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829303132333435»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466#

仁爱,是这个冷漠的社会,急需的一剂改良剂,如果人人都仁爱,愿意付出,那么,地球一定会越来越美好!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在尔虞我诈的斗争中生活久了,人人都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此践行“仁”道变得尤为必要,能有效应对世风日下的社会风气。
我认为,我们要以天下事为己任,热衷公益事业。单个的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社会是由单个的具体的人组建的团体机构,不是一个抽象而空洞的概念。公益并非是以社会为主体,其真正的主体是具体到我们每一个社会中的人。在我看来热心公益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也是我们践行仁道的好方法。若我们每一个公民能以天下事为己任,那么地震将不再是当地人民的灾难,也不是我们国家的灾难,而是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灾难,那么热心公益,援手帮助将不再是社会对我们的乞求而应该是我们维护社会应尽的职责,所以对于公共事业,对于我们而言首要的是摆正观念,这样才能真正地将“仁爱”的种子播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TOP
467#

践行仁道
人生而为仁,我们都有着施行仁道的能力因此我们要践行仁道那便先要把自己的关于仁的方面有所提升自己要有所仁为,读书学习运动多方面强化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展视野和思维,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提升自己之后,便能够帮助他人也为仁,这便是践行仁道最理想的方式,是一种大众的仁,能够促使世界上的最大程度的和谐和个人最大的价值实现和升华,最后达成大同社会那么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要和社会产生交集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但不论是怎样的影响,关键都是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决心目标只有一个便是仁。环境良好便顺势而为若是糟糕便坚定内心不要放弃希望,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最困难的不是做到完成的过程,而是持续的保持发展下去。辉煌时刻人人都有,那么能够长久坚持却是困难的,施行仁道已是困难重重,道阻且长。因此在有一定作为之时我们要更是要反思其中在学习的过程中所得所失以便于更好的维持下去自己达成的仁道。
TOP
46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善始容易,善终难。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讲过一句话,一个人做一件善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善事,不做坏事。所以,行善容易,难的是坚持行善。日行一善,善心、善语、善行、必得善果:我们每日起心动念为他人着想,这是身行一善,在言谈举止中说一句有益的善语,这是口行一善,每天做一件有益他人、有益社会的事,这是身行一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日行一善并不一定要做什么大事,只要你能够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就以足够,积小善也能成大爱,日行一善,善行一生
TOP
46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践行仁道,首先应该心怀仁道,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有些人为了富贵而行善、有些人为了名声而行善,这都不符合真正的人道。仁应该被内化于心,再从而外化于行。迫于外界舆论的压力、或是由于对私利的追求,都不是真正的仁的体现。反之“富贵不而淫,威武而不屈”,也是对仁道的践行。很多人,很多时候,都是由于他人或社会所评判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从而去做或者不做一件事,自己内心对这个评判的立场就被边缘化了,而这并不是真正的由内而外践行的仁,也不一定是对的。因而人应该学习仁,内化于心,自己先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一套仁道践行标准,从而按照自己内心的判断实践,所谓真正的践行仁道。
TOP
470#

仁,与众多思想观念一样,需要我们切身实践,莫不要空喊口号,正如习主席所说的,我们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对待仁学思想亦是如此,践行仁爱思想,从而推己及人,才能使仁爱之花开遍社会土壤。
TOP
471#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孔子主张的是恢复周礼,具有时代局限性。可是仁孔子强调的“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需要“仁”来约束我们自己。仁义礼智信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对旁人有有一颗爱心,比如扶老人过马路,公交车上让座等等,随地捡垃圾都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小事。
TOP
472#

如果要践行,其实就是修炼自己的道德水平,发自内心的去体会周围的美好并且为所见、所闻、所想到的美好会心一笑就够了。如果有了这颗仁心,我们就具备了存善去恶的动机,然后再反思我们的方法论。询问自己,我们的干涉能否达到好的效果?遇到事情不急着追究他人的责任,而是出于自己的价值感,考虑自己能够影响到的事情,进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自己想要达到的事情,即便没有达成也不怨天尤人,因为自己的选择了,就该自愿承担自己选择的一切。
TOP
473#

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TOP
474#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极力推崇法治,但是同样他们也没有忽略仁义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他在《韩非子·五蠹》中写到“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仁义要符合时代形式,尧、舜、鯀、禹、汤、武时期的统治虽然受到当时以及后代人的赞美,但不一定适合如今的朝代。因此作为人君要勤于思考,善于借鉴忠臣的进谏,最终施行适合自己国家的政策,不要“守株待兔”,否则最终会一无所有。
TOP
475#

事在人为,以仁为本,我们要追求仁义。“名可名”落到实处是“道可道”,现代社会的“仁义道德”宣传倡导是定向,但定位是落实,有名也有道,要有名符其实,切实可行的道。落道实处,道的设计与实践,要有以仁为本的核心引力,要有扎实的力道,力道不力就是逆道,离心离德生废弃,甚至背离大道废有仁义的根本规律,废弃仁义玩个新花样,用礼仪,理由等替代仁义,到处漂浮着垃圾,废墟与虚妄,而变废为宝,废物利用,把准切机,则离散是连续之鸡,以仁临下,致大活如烹鸡汤!
TOP
476#

对待事物,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就能把事办好。⑷“修己”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只有经常自我反省的人,才能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自觉地以仁为价值取向实现自我更新。⑸人而为仁还应“依于仁、游于艺”
以诗乐陶冶情操。以上看来,孔子认为任何人只要主观上立志于仁,行动上致力于仁,专致持敬,并能自我反省,使人的主体地位与内在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相联系,主体就会体现“仁”的精神。
孔子主张通过修己,使人达到“无终食间违仁”的境界。从道德主体来说,修己是个体人格的完善;从家庭来说,是“修己以敬”父母兄弟;从社会整体而言,修己是为“安人”、“安百姓”。⑦因而,对自己的爱,亦即自我价值的肯定要靠自我的修养去实现,但修养的目的并非洁身自好,独善其身;自身价值的全面实现,需要再爱他人,在社会人际交往中自我的智力、情感、财富、气力的付出中得到体现和升华。
TOP
477#

孔子曰“仁”,仁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不仅仅在于如何去定义“仁”,更在于如何去实践和践行“仁”。孔子之徒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认为广泛的学习就要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这是子夏对于践行仁道的举措。我认为,仁发自于心,体现于行,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就能体现对仁道的践行,坚守底线,不做违背道德,违背内心的事情就已经是在仁道上迈步前行了。
TOP
478#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去社会中锻炼自己,磨炼自己的意志以获得坚强和勇敢的品质;广泛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并在锻炼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以求达到“仁”的标准。这样,在人际交往我们就能从“仁”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在人际交往中首先要“克己复礼为仁”,要克制自己的私欲,秉持正确的三观与他人交往,要明白与自己交往的朋友老师同学,不是自己私欲的承受者,我们不能要求别人为我们自己的私欲负责;其次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不一样,求同存异,才能使人际关系和谐。
TOP
479#

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战?”。“行仁“应该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诉求,是由自己自觉践行的,而非迫于别人的强制才去做的。在行为上,“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应该是发至内心的孝敬长辈,友爱兄弟,诚信立身,博爱众人,从而践行。当代社会,天下归仁焉早亦,风气较为低迷。所反映的现象是老人掉倒无人敢扶等谈何博爱众人?对此应该积极宣传那些李连平为乡村学生燃烧40多年,爱心厨房等贯彻了行仁的事迹。让人们以行仁为荣,形成积极的社会风气。
TOP
480#

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是取得富贵的方法是错的,那君子是不能享受的,贫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是不通过正确的方法摆脱,君子是会安然的,我们要践行仁道,先从自己做起,用正确的方法来取得我们想要的东西,是我们践行仁道的第一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