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16#

感觉处处是仁...又看见非仁的事物考量我们

曾经看过这样的一句话: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下文是: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 而非其他一切的东西

也许什么仁?仁就是仁本身 而不是其他一切的东西

对于我 穷尽一起去诠释自己的仁 胜过无谓去追求圣者的仁

TOP
17#

最近大家一直在交流一个问题

问题的大概中心是如果同一件事情在同样的条件下

被选择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我该怎么办?

这应该是一个很老的问题

譬如如果一直追求仁 而这仁不被大家认可怎么办?那这样的仁 还是否是仁?

TOP
18#

实践仁

应该从身边的每一个生命开始

从每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开始

从每一个细节开始

感悟

改进

坚持!

TOP
19#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TOP
20#

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即为“仁”。

古往今来,践行仁道者人爱之,施行暴行者人恶之,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此!秦始皇施行暴政,所以昙花一现就随之覆灭;刘邦实行仁道,所以建立了强大的汉朝!

“仁”一直都是我们最高的道德标准,践行仁道,才能获得人们的拥护和爱戴。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我们都要坚持仁道,只有发自内心的践行仁道,才是真君子,才能获得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更要注重我们仁义的培养,守住我们内心的一片净土,去帮助迷失在利益冲突中的人们找回自己!

TOP
21#

富和贵是人们所需要的,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即便有了富贵,也不能安处。所以立志于大道,需遵从道德准则。

践行仁道是我们交友,做事所必须具备的东西。

TOP
22#

真正仁义者,心系国家、心系百姓。要想践行仁义就得从全民做起。再者,在践行仁义的过程中,就不得论及贫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困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TOP
23#

    自古“仁”者得天下,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我认为唯有仁者可据天下,当年刘备,以“仁”行事,博得天下之人为之肝脑涂地,三顾茅庐,才得以诸葛亮的帮助,试问天下又有几人可以卑躬屈膝几次去请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博大的胸襟去包容和礼待他人,必得他人的追随与崇敬,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会如何去和一个人相处,是很关键的,学会去包容他们。
TOP
24#

践行仁道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也不是靠嘴上说说而不付出实际行动.有句话说的很有道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品格是先天决定和后天培养的,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这个道理.正直的人即时被别人冤枉也问心无愧,而做过坏事的人总是想方设法掩盖事实,终日疑神疑鬼.

仁道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提升个人品质,也能改善不良的社会风气.

TOP
25#

“仁”虽然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但“仁”作为一个具有道德意味的概念及其所体现的素朴的仁道精神其实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出现。孔子曾说:“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1]”可知孔子本人也认为,“仁”的观念是古已有之的。“仁”这个字在《尚书》和《诗经》中已经出现。如《尚书·金滕》周公的祝词中说:“予仁若考”,意思说自己能孝顺祖先,会对祖先好。这里的“仁”似乎意味着一种善于与人和谐相处的品德。《诗·国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诗·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这里的“仁”与“美”对举,“美”是外在的,“仁”则是内在的,指一种令人愉快的内在的美好品德。

《左传》、《国语》虽然成书于孔子之后,但其中记录了春秋时代在孔子之前的许多人物谈及“仁”的言论。我们没有充足的理由认为这些对前人言论的记录完全是出于后来儒家的杜撰,因而我们是可以从这些材料中考察孔子之前人们关于“仁”的道德观念及其基本内涵的。这些材料中虽然很少有当时人们对“仁”的具体内容的论述,但从当时人们评论某人或某事是“仁”或“不仁”的具体事例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当时所谓“仁”的基本含义。

从《左传》、《国语》中的有关材料来看,春秋时期人们用“仁”作为道德标准来评论人物和事件已经很普遍。人们把“仁”看作是一种普遍的美德,并且常常与其他美好品质范畴并提。例如《左传·成公九年》晋范文子把“仁”与“信”、“忠”、“敏”并提,说:“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 《国语·周语上》内史叔兴把“仁”与“忠”、“信”、“义”并提,《国语·周语下》单襄公把“仁”与“礼”、“勇”并提,等等。

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一个有“仁”德的人,应该对他人亲善友好,往往能以克己、礼让的态度对待他人。如《左传·隐公六年》陈国五父以“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观点,劝陈侯与郑国修好。《左传·僖公八年》宋国太子要把君位继承权让给自己庶出的哥哥目夷,目夷称赞道:“能以国让,仁孰大焉?臣不及也。”可见谦让被认为是“仁”德。对于君主来说,“仁”意味着爱民保民:《国语·周语中》富辰曰:“仁所以保民也,不仁则民不至。”就国与国关系而言,“仁”意味着不欺负弱小:《左传·哀公七年》子服景伯曰:“大所以保小,仁也。……伐小国,不仁。”此外,“仁”者得到别人的帮助不会不知回报,更不会以怨报德(“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以怨报德,不仁。[3]”);“仁”者不会对别人的灾难幸灾乐祸(“幸灾不仁”[4]);“仁”者不会结党谋私(“仁人不党”[5]);“仁”者不会乘人之危打击别人(“乘人之约,非仁也。”[6])

总的来说,原始素朴的仁道精神,就是在与他人(或他者)相处时,以一种亲善友好、不算计、不欺诈、不争斗、非功利的态度待人。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并且逐渐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影响。但是原始素朴的仁道遗风尚在。一些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仍然能坚持仁道的精神。例如晋国正卿赵武在会盟中,面对咄咄逼人、诈而不信的楚国令尹的“祸人之心”,仍然坚持自己的“仁人之心”[7]。当时还有人认为“仁”的品德对于一个人来说,比其他品质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例如《国语·晋语九》记载智果评价智瑶的为人,说智瑶在五个方面有超过常人的贤才,但就是“仁”德不如人:“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因此他认为智瑶这样的人不可靠,如果智宣子一定要立智瑶,智氏就要灭亡。此外,春秋时人们还相信有仁德的人会得到神的福佑,以为“神福仁而祸淫。[8]”如《左传·襄公七年》晋国韩无忌说:“恤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参和为仁。如是,则神听之,介福降之。”
TOP
26#

仁者无敌
“仁者无敌”的意思是说,有仁爱之心的人是没有敌人的。这是梁惠王在向孟子请教如何为政时,孟子说的话,见于《孟子》一书的“梁惠王上篇”。

  词语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篇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②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④;南辱于楚⑤。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⑥,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⑦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⑧;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TOP
27#

仁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句话可译为:孔子说:“立志于大道,遵从道德准则,依从于仁道,游身于六艺之中。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流离时也必定如此。译为: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们所需要的,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即便有了富贵,也不能安处;贫和穷是人们所嫌弃的,不通过正当途径,即便处于贫穷之中,也不自我嫌弃。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匆忙急迫中必定如此,颠沛流离时也必定如此。”。这些句子都说到了贱行仁道。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孔子认为践行仁道的方式有三:1通过教育自己门下的弟子仁道,让弟子们再去推广仁道;2通过游说诸侯,即亲自去教育诸侯;3通过著书立说来推广仁道 。

在当今社会贱行仁道要从每一个人做起,每个人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时就热情的给以帮助。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他是不是你的亲人,无论他是老人还是小孩,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把对自己亲人的爱推广到社会上的每个人身上。如果你是一个从政者那更要心系国家、心系百姓。为人民办好每一件事。
TOP
28#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TOP
29#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TOP
30#

  言之仁者,必有仁爱之心。何谓仁爱之心,博爱也!

这个世界,我们的博爱又在哪里?物欲横流,纷纷扰扰的人世,充满了过分的无知,横流的欲望,永不满足的贪心和报复心,言谈仁爱,对于他们,是一个笑话,这是多么这个世界多么可悲的一群人啊!中国先贤们,特丽萨嬷嬷,圣雄甘地,这些拥有博爱之心的仁者,还在吗?

追惜先贤们只是徒劳,我们更应该做的就是向这些仁者学习,用一颗博爱的心去对待世界,用博爱的心去抛洒人生,我们不敢说自己可以成为仁爱之人,但我们是在用心去生活!真诚的活在这个世界!我们只是做亿万中国人中的平凡的一个!真诚的活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