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132333435363738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511#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是孔子的教育思想。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应该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人为依靠,以艺为游憩。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应该遵循孔子的教诲,以道为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人为依靠,以艺为游憩,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TOP
512#

仁德之道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具备的德性,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并长期坚持学以致用才能达成,同时关于仁德的塑造,也是需要我们日积月累的养成。
首先能做到远离不仁者,洁身自好,不使不仁者的习气沾染到自己身上,而且不为恶,亦为得仁。仁德之道关键在于践行,一个人倘若终日行仁德之事,身上会充满正能量,那么自然也会吸引正能量的人和事围绕在自己身边。
同时你如果时时刻刻怀着一颗仁德的心,对人对事就能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那么自然也就会达到所谓仁德的境界。所以无论是怎么样,还是需要我们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
TOP
513#

仁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是一种以爱人为本的道德理念和实践方法。仁道要求我们把他人当作自己的同类来看待,用忠恕之道协调人际关系,用礼制规范自己的行为,用智慧辨别是非,用义维护正义,用信诚实守信,用敬尊重他人,用恭谦虚谨,用惠施恩于人,用和促进和谐,用勇敢于担当,用忍容忍苦难,用孝敬父母,用悌顺兄长,用友爱朋友,用忠忠于国家,用孝敬父母,用悌顺兄长,用友爱朋友,用忠忠于国家...
践行仁道,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这些道德原则,不仅要有仁爱之心,还要有仁爱之行。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从自己做起。仁道要求我们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修正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品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仁道的要求,是否有损害他人的利益,是否有违背公理的行为。我们要勤于学习,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升智慧,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我们要努力工作,创造价值,贡献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
从身边做起。仁道要求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家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关心自己的同辈,教育自己的晚辈,做一个有亲情的人。我们要尊重自己的同事,合作自己的伙伴,帮助自己的朋友,做一个有友情的人。我们要关心自己的邻居,服务自己的社区,参与自己的公益,做一个有公德的人。
从现在做起。仁道要求我们要把握自己的当下,珍惜自己的机会,积极自己的态度,做一个有生活的人。我们要抓住每一个可以践行仁道的时机,不论是大事小事,不论是难事易事,不论是喜事悲事,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对待,用仁爱之行去表达。我们要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感谢自己的生命,感谢自己的环境,感谢自己的遇见,感谢自己的成长。
TOP
514#

行仁之道险,止,吾止也,非力不足,自画也;进,吾往也,虽千万人,其吾志也。
TOP
515#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除了提出许多关于“仁爱”的思想之外,还提出了践行“仁爱”的方法,即推己及人,具体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后人常说的“忠恕之道”。“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是指对人对事,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恕”是指能够推己及人,对他人、社会不要太过苛求,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可以不失之偏颇。“忠恕”是孔子仁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同时它又是儒家践行仁道的基本方法和行为原则。在社会中,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及生活方式不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推己及人,,按道德原则办事,善待他人,严于律己。
TOP
516#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品德的提升。仁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对我们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践行仁道,就需要关注他人,视人如己。正如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应该关心他人的命运和福祉,用同理心去感受他人的需求和痛苦,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人。尊重他人是践行仁道的重要一环。孟子曾说:“仁者爱人。”爱人首先要尊重人,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观点和尊严,不歧视、不侮辱、不攻击他人,营造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关爱他人也是践行仁道的具体表现。关爱他人是一种无私的行为,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正如《论语》中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应该摒弃自私自利的心态,以义为先,关爱他人,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宽容他人是践行仁道的必备品质。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出现分歧和矛盾。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受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行为,不斤斤计较、不攻击报复。正如《尚书》所言:“有容乃大。”我们应该学会宽容,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和接纳不同的人和事。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应该时刻关注他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宽容他人并积极行动起来。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努力,我们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还可以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与温暖。
TOP
517#

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人们价值观念趋向多元的形势下,人与人之间情感淡漠、诚信缺失、人际关系不和谐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重新践行仁爱,理解做人的学问,用仁爱思想中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说,比如伦理原则、价值标准、修养方法以及塑造的理想人格等,来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达到“内圣外王”。
TOP
518#

毋庸置疑,“仁”是《论语》哲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根本范畴,孔子由“仁”而塑造了一个哲学体系和一种文化结构体。但《论语》中并没有对“仁”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定义,在不同的场合下,《论语》对“仁”甚至会有不同的说法。
《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宋明理学解读为“灭人欲,存天理”。李泽厚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解读是“‘仁’不是要克制或者消灭自然人欲,而是约束自己,使一切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制”,或许更为恰当。“克己复礼为仁”具体给出了仁的途径和方法,就是约束自己,复归于礼,因而是一种自内而外、通过自我内在的“仁”达到外在的“礼”的过程。
TOP
519#

毋庸置疑,“仁”是《论语》哲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根本范畴,孔子由“仁”而塑造了一个哲学体系和一种文化结构体。但《论语》中并没有对“仁”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定义,在不同的场合下,《论语》对“仁”甚至会有不同的说法。
《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宋明理学解读为“灭人欲,存天理”。李泽厚对“克己复礼为仁”的解读是“‘仁’不是要克制或者消灭自然人欲,而是约束自己,使一切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制”,或许更为恰当。“克己复礼为仁”具体给出了仁的途径和方法,就是约束自己,复归于礼,因而是一种自内而外、通过自我内在的“仁”达到外在的“礼”的过程。
TOP
520#

要推扩本心,把人这种道德心实现出来。君子的本心,不因为他的远大的理想或穷困隐居而增加減损,本心早已固定了。君子的仁义礼智之心,反映到神色是温润的,还表现在身体上,四肢上。推扩本心,通过四体,实现出来。因此,孟子仁义礼智根于心,不能用外在归纳证明,只能通过内在的相应来体征。
TOP
521#

亲亲、仁民、爱物、自爱展现了儒家仁爱思想的基本内涵和逻辑理路。仁爱以修养为要务,以亲亲为起点,推己及人、层层拓展。以家庭作为文明基点。今天,传统的封建宗法社会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但亲亲之仁仍然启示我们要充分重视家庭的重要作用。 “天下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家庭是隐含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家庭做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使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个人成长的重要基点。
TOP
52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确立休戚与共的生态观念。爱物之仁要求把人与自然视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将自然万物作为珍视关爱的对象,蕴含着人与自然共荣共损的生态价值观。今天,生态文明关系国家的科学治理、社会的持续发展、个人的生活幸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面向。历史和现实证明,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并不矛盾。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在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古老的仁爱精神启示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涵育共建共享的主体自觉。爱物之仁要求激发每个人爱护自然的主体性。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同样也要涵育人人相关、人人参与的公民主体意识,不做局外人、旁观者。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投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个公民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共同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正是仁爱这一传统美德的延续。这启示我们,在今天的世界,在中国高速发展的进程中,需要我们付出仁爱的,不仅有他人,还有自然。
TOP
523#

立志于大道,遵从道德准则,依从于仁道,游身于六艺之中。践行仁道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践行,不能一会践行,一会又不践行,我们要有仁爱之心,不单单是对自己,更要推及他人。
TOP
524#

儒家不排斥名利,只是说用正确的方法取得。道家说顺其自然,不强求,为无为,名利只是志向的附属。坚守信念,不违仁德。无论贫富,无论仓促之间、颠沛流离之时,都不会违背原则,不会出卖良知去改变现状,做人做事一定是取仁义之道。心存大仁,有着坚定信念的人,无论处境如何,都能坦然处之,遂心合志,故而让生活精彩而充实。没有仁义,没有信念,人就会变成处境和欲望的奴隶,为外物所左右。人本一无所有,所获皆所得,所得所失均是无所失。以仁心,在我们起心动念时净化心灵,去处杂念,安之若素。
TOP
525#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学而篇》,有子这段话即阐明了实践仁道的根本途径,即行孝悌,当我们致力于仁道的时候,既能使我们个人生机盎然,也能够使家族发展兴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