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617181920212223»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286#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生活中总存在一些人,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对人淡漠,对别人痛苦的遭遇漠不关心。更有甚者,他们时常还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以一种极端的报复心里对待他人。结果不但没有朋友,还会得罪大多数人,受害最终还是自己。我们对于生活中的抱怨和不满,很多时候是我们不知道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遇到问题的时候,只要我们凡事多从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以心换心,那么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TOP
287#

想实践仁道,就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找到正确的途径,不因贫贱或富贵而违背道义,不因成就名声而用不正当的途径追求道义。那种不遵循内心方法的行为即使获得了成就,内心也会不安。
TOP
288#

        做任何事都要坚持,要持久,这样才可能成功。践行仁道亦然,一日两日,或者只有数月的践行显然是不够的,没有形成习惯之前,任何自己学习到的东西都还不是自己的,只有坚持做下去,把习惯形成自然,那自己的良好品行才可以养成,才不至于学到了好的习惯又将之抛弃。
TOP
289#

        践行仁道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特别是掌权者。有许多的中国官员违反仁道,贪污受贿,沉迷美色,权力不为人民谋福利,做实事,而是把权力用来满足自己的贪欲。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希望每个中国官员都践行仁道,就像上句话所说的:“富和贵是人们所需要的,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即便有了富贵,也不能安处;贫和贱是人们所嫌弃的,不通过正当途径,即便处于贫贱之中,也不自我嫌弃。君子离开了仁,怎么成就名声呢?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匆忙急迫中必定如此,颠沛流离时也必定如此。”越来越多的“大老虎”被揪出,这折射出了中国官场肮脏的内幕,那些天价的赃款,房子,珠宝,古董,情妇……令百姓对政府散失信心,令百姓心寒。那些在电视,报纸,网络上说着“为了百姓,为了国家”的官员,衣冠楚楚,道德败坏,却都是谋私利的伪君子。
        但愿在强政的打压下,中国的官员能时刻践行仁道,不违背仁,真正为百姓办实事,谋福利,心中装的是国家和人民,而不是自己的贪欲。那中国一定会越来越好,中国梦会更早的实现,“仁者无敌”,充满仁人的中国,一定会越来越强。
TOP
290#

践行仁道,孔子提倡用实际行动在社会日常生活中作出表率。大到对一个国家小到对自己以及身边的点滴事物,都要行以仁道。对待他国友人,我们待之以礼,行之以仁。不敌视、不践踏。对待身边的人事,应友好礼貌,热情助人,不辱骂,不伤害。仁道,看似简单却实质难也。扶起摔倒的老人与孩子,捐助无助穷困的灾民与幼童等等,都可以很好的实践仁道。从心底里接受仁道、学习仁道并切实实行仁道。
TOP
291#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在九个方面多用心考虑:看,考虑是否看得清楚;听,考虑是否听得明白;脸色,考虑是否温和;态度,考虑是否庄重恭敬;说话,考虑是否忠诚老实;做事,考虑是否认真谨慎;有疑难,考虑应该询问请教别人;发火发怒,考虑是否会产生后患;见到财利,考虑是否合于仁义。”践行仁道,需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的践行仁道。
TOP
292#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就是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孔子在这里从反面讲仁。孔子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TOP
293#

何谓仁?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言“仁”是以“爱人”为核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恕、孝、弟等内容,而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为实行的方法。所谓仁爱就是:要想自己立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立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同时也要别人行得通。凡事都能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实行仁爱的方法。仁者爱人,这是孔子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最高道德概念,是儒学所主张的爱的方式。
当代社会,人与人相处,或冷漠,或矛盾冲突。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我们付出了生态和道德的代价。人们人心冷漠,良心丧失,在社会责任和义务划分不清楚,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界限不明的情况下,人们价值取向迷茫。面对利益的诱惑,我们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规范,人们只一味想的是自己的利益。人们似乎早已忘记了先祖们倡导的人文精神,善良与仁爱变成稀罕,自私自利成为常态。社会人成为“物质的丰富,精神的缺失”。现在我们强调弘扬“仁爱”的精神不仅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我们每个人自身心灵净化的需要。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一辆面包车撞上400万的劳斯莱斯,修理费高达80万,受损的劳斯莱斯车主考虑到面包车车主的赔偿能力,表示无论最终车损金额多少,超过保险赔付额度部分,都由他自掏腰包,无需面包车车主赔偿。这不正是当代社会一个典型的仁者范例吗?只不过能有这样风度气节的人少之又少,相反,专门诈骗碰瓷的人倒不在少数。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和人们道德感知。
TOP
29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践行仁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情,而非哪一个个人的责任。首先是公民个人的修养,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亲亲为仁,不要在意太多细节,对弱势群体存有怜悯,对对立的他人存有谅解。然后就是学校和社区的教育,举善而教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可在社区和学校定期举行仁道讲座。
TOP
295#

孔子践行仁道的方式有三:1通过教育自己门下的弟子仁道,让弟子们再去推广仁道
2通过游说诸侯,即搜索亲自去教育诸侯
3通过著书立说来推广仁道
TOP
296#

我在微博上曾看到国外人士做的一个街头实验,他假装成一个盲人因特殊需要想向行人将一个5英镑的纸币换成硬币,但他会因无法分清5英镑与5英镑,而故意将50英镑递给愿意给予帮助的行人,结果是,一少部分人会贪图便宜,拿走50英镑,换给他5英镑硬币,或者再解释没有硬币,重新还给他的是一张5英镑的纸币,而大部分人会善意地提醒他,他拿出来的是50英镑,而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当一个男士做了欺骗的事情之后,装盲的实验者冲上去告诉他,他是装的,叫他归还50英镑时,那个男子会尴尬地还回50英镑,并说:“真是对不起,你让我觉得我自己是个混账”。我感受到的是,我们的“仁”心总会在现实生活中因个人私欲的膨胀而被遮掩住,但是,在我们因他人或其他外部原因反省、反思时,总有可能重新焕发出原有的光彩,去提醒着我们下一次应该主动做出“仁”行,这种“仁”性依旧让人肯定,并且在生活中更加普遍,“仁”,是推己及人的,也是由他人推向自己的。
TOP
297#

        践行仁道亦即行仁之方,行仁自有原则,在这一点上孔子依然非常慎重,换言之,如何行仁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践行礼的问题,在当时礼崩乐坏的情境下,孔子所要极力恢复的正是正常的“礼”的社会秩序,而欲达成这样的社会秩序,出发点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每个人的平常日用的生活中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便可以看做是建设礼教社会所做的努顺序,这里仍然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道”依然是居于首要地位的,这也就意味着,指导人类正常生活的根本准则还是道,只有在有道的社会里,人民的生活才是安居乐业的,才是幸福的。而要到到这样的目标,“德、仁、艺”又是必备的,所以可以这样理解,有道的生活必是从人们的仁德出发并运用一定的技艺去生活的。在这里,孔子将“艺”排到了最末,这里暗示着孔子对真正的人的生活的某种本质的态度,在当时各家驰骋“艺”的时代里,他却将“艺”置之于“仁、德”之末,可见他对人自身的珍视,始终将人自身作为“本”而置于首要地位,将人的修德以成道视为人的真正生活,这或许也正是他的大魄力所在。而“知我者其天乎?”感叹也正是他对人世的某种深刻洞察。这也就不难理解他对颜回“三月不违仁”的体道生活的赞扬了,尽管颜回“居陋室,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可是“回不改其乐”。真正的体道生活,亦即是将自我纵浪大化中,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体,既如此,更有何忧?反过来其实也表达了孔子这样的一种的观点,即贫穷不应该成为人们不体道的理由,贫穷亦可与道同处。因为道在我而不在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而君子乃至愚夫愚妇之体道乃是“发乎迩而见乎远”,是不用“艺”的,所以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
对比当下的生活,似乎完全反过来了,我们似乎总以为用某种方法和技艺去追求幸福,获得幸福,以为幸福总是在远方,直到有一天当我们静静地回想的时候才发现,幸福似乎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当下生活的每时每刻之中。也许一个灿烂的微笑,一首动听的歌曲,一声温暖的问候,一句久违是祝福等等。我们在问幸福是什么的恰恰是我们对幸福遗忘的时候,这个问题就相当于孔子的学生问他仁是什么是一样的,追问本身就是一种寻求确定,而确定就是凝固,凝固就是对生命本身的僵化,生命一旦僵化,更有何幸福可言?生命是流,如同溟溟清泉,是活泼泼的,只有这样的生命才会感受到身边点滴的幸福快乐。所以幸福无关“艺”,200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品读孔夫子这些平常温和而深刻的话语时,其间的智慧依然流淌不息,或许这也正是经典的伟大力量,直贯心源。
TOP
298#

       中国哲学重生命体悟和实践,其哲学与现实的个体生命息息相关,融为一体!当今世界,物欲横流、道德滑坡,人们被邪欲和私利等恶果层层包围,痛苦不堪。究其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缺少了“仁”的精神和“仁”的实践。“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道德箴言,都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人类要和乐善生,长存于世,彼此之间就须组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发挥仁爱和自律精神,共同维护生存的空间。
       理想崇高,但当下现实的社会状况却不容乐观,故须躬行仁道,身体力行,在践行中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的引领者和传播者,应该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推己及人,修己安人,“能近取譬,则为仁之方也”。在学习上,努力求知求善,培养高尚丰富、富有责任的心灵;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帮助并感染别人;在家庭生活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对父母,孝顺恭敬,慎终追远;对伴侣,忠贞和善,相敬如宾;对子女,关爱严格,循循善诱;对国家民族,爱国敬业,遵守公民道德要求,在自己的领域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心有余力,则投入社会慈善事业,传布仁爱精神,共同构建和谐、幸福的家园!
       在社会、生命中践行仁道,这是人类的福祉所在!如此,定能“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TOP
299#

在孔子看来,因个体性格、德行差异等原因,“仁”的实践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品德较高尚的颜渊,孔子的要求是“克己复礼”,具体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仁”体现在方方面,可见他的要求较为严格。而对于多言躁动的司马牛,孔子“仁”的要求则是“其言也讱”。言简意赅却直指要害。虽然“仁”的问题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提问的对象发生了改变,孔子的回答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做法在《论语》中很多地方都有所体现。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
TOP
300#

说到“仁",在《论语》中,有如下等: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八佾》 
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5、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于仁)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里仁》 
6、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雍也》 
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8、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仁义之路)也?
9、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0、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1、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12、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卫灵公》 
1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4、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可见践行人道在民,在于自身的修行。但也可以看出仁大多与民联系在一起,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如果君主不实行“仁政”,他们的生活将处在水生火热中。让我想到了秦朝两代而亡,秦朝是由战国后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因为没有实行“仁政”,到秦二世时进一步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使得秦仅两代就灭亡了,可见仁政的重要和与百姓的联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