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728293031323334»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451#

依于仁,所行依仁也。待人做事,问仁,如此仁在人之初,事之始,行之依仁,而后,仁可在人之后,事之后。践行仁道,处处问仁而已。故而临大变之际,仁不失矣。
TOP
452#

《孟子》的《尽心章句九》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不仅是人生不得志、物质上的贫穷,还应包括精神思想上的匮乏。仅个人生活艰苦,有上顿无下顿能或还能如颜回般,但当有父母妻儿时,深埋于内心的亲情孝道便激发出来,又怎能独善其身,纵负天下大体粉身灭骨也不会负亲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当是时,也应坚持自我,保持良善,要有世界黑暗,我即是光的信念,一点点充盈自己,点亮周身。精神思想上的匮乏最难以解决,绝大多数人并不会有名家大儒的广泛学识与思想深度,甚至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每个人都有生有其才有其用,也许不知何高深至理,知遵纪守法不违公序良俗道德纲常,遵从本心,点滴小事助人为乐,亦在仁道。
TOP
453#

       我认为践行“仁”之有效方法应当为:着眼现实,身体力行,具体为之。
  第一,始于事亲——从践行孝道入手。家庭中的爱是其他爱诞生的源泉。若试图培养对他人、他物的爱必须首先体会家庭之中爱的力量,所以践行“仁”的首要方法便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友爱姐妹。作为子女,要多关心问候父母,其实一句简单的问候,一次真挚的关怀就能温暖父母的心。要真正做到让父母“唯其疾之忧”,不要做让父母担心的事情,做好本职工作、积极进取、努力上进。
  第二,克己约己——远离不良诱惑。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社会中的不良诱惑层出不穷。若想践行仁爱的精神,务必要克己约己,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特别是要纯净自身对网络文化的吸收,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量杂多庞大,所以,应该学会规范使用网络工具,远离色情、暴力、空虚的文化诱惑,切实从言行规范上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如同《弟子规》所倡导的:“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从约己方面贯彻仁爱的施行。
  第三,推己及人——切勿损人利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时刻谨记多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不能强加给他人。如同《弟子规》中明确提及的“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急速已”。所以这条推己及人的方法可以看作是贯彻仁爱底线的方法,同时又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要学会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这样人与人之间自然会减少很多争斗与烦恼。比如,希望别人搀扶自己的父母,自己便要先学会搀扶别人的父母。不希望别人在你困境时落井下石,那么对待别人的困境就要先学会雪中送炭。在这个世间并非没有爱,而是缺少爱的传递。
第四,热心公益——以天下事为己任。单个的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社会是由单个的具体的人组建的集合,不是一个抽象而空洞的概念。因此社会公益并非是以社会为主体,其真正的主体是具体到我们每一个社会中的人。那么显而易见,热心公益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与责任。若我们每一个公民能以天下事为己任,那么汶川地震将不再是汶川地区人民的灾难,也不是我们国家的灾难,而是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灾难,那么热心公益、援手帮助将不再是社会对我们的乞求,而应该是我们维护社会应尽的职责。对于公共事业,我们首要的是摆正观念,这样才能真正地将仁爱的种子播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TOP
454#

对于如何践行仁道,孔子在论语中有所解释,即《论语·颜渊篇》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简单而言,就是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的不正当私欲,自觉遵守礼教的规矩和约束。再具体而言,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一个人的视、听、言、动,这几乎包括了人的全部行动,如果都能做到,就已经符合仁道的条件了。所以说,为仁之事完全取决于自己。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放在今天的社会场景中,我们可以这样来看。首先,我们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份子,所以做事、思考问题都要顾全大局,从集体的利益出发,克服自己的不当私欲;而企业作为整个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在经济市场里运作,要守信用,不能违反道德法律和市场规则,不能为了盈利弄虚作假,胡作非为;国家作为世界共同发展的主体,一个国家,不能唯我独大,搞强权政治,而是要在全球经济共同体的框架下,寻求共同发展共创共赢的模式,在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背景下,互相尊重,用更大的格局和智慧践行世界和平。这就是我认为的克己复礼的环环相扣,动态运行,最终是像百川归海、四水归堂一样,实现“天下归仁”,世界和平。
另外,《论语·颜渊篇》中还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简单来说,就是孔子要求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如同大祭时执礼一般。再者就是要以仁者之心,宽以待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推行的简单易懂的、最朴素的、人人可以践行的仁。坚持这样去做,在人与人之间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反馈和微循环,有利于更进一步将这种自我约束和推己及人的仁德扩大和发扬。而如果人人都做到向他人撒播善意,不但能净化自己的心灵,也会创造更好的人与人合作友善的社会大环境。
TOP
45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在夸夸其谈之风盛行之今日,践行仁道之人更彰其珍贵。仁道为何也?孔子有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就是说,践行仁道的人,是立志为天下的人,他们往往以道德约束自身的行为,从而使自己的实践符合仁道的要求。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践行仁道的人是有志向、有原则、有行动力之人。
        当下,我们习惯从实际出发。而人们于富贵与贫贱的处境中所作出的应对,常被视为仁道的有效参考。君子无愧于心,不乱于利,强调富贵取之有道。昔日富可敌国的商人胡雪岩亦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自勉,他做生意不违背良心、不损害道义。这样的经商理念为他赢得了合作者,为他赢得了身后美名,其思想仍为现今商人所学所倡。自古以来,只有真正的君子才能甘于贫穷,不为个人糟糕的处境感到羞愧,反而懂得这是坚守本心,砥砺自身的起始点。他日若展凌云志,定不忘今日之苦,定体恤百姓之难,定为苍生谋福利。大诗人苏轼写下《戏子由》,肯定其弟苏辙在清贫的生活中仍然坚持自己,出淤泥而不染,守住自己的气节,仍为天下苍生谋略。其诗言曰:“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此言既是对苏辙高尚人格的赞赏,亦是他个人心声志气的流露。
         此外,孔子也以弟子颜回为例,辨析人与人之间对于仁道的理解与坚持的差距。他强调了仁道当久久地存于心,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一生,而非言语和行动上的表演与自欺欺人。在复杂的百年未有之世界变局中,践行仁道亦是我辈助力复兴中华目标的行为准则之一,其中的内涵囊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等品质。
TOP
456#

孔子之道,一言以蔽之为“仁”道。“仁”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根荄,统摄并涵盖了孔子学说的方方面面。在《论语》中仅“仁”一个字就出现了百余次,从数量上就足见“仁”的关键地位。孔子勤于治的是“仁学”,所立的教化是“仁教”,他极力推崇的人格是君子( 仁人) ,这些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他要倡导“仁”道。孔子学说的重心和根本都可归结为这个“仁”字。
《说文解字》讲:“仁,亲也。”其字形则是“从人、从二”,其基本内涵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意相通,互相理解、通融。既有由己及人,也有由人及己,这才使得“仁”逐步具备了由此及彼延伸的可能以及通达的去向,并由此才彰显出其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以至于“仁”是普世价值的观点和基本价值取向即便是当今时代也被人们所普遍接受。“仁者爱人”、“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之仁是大爱,是由心而发的,这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如后来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讲“仁、义、礼、智、信”也是将仁放在了首位,如今的中国也在强调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总而言之,“仁”的思想构成了悠悠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灵魂,构建了中国人民“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也为构建当今美好和谐的中国社会构建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这是中华文化的根,我们要不停止的以“仁”为我们的价值观培养,并且践行它。
TOP
457#

“仁”字在《论语》中的含义宽泛且多变。孔子通过对“仁”以及与“仁”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仁学”思想。这一思想有其自身的结构与特质,它诉诸实践智慧,主张“人”因“仁”的烛引,方能使其逐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仁”也会因“人”对“仁”的持续践行,从而成为内在于“人”的“仁”。孔子的“仁学”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是凭借政治或军事力量煅铸的,而是通过对生活世界、对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的深刻考量与透彻感悟,从而生发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而实现的。这种生活态度的要旨就在于:既要“转识为智”,亦应“转智为仁”,进而达至“知者不惑,仁者不忧”的理想境界。
“仁”字,属会意字。东汉许慎《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古文仁从千心。”“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故“从二”;“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故“从千心”。“仁”在《论语》中有109见,其含义宽泛且多变。“孔子答樊迟问‘仁’时所言‘爱人’(《论语·颜渊》),无疑是从情感上规定了仁之内涵;有子将‘孝悌’看作‘为仁之本’(《论语·学而》),也将人伦亲情视为培养仁爱的基础;孔子所言‘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则是从人之性情上界定成为仁者的条件。”对此,李泽厚也曾指出:孔子特别重视人性情感的培育,重视动物性(欲)与社会性(理)的交融统一。这实际上是以情作为人性和人生的基础和本源。
TOP
458#

“巧言佞色,鲜矣仁。”孔子强调,为仁要身体力行,反对花言巧语的伪饰和卑躬屈膝的奉承。知晓“仁”之道理只是第一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是关键。“网络暴力”是近年来的热词,键盘侠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躲在网络后面,戴上丑陋的面具,无情的谩骂、打压当事人,我认为,若是怀仁者,必有不忍、仁爱之心,网络暴力的现象也不至于层出不穷。
TOP
45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一个真正践行仁道的人,首先需要时时刻刻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用自己内心深处的良知为思想武器,与生活中的杂念、恶念相斗争,使自己的内心时刻处于一个“仁”的状态。其次,在内心良善的感知下,才能从自身开始、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开始,去帮助他人、关怀他人。最后,每个人践行仁道的能力、方式各有不同,只要事事遵从自己良善的本能,力所能及的贡献自己的力量,久而久之,也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TOP
460#

      第一句讲述的是孔子教导弟子进德修业的秩序和方法,层次分明,像一个教学大纲。《礼记·学记》曾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这个解释阐明了这里所谓的“游于艺”的意思是熟练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优游其中,如同鱼儿自在游于水中一般。也就是通过熟练掌握技艺而获得自由和愉快。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道为方向,以德为立脚点,以仁为根本,以六艺为涵养之境,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二句,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第三句表明修身是一个长久的功夫,需要我们坚持下去。在现实生活中,能给人们带来诱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人们的意志很难抵挡得住欲望的诱惑。修身养性养的便是心性,即便在我们的面前有无数个可以说服大家放弃的理由,我们也应坚持下去,坚持的时间越长,我们的境界提升的也就越多,距离“仁”的境界也就越近。
TOP
461#

富贵与贫贱更多的区别在于内心的充实,现在的社会中,基本能保证每个人的生存需求,如果能具备更高的道德品质和才能,再加上勤奋,基本就可以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物质上的贫困并不是真贫困,精神上的空虚才是最贫穷的现象
TOP
46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人立志必须以仁为基础,遵从思想道德,坚守底线。人的志向可小可大,可以是让自己怎样生活,让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可以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何贡献的人。利用自己的才学帮助社会,这就是有用的人。富贵的取得要通过正经手段,若处境艰难,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也不要因此自轻自贱。关键还是要建立自信。更要树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只要自己愿意,便可以做成任何想做的事。长久地坚持才是践行仁的正确做法。
TOP
463#

践行仁爱之道,不仅需要有理想信念,更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去实践。仁爱之道不是我们口头说说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人们发自内心的赞同,愿意去爱人,并长期践行以达到仁的境界。这样不仅能够给他人帮助,同样会让自己收获快乐,收获友谊。仁爱的观念才会更加深入人心,更好地在社会上得以推行。
TOP
464#

我们实践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致良知的过程,我们将我们内心当中的天理良知推向到每一个事物当中,进而让世间充满仁,这不仅对我们当代的世界和谐发展产生极其积极的影响你,会影响后世,让人类的文明更加繁荣昌盛的繁衍下去,并不是说只有那些很伟大的人才能实践仁,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心中的圣人,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就是在强调每一个人去实践仁义道德,为这个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TOP
465#

孔子通过教书育人的方式,把“仁”的思想传承下来,进而又影响了像后世孟子朱熹等许多儒学大家,在“仁”的基础上,中国人又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宽广的情怀。孔子的教学实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例如子贡,是孔子学生里最有钱的,孔子跟他说“富而好礼”。子渊是学生里最穷的人,但是穷也可以乐到,也可以好学,孔子对颜回非常赞赏。孔子说“现在回也,一当时,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路,最初桀骜不驯,非常勇敢,性格直爽,在跟随孔子后,尽心尽力的保护孔子40多年。孔子弟子性格各有不同,但他们都为何聚集在孔子门下,颜回说孔子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