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字在《论语》中的含义宽泛且多变。孔子通过对“仁”以及与“仁”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仁学”思想。这一思想有其自身的结构与特质,它诉诸实践智慧,主张“人”因“仁”的烛引,方能使其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仁”也会因“人”对“仁”的持续践行,从而成为内在于“人”的“仁”。孔子的“仁学”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是凭借政治或军事力量煅铸的,而是通过对生活世界、对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的深刻考量与透彻感悟,从而生发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而实现的。这种生活态度的要旨就在于:既要“转识为智”,亦应“转智为仁”,进而达至“知者不惑,仁者不忧”的理想境界。
“仁”字,属会意字。东汉许慎《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古文仁从千心。”“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故“从二”;“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故“从千心”。“仁”在《论语》中有109见,其含义宽泛且多变。“孔子答樊迟问‘仁’时所言‘爱人’(《论语·颜渊》),无疑是从情感上规定了仁之内涵;有子将‘孝悌’看作‘为仁之本’(《论语·学而》),也将人伦亲情视为培养仁爱的基础;孔子所言‘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则是从人之性情上界定成为仁者的条件。”对此,李泽厚也曾指出:孔子特别重视人性情感的培育,重视动物性(欲)与社会性(理)的交融统一。这实际上是以情作为人性和人生的基础和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