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31#

无论何时何地,仁和我们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怎样践行仁道,虽然我们不求达到孔子仁道的境界.但践行一般的仁道是做人的一个最基本规范.仁是爱心是良心,是宽容.也许很多人认为践行仁道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那么从现在开始就爱你的家人,对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心怀感恩之心,对你的仇人敞开胸怀.这样你也就踏出践行仁道的第一步.其次践行仁道要不断学习丰富的知识,用你的知识去报答社会.这就是践行仁道的第二部.第三部对大自然,宇宙心存仁爱之心.用懂得感恩于满足的心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理解什么是仁并不难,难的是用心真正的理解,并付诸行动.

TOP
32#

真正的仁是不论在何时,不论自己出境如何动能坚持仁道。当自己富裕的时候,多为他人想想。自己贫穷时,更应当坚持义,不能应为要富贵而忘义。自己的发展同时不能做出损害别人的事情。同时,我们还应当保持一颗感恩的心,自己的富贵都是别人帮助的结果,没有他人的帮助,人也不可能一步登天。因此,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仁” 。
TOP
33#

仁者爱人,人之初,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是儒家追求的理想,是人的本性,如果人人多些仁爱之心,关怀弱者,助人为乐,不干坏事,和谐社会就有了基础。

TOP
34#

仁不应该是说说而已吧,是应该用行为彰显的。然而很多人在实行他的“仁爱”的时候,却不能很好地顾及到别人的感受。我们似乎习惯了用自己的方式爱别人,全然不顾别人的需要和自尊。我们大肆地宣扬某某贫困生家境如何如何拮据,后来又如何在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下,解决了学费和生活费……揭开别人的伤疤,为了展示你施行“仁爱”的巨大成果,岂不是很残忍?
TOP
35#

战国时期,无论君主还是广大士人,纷纷“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茍以取强而已矣”。仁道精神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仁”道精神之所以陷入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与现实的功利目标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冲突。“[em09]
TOP
36#

宋襄公坚持仁道的精神,但却成为一个悲剧人物,甚至是一个可笑的人物。这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仁道的悲哀。

在宋襄公身上发生的事情在当时可以说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它表明,在当时,谁要是真诚地固守仁道的精神来处理事情,谁就会在激烈的政治军事竞争中处于劣势,走向失败!至少在当时可以预见的现实进程中,仁者未必如孟子所说的那样“无敌于天下”。事实恰好相反,在社会剧变、竞争激烈的时代,讲“仁”道的往往会败在不讲“仁”道的手下。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
TOP
37#

突然想起了最近网上曝光的一则新闻,一无良男子无故暴打孕妇店长,凶手几度冲入店内撕扯着孕妇的头发猛踹其身体,场面惨不忍睹,而几名身强力壮的男店员却只是站在一边观望,无动于衷。他们没有父母妻子、没有兄弟姐妹吗?如果被打的差点流产的孕妇是他们的亲人,他们又会怎么做?道德沦丧,很多人已经丢失了仁爱之心、恻隐之心,而变成了一个冷漠的看客。
TOP
38#

说到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一定会想到四个字,那就是“仁者爱人”。“爱人”是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时,孔子所作的回答。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包含了很多为人的道理。孔子认为“爱人”要由近及远,首先要“亲亲”,做到“入则孝,出则悌”,然后才能达到“泛爱众”,这与墨子的博爱有所不同了。在孔子看来“孝悌”是仁之本。孔子的弟子有子曾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第一》)。也就是说,做人,在家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那么做出悖逆尊长这样的事是很少有的。能够尊敬师长,却惯于捣乱的人,从古至今这是未曾有过的事。有德行修养的人,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修养,平时居家孝悌,一丝不苟,日积月累,那么其良好的德行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因此,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友爱兄弟,这就是“仁”的根本啊。[em31]
TOP
39#

我们学习仁这一范畴,是以为了实践仁为目的的。孔子关于仁的思想虽然非常精深,但平实而不玄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阅读《论语》,孔子自己就是躬行仁的典范。“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通过这些生活中的事件可看出孔子真乃仁人也!“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读着孔子关于仁的要求,真给人一种苍凉悲壮的感觉。与此同时,一股浩然之气油然而生,在胸中激荡澎湃,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内心向仁,终身践仁,力争成为一名仁者

TOP
40#

“仁”培养应从自身出发,而不是被别人督促,这才是真正的“仁”,这样的“仁”才长久。主动的追求“仁”,在情感深处深深的根植“仁”,它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时刻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TOP
41#

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这个意思。那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的简写。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仁是道的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TOP
42#

       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之深远,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在“仁”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仁政”之说。孟子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反对战争对人们带来痛苦,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这就要求今天的统治者,必须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和繁荣。

TOP
43#

自尊自爱,是爱自己的一个开始,试问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又怎么可能会去爱别人? 换句话来说,一个人哪怕对外人在怎么好,再的别人夸奖,可是却对生养自己的父母恶语相向,愤懑以对,这样一个人算是仁么?当然也并非说像西方圣母一样或是像神话中的佛祖啊之类佛光普照啥的仁慈爱心遍地撒,真正当一个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却只是讲几句空泛的话就甩甩衣袖飘飘离开,这种人是没有心的!所谓的仁还是需要讲究对象的,例如对敌时难道你对着敌人大讲仁义道德人家会理你么?连肚子都填不饱谁会理你!又例如,作为一名学者你完全可以满口仁义,但是作为一个为政者,只讲仁又如何治理得了疆土,驾驭的了官员,让他们为百姓服务?这个时候仁慈是要有限度的!可见仁爱还是要讲究情况的!儒家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一个人胸怀国家,心垂百姓,为百姓鞠躬尽瘁,老百姓会忘了他么?不会,一个人的“仁”不是靠嘴上说出来的,而是要观其行,满口空话谁信你!
TOP
44#

儒家的价值追求最终指向理想的人格境界,正是“成人——人格的完善”这一路线。它构成了儒家的价值目标:自在的人

走向自为的人,使本然的我转化为理想的我。儒家的人格理想在总体上表现为普遍“仁”、“道”的具体化,社会理想与

人生理想最后统一于人格境界。它既以诚为内在特征,又外化于道德实践的过程。
  

道与仁并非儒家学说的母项与子项,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圆,不同的概念范畴,尽管它们也许不乏交集。

TOP
45#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