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627282930313233»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436#

只是学习了“仁”的道理并不能算是拥有了仁德,还应该付诸实践。比如我们首先应该做到自尊自爱,学会了自尊自爱,才可以更好的爱其他人,由己及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爱惜不尊重,他一定也很难做到去爱和尊重他人。
TOP
437#

真正仁义者,心系国家、心系百姓。要想践行仁义就得从全民做起。再者,在践行仁义的过程中,就不得论及贫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困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就如上楼所说“仁者爱人”,爱人者人爱之。
TOP
438#

从《论语》中我们可看到孔子认为立志于大道要遵从道德准则,依从于仁道要游身于六艺之中,所以践行仁道要有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富贵、贫贱都不是君子实施仁道的阻碍。到达仁的境界并不是一时之功,也不能随意就放弃,应坚持到底。
TOP
439#

宋·朱熹:“人之为学当如是也。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间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明·张居正:“盖道、德、仁,乃人君修身治天下之本,必当深造其极,方可无歉,而凡游心于艺文者,又须务求实用,始为有益。
TOP
440#

我们在了解了仁爱的各种理论知识之后,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人仁爱的行为放到实践中去。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践行。
TOP
441#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是克己复礼为仁。意思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实际上,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
一方面也与孔子“著述不作,信儿好古”的理念有关,相对而言对于古代的仁义,有一定向往,有助于社会稳定和谐繁荣。
TOP
442#

孔子践行仁道的方式有三:1通过教育自己门下的弟子仁道,让弟子们再去推广仁道
2通过游说诸侯,即亲自去教育诸侯
3通过著书立说来推广仁道
TOP
443#

“仁”是儒家思想里面重要的核心概念。在孔子的论述中,有很多关于“仁”的体现。如:“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者爱人”等等。而要怎样达到“仁”呢?其门人曾子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在他看来,孔子的道就是忠恕之道。“忠恕”是对仁最为普遍性,大众性的诠释。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陈来先生认为,恕道作为一种消极假定,是比忠道的积极假定更为可靠的实践方法,因为人们对于什么是“好”各有各的标准,而对于什么是“不好”,看法往往一致。因此,“忠道”难免以自我为中心。而“恕道”则是以他人为中心。朱子亦认为“尽己之谓中,推己之谓恕。”忠是“一以贯之”的“一”。是原则,是目标;恕是“一以贯之”的“贯”是实现忠的方法。在今天,“仁”依然是我们所共同追求并且要努力践行的。
TOP
444#

        践行仁道之人必定如孟子多言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正是孔子强调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践行仁道之人必定是“直”的,即是内心坚强,信念坚定之人,成就“刚、毅、木、讷”的品质,这是一个人行“仁”必要的品格,也是行仁道的发挥。
        都市繁华,人易迷失,在这绚丽多姿的社会有多少人迷失了本性,沉迷在花花世界中,忘了自己出发的原因,也忘了自己真正追求的东西,庸庸碌碌的用尽自己一生的时间追求华丽富贵,然后走不动的时候才想起自己的初心。孔子对“仁”的强调,事实上也是针对当时追名逐利而提出的,战国纷争四起,掠夺和瓜分是主题,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怀疑和嫉妒。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学习其中的相处之道。
TOP
445#

德本与善根同义。德者善也,本者根也,众善万德之根本,叫做“德本”。比如在物质上体谅父母,在精神上慰藉父母,在态度上尊敬父母,这些是社会福利和其他保障机制取代不了的,也是我们对父母应尽的基本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也是德本的一个重要部分。
孔子所说的“仁”并不是空话、大话,而是从小事着手,以家庭美德中的孝悌为根本,从小家推及社会,由个人推及他人。一个人只有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在家庭生活中自处,才能进一步有益于国家社会。孔子所谓的学“仁”,并不仅仅停留在家庭美德的层面,而是以孝悌为中心发散开来,容纳着刚强、坚毅、质朴、慎言等多种品质。教育和学习就是让人“学为人,学为仁”,以达到培养德行兼备的君子的目的。
TOP
446#

在我们接受了“仁”这个观念,要将它种在心里,并让它生根发芽。正如孔子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心中有远大的理想,它不是空留与脑海之中的,而是要付诸实践,践行内心所想的。身为普通人的我们,虽不能像圣人一样达到那种至善的境界,但是我们可以向那种境界靠近,用自己的实际行为,切勿让它成为空想。当然,在践行仁道时,一定是要依据仁义道德的,不可用卑鄙手段达到目的,君子自是要光明磊落,有大丈夫精神。“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走在仁义的大道上缓步前行,去达道。
TOP
44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于人所具有的“四端之心”,但并不是说有了“四端之心”之后人人都可以“由仁义行”,可以成为圣人。孟子认为是否真的做到“由仁义行”关键在于是否自觉地“扩而充之”,“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在见到孺子将要坠入井中时,一个普通人能够生出“怵惕恻隐之心”,也能判断其“应当”,但这对于他来说只是当下的直觉一念,一闪便过,而正确的做法是“由此一念价值自觉之端倪而反省意识到人的本真存在,保持住这种人性的纯粹状态而使自己的行为自觉地为直情应物之价值连续创造”,这也就是君子的做法。
TOP
448#

人的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一定的物质为基础,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调整。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水准为之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物质保证,并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这必将激发广大群众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永远不能满足自身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元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虽然各种利益主体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是,也存在着各自不同的具体利益,反映在文化层面上就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多元化的特征。在这种多元价值的背景下,个人的价值观和价值追求,也将呈现出多元的价值倾向。面对各种不同的利益关系,,每个人必须提高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做到严于律己,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才能不被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所影响。
TOP
449#

先秦儒家诸子相信:他们用“本天道以之人道”的方法体会出来“仁道”,是和“天道”相互契约的。为了鼓励弟子们修习“仁道”,儒家发展出一套精致的“修身”办法,要求弟子们“修习以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儒家认为:从天子以至于庶人,每一个人都应当讲究修身。修身的目标在于用“仁”的方法处理人世间最重要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即“五伦”的关系;修身的方法是以“好学”的方法学习“仁道”,用“力行”的方法践行“仁道”,如果个人的行为违背“仁道”,他便应当感到羞耻。这样的修身方法本身还称不上是道德,不过它却是追求“知、仁、勇”三大德的重要途径。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如果能践行“仁道”,将会实现质的飞跃。
TOP
450#

据说一本《论语》里共出现了一百零九次“仁”,足以见得“仁”在儒家学说中所占有的分量。
践行“仁”,是不是很难?不见得,“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愿意,一点一滴的小事中都可践行“仁道”。
但,践行“仁道”又似乎很难,“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在孔子看来,学生颜回“三月不违仁”,都已经大大超越了其他人。足以可见一直践行“仁道”的困难,行一件好事很容易,难的是一生行好事坚持下去,始终如一。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立志于大道,时时依从仁道,听起来似乎有些苛刻。但很多人的行为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不过是在一念之间,我们确实应该时刻牢记内心的道德准则。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