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感觉处处是仁...又看见非仁的事物考量我们
曾经看过这样的一句话: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下文是: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 而非其他一切的东西
也许什么仁?仁就是仁本身 而不是其他一切的东西
对于我 穷尽一起去诠释自己的仁 胜过无谓去追求圣者的仁
最近大家一直在交流一个问题
问题的大概中心是如果同一件事情在同样的条件下
被选择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我该怎么办?
这应该是一个很老的问题
譬如如果一直追求仁 而这仁不被大家认可怎么办?那这样的仁 还是否是仁?
实践仁
应该从身边的每一个生命开始
从每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开始
从每一个细节开始
感悟
改进
坚持!
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即为“仁”。
古往今来,践行仁道者人爱之,施行暴行者人恶之,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此!秦始皇施行暴政,所以昙花一现就随之覆灭;刘邦实行仁道,所以建立了强大的汉朝!
“仁”一直都是我们最高的道德标准,践行仁道,才能获得人们的拥护和爱戴。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我们都要坚持仁道,只有发自内心的践行仁道,才是真君子,才能获得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更要注重我们仁义的培养,守住我们内心的一片净土,去帮助迷失在利益冲突中的人们找回自己!
富和贵是人们所需要的,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即便有了富贵,也不能安处。所以立志于大道,需遵从道德准则。
践行仁道是我们交友,做事所必须具备的东西。
真正仁义者,心系国家、心系百姓。要想践行仁义就得从全民做起。再者,在践行仁义的过程中,就不得论及贫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困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践行仁道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也不是靠嘴上说说而不付出实际行动.有句话说的很有道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品格是先天决定和后天培养的,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这个道理.正直的人即时被别人冤枉也问心无愧,而做过坏事的人总是想方设法掩盖事实,终日疑神疑鬼.
仁道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提升个人品质,也能改善不良的社会风气.
仁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句话可译为:孔子说:“立志于大道,遵从道德准则,依从于仁道,游身于六艺之中。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流离时也必定如此。译为: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们所需要的,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即便有了富贵,也不能安处;贫和穷是人们所嫌弃的,不通过正当途径,即便处于贫穷之中,也不自我嫌弃。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匆忙急迫中必定如此,颠沛流离时也必定如此。”。这些句子都说到了贱行仁道。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孔子认为践行仁道的方式有三:1通过教育自己门下的弟子仁道,让弟子们再去推广仁道;2通过游说诸侯,即亲自去教育诸侯;3通过著书立说来推广仁道 。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言之仁者,必有仁爱之心。何谓仁爱之心,博爱也!
这个世界,我们的博爱又在哪里?物欲横流,纷纷扰扰的人世,充满了过分的无知,横流的欲望,永不满足的贪心和报复心,言谈仁爱,对于他们,是一个笑话,这是多么这个世界多么可悲的一群人啊!中国先贤们,特丽萨嬷嬷,圣雄甘地,这些拥有博爱之心的仁者,还在吗?
追惜先贤们只是徒劳,我们更应该做的就是向这些仁者学习,用一颗博爱的心去对待世界,用博爱的心去抛洒人生,我们不敢说自己可以成为仁爱之人,但我们是在用心去生活!真诚的活在这个世界!我们只是做亿万中国人中的平凡的一个!真诚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