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仁道的方法论道德、礼仪等多个方面去展开探索,在此我想以朱熹的理欲之辨为核心来谈谈践行仁道的方法论。对“天理”和“人欲”的规定来自于《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朱熹的理欲之辨也是由此而来。
不过此之前需要明白朱熹的人性论,朱子区分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指的是先天禀赋在人性之中的天理,是天赋予给每个人的,天具有完美性和完备性,所以这种来自于天的“天命之性”便是完美的、至善的;“气质之性”是理与气的杂,是人在经验生活中进行经验“变化气质”而使得人性中添加了清、臭、浊的因素,所以“气质之性”便有善也有不善,人也就有善恶之分了。我认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并不是互相对立的,两者最好的相处是统一并存。《尚书·大禹漠》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里的“道心”可以指“天命之性”,而“人心”则可以指“气质之性”,两者是可以中和统一的。而朱熹的理欲之辨所提出来的“存天理,灭人欲”便是对“人心”和“道心”的中和,朱熹并不反对正当的欲望,他反对的是人性之中的过度欲望,比如说我们需要穿衣保暖的欲望朱熹是不反对的,但如果我们刻意地去追求衣服的品牌便是朱熹所反对的了。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则灭的是过度的、不合理的、污浊的“气质之性”,这样的方法论促进了“气质之性”向着“天命之性”发展,使得人性得到完善,使得人性中最根本的“仁”能得以外显。总之,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以统一“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的途径践行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