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24252627282930»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391#

王阳明认为致知是彰显本心良知,格物是改正不正当的思念,由此提出了对“格物致知”的新理解:“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王阳明还讲过:“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这与康德的“心为自然界立法”相似。
TOP
392#

孔子论“仁”
  樊迟问仁,子曰:“仁者,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张问仁:“能行五者于天下,可谓仁矣。”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不仅体现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观,更表现出,孔子并非给“仁”下定义,他认为重在行,即言行要一致,知行要统一,这也是人完善自我的追求,因为人无完人。仁的涵义中既有具体的所指,也有普遍的道理:“仁者,爱人”;既有现实的出发点:“我欲仁斯人至矣”;也是难以达到的目标:“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既有行的问题,也有知,即自我反思的问题。
TOP
393#

儒家的仁爱思想要求我们“泛爱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自己身处条件不是很有利的情况下,修养身心,提升自己;在自己能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怀有一颗博爱之心,去践行仁道,尊重他人的需求和选择,尊重他人的隐私,关注他人情感。在当今多元化社会中,我想,践行仁道给我们的具体要求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把每个人都看作是独立、自由的主体,尊重他人,平等共处,不差别对待,甚至歧视。
TOP
394#

仁的另一面,是成己。在《郭店楚简中》,“仁”的字形是上“身”下“心”。在《说文解字》中,记录的古字“仁”是上“千”下“心”。于是,就有学者认为,后者是前者的变形。这样一来,“仁”字便成了“从身从心”。
身,《尔雅•释估下》:“身,我也。”可见,仁又表示对自己的爱。用那时的话来说,就是“克己”、“修己”、“成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克制自己,修炼自己,成就自己。在《论语》中,这方面的教导很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讲一个人对待自己应有的态度。把别人当人在于要去爱,而把自己当人在于克己。克己是什么意思呢?克己就是克服、胜过自己的私欲。仁是一种内在的要求,而礼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修己以安人”,爱人与成己是一体之两面,“成己”是“爱人”的基础,“爱人”是“成己”的实现。
自己是一个出发点,自己若没有确立,没有能力去爱人,爱人成为一句空话。爱人又是自己的需要,是自己的目标。人在对自己的体会中了解他人的需要,使爱人落到实处,也让自己的本性在爱人中得到完成。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要加害于人,不要强迫人,对人保持应有的尊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从积极方面来说,要帮助他人“立”,就是要让人成为真正的人。用朱熹的话来说就是:“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TOP
395#

孔子,是不轻许仁的。在《公冶长》里,“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这段对话,以仁为标准来评价。孔子认为子路具有大将风度,可以为千乘之国的军事领袖,负责兵役和军政工作;冉求长于行政,可以担任公邑的长官,治理一方水土;公西赤能言善辩,锦袍玉带,倜傥风流,可以执掌外交,应对宾客。但是,他们是否达到仁德的境界,孔子不愿做出评价。孔子说这番话是就他们所具有的才干能力而说,并非说他们的实际工作情况,而一个人是否达到了仁德的境界,是否为仁者,要看他的实际行为,所以,孔子回避这一问题。
TOP
396#

“仁”的实际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界限比较模糊的,但在孔子这里,却还是可以寻觅出一些标准。《子路》里:“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一个人平时的举止行为谦恭有礼,做起事情来认真负责,待人真心实意。如果能够做到这三点,便是接近于“仁”的境界了。即使到了尚未开化的地区,也不要失去这种做人的品格。
即使是孔子最欣赏弟子颜渊,也没有被称为“仁人”。《雍也》里,“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三月不违仁,就已经是是孔子对弟子的最高评价了。
在我看来,这未免也太过苛刻,但孔子对于人物的态度也并非总是那么不置可否或标杆太高,他对历史上的三个人物就做出了肯定的评价:“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总之,孔子所称许的这些人,他们所考虑的都并非个人之利,而是国家的得失、道义的损益。
TOP
397#

比方说你看一个人贫困缺钱 你不能直接施舍 要保护穷人的自尊 要通过给他劳动机会获得金钱 让他有尊严的接受帮助
TOP
398#

仁道的践行有很多种方法。古之仁者,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其文而为后世法。孔子首先通过教育自己的门下弟子实行仁道,在让弟子们去推行仁道;其次孔子亲力亲为,通过游说诸侯,将自己的政治哲学传播到各个国家;还有就是通过著书立说,著作《论语》使其弟子根据听先生讲课时的笔记以及大家的记忆而总结出的一本儒家著作。
而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仔细阅读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著作,从字里行间体悟仁道,并将其精华实行于自己的平日生活当中去,使“仁”的思想获得新的生命。
TOP
399#

《论语·雍也》讲:“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这句话是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如何?可谓仁乎?”时,孔子的回答。孔子认为,能做到这一点,已经不仅是仁了,而是圣德了。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能站住;自己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就是实践仁道的方法。
TOP
400#

如何在实践实行仁?举个例子: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思考一个问题:究竟要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以德报怨出自《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而我的观点和孔子保持一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去用善行回报善行,而用正直的方法去回报恶行,注意,在这里不是去报复恶行,而是正直、正当的手段,孔子也不支持以暴制暴,他就表示要用礼法来治恶。
TOP
401#

我觉得“君子去仁,恶乎成名?”翻译为“君子离开了仁,怎么成就君子之名呢?”会更好一些。再来说践行仁道,仁表现为爱人,爱人在当今社会,对外人来说是宽容、助人;而对亲朋好友,就不要“过于爱”而丧失了仁的本质——让他人的幸福。践行是困难的,因为行起来是“小”到无穷,而仁是“大”到为一,维持自己的仁(如果分离开来)远比行简单得多,“仁”重而道远。
TOP
402#

孔子的仁指的是“爱人”,实质上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准则。践行仁道首先要培养向仁之心,要以仁为标准来严格要求自身,然后向外扩展,以一种仁爱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物。或许我们不能像圣贤那样始终践行仁道,但我们可以从日常小事做起,孝敬父母、诚信待人。
最后编辑湖北大学李世杰 最后编辑于 2019-01-05 15:49:19
TOP
403#


在孔子看来,实行仁道不是仅仅的心善有德行就可以做到了,更应该寄身于日常生活中,不论是什么职业,只要是正当的手段获得财富,才能安然处之。而君子所能做到的就是不论自己的情况多么的不尽如人意亦不违背自己的内心,不违背仁之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能做到的很多时候都无法达到这个水准,只会在偶尔有恻隐之心泛滥的时候,大多数不过是碌碌无为的普通人,无法做到君子的水准。或许正因为我们无法时时刻刻的做到真正的仁所以才能为一个普通人吧。希望我未来可以克己复礼,从而强化自己的德行,实施君子之行。
TOP
404#

践行仁道,应当时刻牢记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譬如,遇到有人倒地时(除了很明显是讹诈的),我觉得应当立即上前相助,而不是先担忧害怕被骗、惹事而视若无睹,当然先拍张照也是可以的,但这里的相助,可不一定是直接扶起,有些人犯的疾病是不能直接扶起,通常是使对方平躺,然后没学过专业急救的话,直接打120吧。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机会践行仁道,只是大多时候我们选择了无视或逃避推托,主要原因还是没有把践行仁道养成一种生活习惯。
TOP
405#

       仁字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是圣人、君子所要拥有的美好品质与力量。仁之极为重要,因为一个人内心有仁,自然不会做出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而且,有仁之人,能够与天地万物同体,获得无限广阔的生命力。如宋明理学中学者程颢所说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捡,不须穷索。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名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我们要去追求和培养自己这样的品德,这样的精神境界,我们首先要将之落在我们的内心之中,我们内心有仁,自然能够不受外界各种私欲和诱惑的侵扰,我们的心没有私欲障碍自然能够打破狭隘的想法,没有分别之心,明德自明,故而能与万物为一体。所以,我们要践行仁道,与仁同游,修炼身心,使心之本体充满光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