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425262728293031»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406#

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扩而充之,足以保四海。”践行仁道即是行仁、爱人,并将这种爱推而广之,从亲亲到仁民到爱物到无所不包,爱的对象和范围由内向外、由近及远地依次增加和扩大。就如同一粒石子落入湖中,湖中从石子处依次向外泛起了一圈圈的涟漪,如果石子够大,投掷力度也够大,那么涟漪就能从小范围到覆盖整个湖面。而仁道的践行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一蹴而就的行动,而是一个长久的、动态的过程。需要我们有坚定的毅力、数十年如一日地长久坚持,心里时刻惦念,经常行仁养善心,不懈怠、也不揠苗助长,积少成多,慎始如终,才能取得成功,“千里之台始于垒土”;否则稍不注意,做一些有愧于心、伤仁的行为,就会导致失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践行仁德的过程中,行仁也不单单是指内心以道义、良心作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并以其作为行动的依据,还需要与义、礼、智、勇等德性相互配合;遵义使我们的行为合乎道德,守礼使我们的行为合乎大节(礼仪规范),从智使我们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判断,尚勇使我们勇于直面困难、勇于坚守信念、勇于改错、积极担当,激励仁德的践行和落实……这些美好的德性都是践行仁道,成为仁者所必须具备的,它们能让我们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何种危险都能理智思考、理性选择、做出有利于仁的道德行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否则行仁只是空谈,没有内在的生命力,很难长久、正确地坚持下去。
TOP
407#

求仁于善性 .孟子提倡性善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且不论人性之始究竟是善 还是恶,人皆有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我是赞同的,这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恻隐之心是人不 同于动物、禽兽的区别。从这一恻隐之心出发以求仁,借朱子之言就是因其情之发,其性可得
而见,朱子将仁为性,恻隐为情,即可由恻隐之情发,寻仁端之现。 当今社会人们不敢扶老人过马路,对危害他人的行为视而不见等。很多人把这些现象的 原因归结为人性冷漠,在我看来,皆为孟子所说的“ 自贼” ,恻隐、羞恶、是非、辞让之心是为四 端,四端为人之所必有之者,有四端而说其不能以仁爱礼智行事,皆为自贼。自贼者皆以已之 私欲为先,不知何为之仁爱。
TOP
408#

在孔子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多次强调“仁”,那么何为仁呢?“克己复礼为仁”“刚毅木讷近仁”,孔子对于仁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并且对于如何做到仁,他也给了我们具体的要求。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做到仁呢?首先,我觉得我们应当常怀仁爱之心,有悲悯之心,懂得心疼关怀别人。其次,克己复礼,要学会克制自己,遵循礼法,不要越礼制。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也就不难做到仁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仁的实现也就不远了。
TOP
409#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孔子一直高度评价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怡然自得。孔子认为颜回的内心长久不违背仁德,其他人不过是短时间地达到仁的境界罢了,只不过,颜回短命死矣,实在可惜。
TOP
410#

中华六艺中所倡导的六种基本美德中,“仁”属第一位,足以见其的重要性何在。孔子也曾提及,大多数人只能短暂的达到仁的境界,而很少有人能够在其内心长久不违背仁德。印象之中,我校曾获得师德先进典型的熊德平老师将为人师者的“初心”当以仁德为先,体现的淋漓尽致。从事教育工作的36年间,他始终怀抱着当初对教书育人的兴趣与热爱,坚守岗位,教导学生。他总说:“须用真才、真心、真情对待学生”,以仁为本,宽以待人,关爱他人是他奉献三十余载的真实写照。曾有幸采访过熊老师的我对他兢兢业业、初心尚存的态度敬佩不已,我想,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人类知识的传承离不开老师,一个学生可以改变一个家庭,一批学生可以改变一个单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
TOP
411#

     践行人道,先要做到“仁者安仁”,子曰:“里仁为美”,即把仁当作安身之所,把人当作安身立命之根本,把道义作为人生的根本追求。这样的追求虽然淡泊,但却可以不为外物所累,做到真的的洒脱。
     践行人道,还要做到“仁者爱人”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儒家的学问以人为本,人是道义的载体,因此要求仁者对人性要有深刻的体悟和关怀。
TOP
412#

      仁道挂于嘴边,那它就是只能是悬于空中的,不接地气的,践行仁道,仁道才是实的,不止于听得到,更看得到,做得到。而践行仁道,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颜回无终食之间违仁,践行仁道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践行仁道,大事上遵仁道,小事上更要遵仁道。仁与我们的距离不远,体现在我们的生活点滴中。
TOP
413#

我们学习了仁,懂得了什么是仁,最重要的就是去践行“仁”。践行“仁”,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扶老奶奶过马路,关注孤寡老人,团结友爱同学……一个人做几件“仁”事不是难事,但是不可能有人做的每件事都是“仁”事,但是我们要激励自己多做仁事。
TOP
414#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出门便有道,重要的是能否走正道?所谓道不远人,有正念则走正道,不断去除邪念,追求颜回“三月不违仁“的境界,《楞严经》说:“心能转物,即是如来;心被物转,即是凡夫。”如来与凡夫就在一念之间,对外处境保持平和淡然的心态,坚定仁道。
TOP
415#

当人类进入21世纪时,大家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当我们面临“道德滑波、信仰危机、理想破灭”的趋势之时,重新肯定和发扬孔子的思想是有益处的。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极力主张进行道德教育和伦理建设,克己复礼,实现和谐的社会生活。
TOP
416#

孔子曾在《论语》中讨论“仁”,他认为自己没有见过喜欢仁的人、憎恶不仁的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孔子当时所处的春秋末期,仁已经普遍性的丢失了,战乱、饥饿、灾荒,人民在基本生活需求都无法保证时,已经难以保持内心的仁和德了。因此,我们可以联想到现在的低保和扶贫行动,国家保证了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人们才可能追求精神层次的高度。
TOP
417#

孔子十分注重“仁”,但是这份“仁”并不是单一的“仁爱”“仁慈”之类。在《论语阳货篇第十七》中讲到: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可见孔子所讲的“仁”,不仅有对自身行为的要求,还包括对待大众的态度、与人交往的品质等很多方面。
TOP
41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我们按照礼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便可称之为仁。在当时来看,孔子所讲的礼是周礼,礼的的形式与内容在历史的各个时代均有变动,而其所蕴含的实质才是一直流传的东西,那便是爱人与律己。
  首先讲律己,此为外礼。这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标准,旨在维系一个和谐的社会,如尊老爱幼,爱岗敬业,取财有道,举止谈吐皆有所依。这区别于道家的无为,无欲。无欲终有欲,仙神同样有所求,而儒家以有欲的血肉丰满的人为根基,探索出一条圣贤之道。哪怕是面对自己极其渴望的东西,也能做到克己,此谓之律。
   其次是爱人,此为内礼。孔子所求复礼不仅是外在的标准,更是恢复内心的纯善。由内生发,方为真礼。虽然我们强调外在的标准的重要,但也该注意内心的世界。秦律虽明且严,二世而亡。遵礼守法,成人;爱人悯世,方可称仁。成为一个仁人是一个自主而非自发的过程,论孔孟等人,皆是心所向仁,身怀仁心,流芳百世。
   爱人与律己互为里表,由内心良善生发出符合仁义的行为准则,由外在良好的规范在一举一动中滋润心中的善,如此,方可成仁。
   具体如何,我这里暂举其一:为仁,为智,为勇。这里的仁可以解释为仁心,这在前面讲过,而智和勇对成仁人同样非常重要,智者不惑,人若无智,何以辩是非,无法辩是非,那“好心办坏事”自然在所难免,甚至会被心怀不轨者利用。若无用,遇事则惧,手无缚鸡之力,则难免被人左右,唯有一死,甚至死也不能。
   故何以谓仁,内怀仁心,外循礼法。何以成仁,有道曰:不忧不惑不惧,即为仁(爱人之心)为智为勇。
TOP
41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曾经一度是我的座右铭,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心中深感震撼,明明是如此平常的一句话,但其中所蕴含的气韵与精神却是高尚圣洁的,人为什么会成为人,就是有了这点精神气在,所以其志高远,与动物不同。而君子之志必然比普通人要坚定,不然就不能称其为君子,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始终是君子的追求,不会在日用之间被消磨,也不会在利益诱惑之间被抛弃,这确实是不容易的,我们只能尽量让自己靠近,不求能辨得大是大非,只求无愧于心。
TOP
420#

“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指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来作为衡量自我与他人的标准。君子爱财,求之有道,追求基本的物质生活是维持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但我们需要通过正当的途径来追求功名与富贵。不是通过正当途径得来的富贵你也不能心安理得的享有,且这样的富贵也仅是过往云烟,它终将会被道德伦理规范所取缔或是被法律无情评判。在我们现代社会之中,不乏有许多身居高位的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而谋其私的现象,而事实证明,这样的行为也是我们如今社会所不容的,在道德与法律上都无立足之地。即使一个人处于清贫的生存境况之中,他也不该自怨自艾,需要在这种困苦中能接纳自我不断超越自我,用正当途径来为自己谋取合法权益,践行“仁”的观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