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021222324252627»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346#

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和终极价值都落实在“仁”上,“仁”是孔子学说体系之中最高的道。“道”是“儒家君子所向往与追求的理想目标,或者,道只是仁的换一种说法……在思想本质上,道、仁一体不二,道即是仁,仁即是道,而不是仁外有道,道外有仁。”[1]320这种“道”落实到人的生命历程之中便是要人择善而从,以彰显仁道。
TOP
347#

孔夫子最初“仁”的提出是“克己复礼以为仁”,实际上,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在历史漫长的发展中,仁的意义也越来越丰富和完善。
虽然说要让“仁”的理念成为普天之下共同赞成的理念不太可能,但是我觉得必须要让它成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教育人们向善、向仁,成为道德中的“领头羊”,而这也正是现在这个物质飞速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中所缺少的。食品行业中人们不再敢放心的吃喝,因为假肉假酒、劣质食品越来越多,蔬菜水果不再是营养的来源,而成为了癌症病患的痛苦;陌生人也不再是信赖和交谈的友人,处处提防,提防骗子、换人、拐卖孩子的人。
虽然说法律和管理也有一部分的责任,但是不得不说以“仁”为领导的道德正在滑坡,而且,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全部。古代的“仁”都去哪儿了呢?为什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前进就减弱了呢?这些都是问题,都等待着解决。
同样的,我们并不能放纵自己、让自己向利益屈服,一个人的心和道德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仁”,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的很。如何去践行“仁”道必定是每个人的责任,这条道路虽然遥远漫长,但是却会永远存在,并且指引着人们不断前进。
TOP
348#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秧。人在有生之年尽心行善,用心践行人道。行善之人,必将得到上天的赐予,收获吉祥。大学里,一堂课上,一位老师曾说相信因果报应,并不是看到仅仅只是看到社会阴暗面而发出的感叹,而是拥有一个向善的赤子之心。我也相信每一次践行仁道,不仅能帮助他人、造福社会,也能是自身获得道德的升华和心灵的启迪,最终收获吉祥如意的硕果。
TOP
349#

在生活中,要做到“仁”,就需对身边的人报以感同身受的体贴,以直觉而非功利性的照顾、支持,这是仁之开启,其实“仁”是浸入到每个人骨子里面的,没那么高深。而进一步的则是将这种本能性质的仁心善念加以自觉化,先是有意识的修身以德,最后是无意识的,也就是从心所欲而不逾越。
TOP
350#

《论语·阳货》篇中,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所谓的五者即“恭、宽、信、敏、惠”。此处,“恭”指庄重,“宽”指宽厚,“信”指诚信,“敏”指勤敏,“惠”指慈惠。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要想践行仁道,就要做到庄重行事,宽厚待人,诚信处世,勤劳做事,慈惠他人。同样,在今天,我们践行仁道也应该做到这些
TOP
351#

孔子践行仁道的方法我认为有三种,一是通过私学教育自己的学生弟子仁道 ,让他们再去推广;二是通过著书来推广;三是亲自去游历诸侯各国,推广仁道。践行仁道依然适用于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本来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契机,但人们反而成了物质的奴隶,宁可抛弃亲情、友情、爱情、信仰、道德这些更加珍贵的东西,就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因此传统的儒家思想仍有很重要的作用,践行仁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孔子的仁学思想凸显了对人的重视,强调“爱人”,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最终使整个社会走向和谐。
TOP
352#

儒家的”仁“是一种宽泛的道德规范,涵盖了孝悌、谨信、忠义、温良恭俭让等等,比孔子时代的”仁“更宽泛,也更难实现,孔子的”仁“更接近于人的本心和本性,是心境的平和与温暖之下的待人接物。
我所理解的”仁“是和善的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我也只能做到这些。
TOP
353#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
TOP
354#

践行仁道的关键在于“仁”重在行,必须行得通才能算仁。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周济天下太不切实际了,做到推己及人就是仁。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他所做的事情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了,然而还没达到仁。”
为什么子张没达到“仁”?因为他做事太过,不合实际。
正如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即子张过头了,子夏不及。他们都不符合仁。
TOP
355#

人何以成“仁”?孔子曾言:“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也就是说践行仁道,根本还是在于自己,强调了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而主体自身要通过自我内心反省即自觉活动以及努力来求“仁”。首先,“仁”的精神是“爱人”,这是道德义务的意识的体现。这样人人相亲相爱,社会和睦。在这个意义上,“爱人”就如一个“绝对命令”,是人人都应该承担的道德义务。“仁”的体现是“忠恕”,这是道德责任的意识体现,在这个角度上,“成全他人和宽容他人”,在个体的生存发展中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正所谓“非礼勿视,非礼误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充分强调了人的道德自律意识。道德主体自己要由充分的自律意识来不断克制自己,从而实现“仁”。
TOP
356#

仁,从人从二,讲的就是使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爱人”为出发点,每一个单独的个体,都可以通过“爱”与社会他人建立关系,推而广之,施之于社会成员,上至于君王,下至于黎民,都在“仁”所营造的“爱”的氛围中彼此沟通交流。通过“仁”,外在的等级制度被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从父义、母慈、友兄、弟恭,推而广之,就成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一切伦常都最终转化为主体自觉。
TOP
357#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是孔子对仁的具体化,修身治平,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仁与敬是相辅相成的,敬是出于爱心的,爱与敬既是仁的外在表现,也是仁的核心内容,与人交往,我们提倡发自内心的爱与敬;管理和领导百姓,我们更提倡爱护和尊重百姓,真诚地为人民服务。
TOP
358#

“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一种修养功夫,既包括克制私欲,又包括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孔子认为,“为仁由己”,也就是说“为仁”主要是靠自己的修养功夫而实现的。而“礼”则是社会的规范。孔子认为,“克己”的修养功夫和对礼制的恢复可以使“天下归仁”。
TOP
359#

墨子讲仁爱,是第一个提出兼爱的人,仁者爱人,爱家人,爱朋友,热心助人,就是践行仁道。在现代残酷的竞争下,只要不做损人不利己的事就是践行人道。
TOP
360#

有时候我会觉得所谓的“仁”所谓的“善良”就像一个习惯,习以为常的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中。如果说舆论上对于这种行为大肆赞扬,这反而更证明了它在社会上的短缺。但我认为我们不应为了践行仁道而去做什么,而应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惯性,顺手施为,清风拂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