和谐社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