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526272829303132»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42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夫子践行仁道首先是用自己的仁去施行教育,推己及人;其次在诸国纷争之中游说于列国,平息纷争,恢复礼乐;最后修身养性,著书立说,传之后世。这样一种践行首先自己要具备仁和善,以一种爱人的心去完善他人之仁,让仁能够发扬光大,流传下去。待人接物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从自身修养到“达人”,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践行之道。
TOP
42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在读儒家经典的时候,我总是有这样一种感觉(也许是我才疏学浅,没有读到):儒家总是在讲如何成为圣人,如何成为仁者,但是儒家却没有讲为什么要成为圣人,为什么要成为仁者。我们作为有私欲的人难免会被一些利益蒙蔽双眼,而在利益与道德的选择之间,这种对道德的不坚定(没有很好的说明为什么要做一个仁德的人)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把我们推向了利益的一方?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求助于什么?信仰?佛教讲缘起性空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也能减少人的物欲。可求助于人的这种信仰终归感觉不妥当。
TOP
423#

       心怀仁义,践行仁道,本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人心之中本是具足仁心的,只是人们把仁之道看得太远,一昧在外苦苦寻求,最终无所获。正如孟子所讲:“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内心之中本有仁义所在,不用到别处寻求,探寻自己的内心,做符合内心良知的事情即可。践行仁道,求其“放心”,因此,我们需要将心中的仁义落实到具体行为上,正如孔子所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依从仁心在现实中做事,自然不会有所逾越。人生于世上,需要经受许多的磨练,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要固守内心的美好,所以知晓道理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能去践行,所以阳明在其话语中时常谈及“致良知”。而这个过程并不是想做便能做到,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努力学习经典,在学中涵养自身;努力学会反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最为重要的是要“知行合一”,识本体而做工夫,由工夫而求本体,体立道自然生。
TOP
424#

仁道即慈悲,故仁道于你我并无任何障碍。仁即是自心发起,故行仁之障唯在于己心。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是这番道理了。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是孔子的仁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潮流之下,之于当今社会的我们,孔子的“恭、宽、信、敏、惠”加入新的时代内涵同样适用,一个态度恭敬、待人宽厚、为人诚信、做事勤勉、施以恩惠的人,总是能得到身边每个人的认可和恭敬。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从未离开过这五个字,只是我们从未刻意的去总结和关注过而已。我将以这五个字作为日常行为的准则,每日三省吾身,不断提升自己,为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增砖添瓦!
TOP
42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说要做到仁,便要立志于大道,遵从道德准则,依从于仁道,游身于六艺之中。
     仁人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做到仁,你需要爱人,需要有大志,但同时必须要通六艺,采外物而为仁用。
TOP
426#

儒家哲学的主要倾向就是重视仁爱思想,儒家哲人认为仁爱是一切人伦规范和社会关系得以成立的基本价值原则,也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的所体现的终极关怀。但是如何实行仁爱是比仁爱本身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因此践行仁道这个哲学命题也随之产生了,在儒家哲学里,践行仁道要求人们做到像孔子提倡的“笃信好学和躬行实践”那样,将所学的关于道德修养与伦理规范等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当中去践行仁道,空谈伦理道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儒家的仁爱思想本就是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提出的行为准则,因此,仁爱不可能离开实际生活而存在,否则就不能够成立。并且,仁爱之道的践行需要时刻进行,不能中断,正如《论语》里面说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这说明实行仁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间断的行为,是在生活中时刻需要遵守的行为标准。另外,仁道的价值高于一切,如“杀身以成仁”,这和舍生取义是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说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宁可舍弃生命也要保持仁道的践行,在生命遇到威胁时,有比人的生命更加可贵的东西,那就是仁道,就像历史上很多英雄烈士,他们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与威逼利诱的情况下,还能保持自己的骨气与志向,与敌人顽抗到底,也要保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需要很强大的勇气和胸怀。因此,践行仁道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却是我们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一直以来矢志不渝追求得道德价值和道德目标。
TOP
427#

何谓仁?爱人也。何谓仁者?爱人者也。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大同也。在浮躁而重利的现实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变得尤为珍贵。更有许多人因一句“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而引发共鸣。但我认为,并非是世界上没有感同身受,而是我们都忘了去真正地追寻“仁道”。孔子在几千年以前便发出了“仁”的呼唤,而这呼唤历经千古而愈加清晰,也正指导着我们——“以爱己之心爱人”,将仁道点点滴滴地灌溉入我们的生命。同时,践行仁道,应如颜回一般,“内心长久地不违背仁德”,而不能短暂地达到仁的境界便感到满足。对仁道的追寻与践行,应贯穿始终,达到和我们生命同等的长度。
TOP
428#

《论语·里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如果君子离开了仁,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是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候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照仁德去办事。
以是否拥有“仁”的品质去评判能否成为君子的标准。把“君子”放置于紧迫、颠沛流离的环境中,去严格要求其不能在艰苦的环境的中丢失掉“仁”品质,从而凸显“仁”的重要性。而在今天“仁”依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德之一,仁者爱人,人人爱人是维持人与人之间良好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
TOP
429#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认为仁德的实践完全依靠自己,而非是依托于他人。其中之意在于仁需要依靠修身养性来达成,而与他人无关,仁的实行全在自己的本心想法。“由己”展现的是自我人格的独立性,只要坚守自己的想法,按照“仁”的要求去约束自己,那么就能够坚守住“仁”。同理孔子还提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仁,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要仁,仁马上就能来到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心中有“仁”,那么“仁”就会伴随着我们,强调的也是主观积极意识对于“仁”的作用。
TOP
430#

仁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以缺少的。一时的仁很容易,但是长久以往,却是不容易的。仁不仅是我们在安逸的平静的生活中需要的,即使身处困境,窘迫,我们也不可以丢弃仁。长时间的或者一直践行仁,做个有仁德的人却是不容易的。仁来自于人的内心深处,不断反省自身,不断践行,不丢掉才是具有挑战性的,是君子一生的追求。
TOP
431#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成了贬义词。其实,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出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孔子以“仁”为最高原则,仁人,就是指仁德之人。孔子主张在生死关头要能够“杀身成仁”,为了保全仁,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之后的孟子基于这一思想,又进而提出“舍生而取义”的观点。孔孟的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儒家人生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之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悠久而深远的影响。当然,这里的“杀身”并不是说一定要牺牲生命才能保存“仁”,而是说要为了“仁”而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例如,管仲虽然并未杀身,但孔子也认为他是个仁者,因为他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一生为保全中国文化、安定天下百姓而努力。关于这一点的理解,我们读书时一定要加以注意,不能单从字面的意思理解,那样的话便很难理解孔子的本意,有违“仁”的道理了。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孔子有很多关于君子和小人的论述。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在于这个人有没有仁德,有,那这个人就是君子,没有,那这个人就是小人。陈成子杀死齐简公,这在孔子看来真是“不可忍”的事情。尽管他已经退官家居了,但他还是郑重其事地把此事告诉了鲁哀公,当然这违背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戒律。他的请求遭到哀公的婉拒,所以孔子心里一定是很抱怨,但又无能为力的。孔子主张做人就要做君子,而不要去做小人,因此他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从古至今,对于“上达”、“下达”一直都有很多种解释。除了译文中所说的外,还有两种解释比较有代表性。一是上达于道,下达于器,也就是说农工商各业;二是上达长进,下达沉沦。在这一节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君子的目标是提高自身的素质,追求自身的道德修养,是精神上的追求;小人则追求的是声色犬马、钱财美色等,是物质享受上的追求。
TOP
432#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我们都熟知“仁”之重要价值,孔子将“仁”定义为“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何谓“仁”呢?孔子曾言: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即仁,就是说内心欣喜地爱别人。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灾祸而难过。那么,我们如何在修炼“仁”之德行的路上做到身体力行呢?我们都知道,正确的前进方向远比苍蝇般乱撞的努力更为至关重要。并且,清晰的方向往往是在混沌中产生的,而高效的执行力才是最终的生产力。孔子早已为我们修行“仁”奠定了方向——孔子认为: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匆忙急迫中必定如此,颠沛流离时也必定如此。所谓,当日如是,此生如是。对于“仁”之培育和践行,我们不能目光短浅地将其局限于一朝一夕间的“维持”,而是要在一生的时光里决不舍弃对“仁”的坚守。孔子爱徒颜回则在千年前为后人率先垂范—“—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颜回那种对“仁”日复一日的恒守得到孔子的赞扬,更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榜样。此后余生,将“仁”贯穿成生活里的每一个点滴,每一个回忆。
TOP
433#

孔子的思想体系核心就是‘仁’,‘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时候的态度,比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等,而在帮助人上要对人尽心竭力。让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你,让小孩子得到应有的关爱,这是我们践行仁义时的目标和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仁’的最高境界。
最后编辑青岛大学辛显俊 最后编辑于 2021-01-16 20:42:42
TOP
434#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艺,指孔子教授学生德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是日常所用。孔子认为做人应该立志高远,以美好的德行作为处事的依据,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大众,还要博古通今,精通礼、乐、射、御、书、数等各种技艺。这些足以显示出孔子教育学生,以德育为主,并辅以智、体、美等教育要素。任何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都要树立坚定而远大的志向。志向高远,心存仁厚,品德高尚,闲暇之余,我们还应该多参加文娱活动,更多地接受美育和体育。
TOP
435#

爱的出发点在于引路,仁道的最高境界,不是施舍,而是引导,引导一些邪念之人走为正道,引导一些作恶之人去恶从善。坚持仁道的人,善念日增而邪念日减。一人的善行会逐步影响他人行善,持续的传播,正向的善循环就会逐步形成社会文明。仁始容易,仁终难。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讲过一句话,一个人做一件善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善事,不做坏事。所以,行仁容易,难的是坚持仁道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