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718192021222324»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30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认为身处困厄而不改其志,这难道不是仁吗?但在当代又有多少人能坚守住自己的原则,守住自己心中的那一杆秤?我想,一定会有人,但绝不会是大多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觉得只要能坦荡行事,无愧于心便好,哪怕在某些时候无法坚持一些原则,但也求问心无愧。说得难听一点,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
TOP
302#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以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记得时刻将仁的理念融入自身,做一个有仁义的人,有操守的人,以日常行动践行仁道。
最后编辑宋瑶 最后编辑于 2015-12-25 22:32:17
TOP
30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如何践行仁道?孔子认为一个践行仁道的君子应该是志于道德、依附于道德,并按照仁义道德理念,增加增加才能,在仁义道德的标准之上,追求自身欲望。因此,孔子欣赏箪食瓢饮居陋巷,认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的君子颜渊,他以追求自身的仁义道德为目标,而不介意自己身处陋居。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以道德准则为最高要求,用道德规范自身行为,在满足自身物质需求时,不违背道德准则。具体表现为待人接物有礼貌,做事考虑到他人,不为了自身利益伤害他人,增长自己的才能,有远大的人生目标,做一个善良有道德的人。
TOP
304#

回复 3楼彭守强的帖子

”仁“有仁爱、仁慈的意思,而”道“有道德、法道等意。“仁”,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天下。与这种家天下的谱系结构相平行的精神纽线就是孔子的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仁学思想。在当代的社会中仁道也是不可缺少的,是实现祖国繁荣的思想基础。
TOP
305#

回复 10楼李佳萍的帖子

提到”仁“不由得就想起儒家大家孔夫子,以人为本,为仁由己。“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天下。与这种家天下的谱系结构相平行的精神纽线就是孔子的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仁学思想。我们必须心怀仁爱,对自己仁爱,更对他人仁爱,在当地社会中坚持自己内心的仁爱之义,让自己成为时代中的好少年!
TOP
30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TOP
307#

“仁”的人生哲学仁是孔子和弟子反复探讨的课题.孔子会针对不同的弟子与不同的时机来讲述“仁”的真谛.大抵来说,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说的“忠恕”二字而已.孔子又说:“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在告诉我们“仁道”就是真诚踏实,切忌浮夸不实而违逆正道.子贡有一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告诉子贡行仁不必好高骛远,从自身做起,再推己及人.颛孙师志向太高,孔子认为他的个性可能流于偏激,所以孔子告诉颛孙师行仁的方法有五道:“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告诉颛孙师行仁要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着手.对于自己的修养要严谨,对待别人则是恭敬宽容,又能厚待别人,如此才是行仁的方法.颜渊是孔门弟子中的模范生,孔子曾称赞他“其心三月不违仁”.孔子只希望他能用“礼”来进一步约束自己就可以了!《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冉雍品德优良,又有政治才干,曾任季氏宰.当他问仁时,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的回答比较偏向政治层面.孔子告诉冉雍行仁的方法就是待人恭敬,使民宽爱,如此一来,大众对你都没有怨恨,就是行仁政.司马牛言多而躁.当他问起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仁者其言也讱”,揭示慎言的重要.当子贡问仁时,孔子用比喻的手法来告诉他“以友辅仁”的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孔子又谆谆告诫我们:“当仁,不让于师.”、“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及“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TOP
308#

何谓仁,仁者,二人也。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可见在践行仁道的时候,不仅仅要懂得二人融洽和睦相处,为人为己。在做事时,还要懂得仁人对待难事要做在别人的前面,勇于担当,在有所收获,有所奖励的时候,要懂得隐藏在别人的身后。这才可谓是践行了仁道。
TOP
309#

践行仁道,就是要我们去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不断弘扬老祖宗的文化。
TOP
310#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功名利禄,但追求的方式可能不太一样,君子坦坦荡荡地、光明正大地去追,而小人往往是通过玩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不反对人们追求名和利,只要方式恰当就好。
TOP
31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要践行仁道,首先不能做出违背仁义道德的事情,万钟不辨礼义而收之,万鈡与我何加焉?其次内心也要坚持仁道,孔子说过,人只要能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就可以称之为志士仁人。虽然即使对圣贤来说也是很难做到的,对于我们而言更是难。然而要做到践行仁,就必须不断参省自己,连孔子都要日三省吾身,保持思想的洁净。
TOP
312#

孔子践行仁道的方式有三:
1通过教育自己门下的弟子仁道,让弟子们再去推广仁道
2通过游说诸侯,即亲自去教育诸侯
3通过著书立说来推广仁道
TOP
31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践行仁道的方式有三:1通过教育自己门下的弟子仁道,让弟子们再去推广仁道2通过游说诸侯,即亲自去教育诸侯3通过著书立说来推广仁道
TOP
314#

我认为,孔子所提出的“仁”,并非是只一种含义,比如仁爱,仁慈。其实孔子的仁与老子的道相似,都是他们各自思想体系中的那个最至高无上的东西,是一切事物的总指导。所以,孔子有孔子之道,有士人之道,那就是仁。仁是一个极其综合之事。在人生中,处处都体现着仁的要求。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要从他待人接物,言谈举止,表面背后,各角度深层次全面地考察。不能从一件事就判断一个人的整体,仁的实践是终身贯之的事情。在面对所有的情况,“仁”都应当被想起。正如“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而且在我看来,仁的实施不是刻板的。因为我认为仁是一种精神面貌,而非具体的死板要求。平时生活中,不能因为一件并不太符合规范的事情,就判断这个人的不仁。君子行大道而张弛有度,适当的变通,或许反而是更加切近于仁的整体、本真的精神。反之过度拘泥于教条,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牺牲与悲剧。
TOP
315#

回复 10楼李佳萍的帖子

提到”仁“不由得就想起儒家大家孔夫子,以人为本,为仁由己。“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天下。
与这种家天下的谱系结构相平行的精神纽线就是孔子的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仁学思想。我们必须心怀仁爱,对自己仁爱,更对他人仁爱,在当地社会中坚持自己内心的仁爱之义,让自己成为时代中的好少年!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认真地加以继承和弘扬。今天我们重新学习儒学,无论是对于个人的立身处世、事业的成功,或是对于执政党的治国理政,或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还记得中学时代,每天都会在政治历史书上看到“仁”的身影,也记得老师说,孔子提出“仁”治天下的理念在当时的列国并不被采取和接纳,其后孔子的多年周游列国,一直宣扬和坚持自己的思想,所以孔子的晚年也是一直在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仅在当时是一项壮举,现在看来,孔子被称为“孔圣人”完全是不为过的。不论何时,不论什么情况下,“仁”治的力度远远大过武力治国。我们虽然还是学生,但是,一定要在自己心中培养这种信念,以仁治国才是真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