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132333435363738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496#

       践行仁道的方法论道德、礼仪等多个方面去展开探索,在此我想以朱熹的理欲之辨为核心来谈谈践行仁道的方法论。对“天理”和“人欲”的规定来自于《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朱熹的理欲之辨也是由此而来。
       不过此之前需要明白朱熹的人性论,朱子区分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指的是先天禀赋在人性之中的天理,是天赋予给每个人的,天具有完美性和完备性,所以这种来自于天的“天命之性”便是完美的、至善的;“气质之性”是理与气的杂,是人在经验生活中进行经验“变化气质”而使得人性中添加了清、臭、浊的因素,所以“气质之性”便有善也有不善,人也就有善恶之分了。我认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并不是互相对立的,两者最好的相处是统一并存。《尚书·大禹漠》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里的“道心”可以指“天命之性”,而“人心”则可以指“气质之性”,两者是可以中和统一的。而朱熹的理欲之辨所提出来的“存天理,灭人欲”便是对“人心”和“道心”的中和,朱熹并不反对正当的欲望,他反对的是人性之中的过度欲望,比如说我们需要穿衣保暖的欲望朱熹是不反对的,但如果我们刻意地去追求衣服的品牌便是朱熹所反对的了。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则灭的是过度的、不合理的、污浊的“气质之性”,这样的方法论促进了“气质之性”向着“天命之性”发展,使得人性得到完善,使得人性中最根本的“仁”能得以外显。总之,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以统一“气质之性”与“天命之性”的途径践行仁道。
TOP
497#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被视为人类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孔子的仁是多层面的,有个人层面的“仁义”,家庭层面的“孝悌”,天下层面的“舍生取义”。《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将仁的思想贯彻天下,让天下人仁义,让天下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天下人“舍生取义”来捍卫天下的仁。这是孔子及儒家想要构建的社会图景,是儒士奋斗的方向。而如何践行仁去实现孔子的这个梦想呢?就当前社会而言,首要的也是提升自己的素质,而学校更要注重教育学生仁义之道,孝悌之道以及舍生取义的天下之道,社会上要大力弘扬仁义风尚,宣传仁义人物和事迹,国家在国际上要行仁义之事,树立仁义形象。
TOP
498#

践行仁,首先要做到关心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尊重他人:无论对待亲朋好友还是陌生人,都要保持礼貌和尊重,理解他人的感受,不强加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
2.    倾听与关心:多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困扰,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关爱和支持。在他人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帮助,尽己所能解决问题。
3.    无私奉献: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弱势群体提供援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4.    弘扬正能量:传播正面思想,鼓舞他人积极面对生活,用乐观的心态面对挑战。
5.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自身做起,完善个人品德,为家庭和谐、国家繁荣做出贡献。在家中,尽到家庭责任,关心家人;在工作中,勤奋敬业,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6.    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仁爱思想,让更多人了解和实践仁的价值。
7.    宽恕与包容:学会宽恕他人的过失,理解他们的处境,给予改正的机会。在面对不同观点和文化时,保持包容和尊重,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8.    自觉自律: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以身作则,影响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给他人带来不便。
9.    激发他人的善念:通过自己的言行,激发他人的善念和仁爱之心,让更多人参与到践行仁的行动中来,共同为建设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总之,践行仁需要我们从点滴做起,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以关爱、和谐、和平和公正为追求,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身也会不断成长,收获幸福感和成就感。
TOP
499#

孟子的王道最核心的观念在于以民为本。他的逻辑是人有四端之心,要“知皆扩而充之矣。”把四端之心的仁闻善信扩充起来,孟子说:“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所以孟子王道的起点在于个人具有仁义的可能,把个体仁义的可能性发挥出来,普通人则能找到为大人的意义,孟子说:“夫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君主就可以施行仁政王道,就可以以民为本,做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TOP
50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如何践行仁道呢?孔子给出了他的回答,要立志于大道,遵从道德准则,依从于仁道,游身于六艺之中。首先是立志于大道,人要有理想与追求,立志高远才能行之将远。然后在具体实践中,要遵从道德准则,按照行为规范行事,才能不出原则性错误。最后依从于仁道,并且也可以灵活运用六艺,这样才算践行了仁道。难的不是践行仁道,而是坚守仁道。孔子说,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匆忙急迫中必定如此,颠沛流离时也必定如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君子求仁,应该从一而终,不管何时何地都要坚守仁的道义。
TOP
501#

首先,要践行仁道,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修养和内在品质。儒家经典中提到:“修己治人,治人安邦”,强调个体修养的重要性。通过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努力发扬仁爱之心。儒家注重的是内在的品德修养,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培养出高尚的品格,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其次,仁道的实践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得以体现。孟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表达了对待朋友的热情和开放心态。在与他人相处时,要真诚对待,关心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尊重对方的独立性。通过在人际关系中展现宽容、理解和关爱,我们能够构建和谐的社会网络,实现仁道的真正实践。
此外,仁道的实践也包括在社会中承担责任和义务。儒家注重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通过尽到个体的义务,为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作出贡献。在工作、家庭、社区中,都能够通过努力工作、关心家人、参与社区活动等方式,实现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展现出仁者的担当。
最后,仁道的实践也需要我们对社会的整体状况保持敏感。儒家思想强调关注社会问题,通过关心社会公正、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出一份力。在关注自身修养的同时,不忘担当社会责任,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善。
TOP
502#

践行仁就是修炼自己的道德水平,发自内心的去体会周围的美好并且为所见、所闻、所想到的美好会心一笑就够了。如果有了这颗仁心,我们就具备了存善去恶的动机,然后再反思我们的方法论。询问自己,我们的干涉能否达到好的效果?遇到事情不急着追究他人的责任,而是出于自己的价值感,考虑自己能够影响到的事情,进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自己想要达到的事情,即便没有达成也不怨天尤人,因为自己的选择了,就该自愿承担自己选择的一切。
TOP
503#

《论语》中“仁”的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仁是根本的道德品质。在《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表明孝顺和友爱是仁的根本,具备了这些品质的人一般不会做出犯上或作乱的行为。
仁是内心的道德情感。在《论语·颜渊》中,孔子曰:“仁者爱人。”这表明仁是一种内心的道德情感,表现为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仁是道德行为的准则。在《论语·里仁》中,孔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表明仁是指导人们进行道德评价和选择的准则,只有具备仁的品质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公正无私。
仁是修身齐家的基础。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表明仁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以自己的感受为参照,推己及人,尊重他人的感受。
仁是成就圣人的品质。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表明只要人们内心具备了仁的品质,就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
总的来说,《论语》中的“仁”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通过遵循仁的原则,人们可以成为具备高尚品质和良好人际关系的人,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TOP
50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践行仁道,其实就是修炼自己的道德水平,发自内心的去体会周围的美好并且为所见、所闻、所想到的美好会心一笑就够了。如果有了这颗仁心,我们就具备了存善去恶的动机,然后再反思我们的方法论。询问自己,我们的干涉能否达到好的效果?遇到事情不急着追究他人的责任,而是要出于自己的价值感和责任感,考虑自己能够影响到的事情,尽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自己想要达到的事情,即便没有达成也不怨天尤人,因为自己选择了,就该自愿承担自己选择的一切。
TOP
505#

孔子有言“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仁道的践行可以贯通到每一个日常小事之中,正如孔子强调的,仁者有难事做在人的前面,有收获则不急于争抢。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付出和回报的关系。不要想着付出一定要他人回报,舍弃掉功利的心态这样就能够保持心境的平和。
TOP
506#

回复 7楼杨建成的帖子

我们要想让仁爱之道在社会上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不光要身体力行,还要有方法有策略,得要让别人从心底里愿意去爱人帮助人,得要让别人从心底里升起对别人关心的情感,这就需要让人有敬畏感有信仰。只有有了敬畏感 有了信仰,懂得我们在帮助别人时不光收获了感谢,还使世界变得更加温暖,更加和谐,我们自己也收获了快乐,收获了友谊,净化了心灵。仁爱的观念才能深入人心,更快地在社会上得以推行。
TOP
507#

富和贵是不同的,富指物质层面,贵指精神层面。比如说贵人,他可能并不富有,也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是他总能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有利他与奉献精神,这便是贵。

贫可以贵,富也可以贱。贫是外在的,贱是内在的,品德不好称为贱。富的人不一定贵,而贵的人也不一定需要富。

现在流行一句话,思维上的贫瘠,导致了生活的困苦。有很多人常说,饭都吃不上了,我还能修行吗?要是不好好修行提升自己,靠什么去吃饭?如何让当下变好?

如果我们当下有足够的能力与智慧,就不会陷入困境了,所以人最大的贫困莫过于思想上的贫瘠。我们总是舍本逐末,越是迷茫、困惑,越应该多去学习,突破自己的思维陷制,否则又如何能够改变当下的现状呢?
TOP
508#

仁者,其言也讱。具有人这种品质的人 ,非常谨慎,不随意发言。所以说我们要做到没有把握的事情不大肆宣扬,不轻易的展示自己的智慧,不确定的事情就不要以讹传讹。要脚踏实地的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光在口头上,专心于自己的事情,提升自我,不被世俗所打扰。
TOP
509#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仁道的教导。仁的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孔子认为,践行仁道的方法包括:

1. 爱人:这是孔子对仁的最简洁的定义。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尊重。
2. 孝弟为仁之本:孝是指善事父母,而弟(同“悌”)是指善事兄长。这表明仁道始于家庭,通过尊敬和孝顺长辈来培养。
3. 有爱心、同情心、宽容心、谦虚心、诚实守信之心、正直之心等内在品质:这些品质都是践行仁道的基础,它们有助于我们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4. 以和为贵:这强调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该寻求和谐而不是冲突。
5. 不杀生: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所有生命,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6. 不偷盗:这强调了诚实和正直的重要性。
7. 不邪淫:这涉及到道德和伦理的标准。
8. 不打谎话:这强调了诚实和真实的重要性。
TOP
510#

如何践行仁道?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为仁”,笔者认为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复”,也就是说“复”是成为仁者的关键,同样也是通往仁者的必由之路。那么什么是“复”呢?周易《复卦·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明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王弼在这里注说:“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王弼认为“复”是“反本”之义,此本为“天地之心”。笔者认为“天地之心”就是仁道,“反本”就是在践行仁道的时候反复回归仁道之本体。人们只要悟见此仁道之主体,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那么“天下归仁焉”的一天不久就会到来!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