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314151617181920»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24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践行仁道的一种方式,“己之所欲,勿施于人”是一种更重要的方式。有些人自认为是在替别人安排,减少别人的负担。殊不知,她的所作所为,也许是己之所欲,人之所不欲。
TOP
242#

仁是一种做人的品格,不论何时我们都是不能丢弃的,没有仁就称不上君子,无论贫穷富贵,仁都是我们做人的准则,很多人的仁都只是一时的,只有内心强大,坚定不移的人才能彻底的将仁的品质一直保持下去,是人格升华的一种表现。
TOP
243#

“仁”不只是“人”

仁: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既然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那就拓宽它的宽度。做人要有好心态,有好的心态就活得潇洒不累。面对麻风病人,想必大家都是过之不及,来自海峡对面的张平宜,用那颗“仁者爱人”的心,让大营盘村的麻风孩子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美好。不是那些灿烂的烟火,而是面对他们露出的会心微笑,是面对他们毫无恐惧的接触,真实的出现在那些孩子的面前,没有任何距离。对这个女人来说,这片大山里,她似乎背负着某种使命,她是一位母亲,面对孩子们,她无法掉头离去。相信在往后的日子,她会继续用她特有的仁爱,爱更多的孩子。

TOP
244#

   “仁”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

      正所谓“仁者爱人”,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爱人呢?我认为“爱人”首先要“爱己”,自爱是仁德的最高境界,正如《法言》所讲: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此外,还要学以致信,对于仁爱,我们要从心里信服,只有这样才能时刻践行,也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要有博大的胸怀。爱人爱己,努力做到仁爱。

TOP
245#

[原创]

“仁”按孔子的解释是:“仁者爱人。”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仁既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首先在心里要坚守“仁”的信念,若只在心中存在而不付诸于实践、体现在他人身上,便毫无价值,或许陡增些许的愧疚。近期报道的大妈们因跳广场舞而扰民的事情,正暴露出了这一点,他们只关注于自己健康,对自己足够“仁”了,却忽视了客观存在的居民们,实在是不应该啊。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我们当代青年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在为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对于自身道德修养的追求是时时刻刻不可以懈怠的,要始终贯穿于自己所走道路的点点滴滴。依托于合乎仁的道义,而尽情的施展自己的“六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最近大家都乐忠与“土豪”、“土豪金”的追求中,应该时刻予以警醒的是自己要通过自身正当的努力去得到他们,那些“卖肾”的行为更是滑天下之大稽啊!





TOP
24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也就是立志于大道,遵从道德准则,依从于仁道,游身于六艺之中。这是人之为人的准则与要求,是仁道在人的身上体现的功夫论要求,夫子有贤人七十二,但真正能志于道而得道者鲜有,所以这本身就是一个艰苦努力的过程,现实的我们更应该努力,以求近道。
TOP
247#

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作为他思想核心的“仁”的思想也是也就是他所认为的人的修养中的最高境界,是指导人们生活行动和衡量人们生活行为的最高准则。但是当今社会利益冲突、物质泛滥的现象十分普遍,再加上人们对于自身的关怀和对他人的仁爱观念越来越淡,有很多中国传统的思想美德只是流于形式,甚至逐渐沦丧,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焦急的事。对于孔子定的仁的这个标准,很多历史上的名人,比如说尧、舜,我想他们也都很难能够做到,生活在现当代的我们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我很赞同这一个观点,“多数仁的思想只是作为一种理想的目标提出,只要求人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实际上实行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TOP
248#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TOP
249#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TOP
250#

仁是我们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身为当代大学生虽然我们不能像古代学者那样置身与仁的追求之中但是我们可以在生活中以我们力所能及的方式来践行仁。我认为以我们现在的能力或许做不到大仁,但是我们可以再生活细节中来追求这种高度。我们的生活中是存在一个仁的标准的,仁是不分富贵贫贱,没有高低之分的,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这个准则在生活中践行仁。

TOP
251#

践行仁道,首先要拥有一颗“仁”心,所做的事情件件以“仁”做为标准,以“仁”的准则来要求和衡量自己。但说到不如做到,满口的仁义道德,不如身体力行。只有内心领悟“仁”的境界,并真正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做好自己的同时又帮助他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向“仁”者迈进。

TOP
252#

儒学的核心是仁,也就是人性,古代从这个角度出发,发展了人本思想,今天,我们可以把它和人道主义结合在一起。儒学提倡义,主张道德至上,以礼节之,这一点和制度理论是相通的,可以补充现代理论之不足。

TOP
253#

儒家主张中庸,追求恰到好处的完美境界,视自由为圣人之道,这正是我们现在所缺的。儒家强调真诚,反对一切虚伪,强调文明,反对粗俗和矫饰,这一点也值得提倡。

TOP
254#

践行仁道,我们也许做不到孔子那样四处讲学,但我们可以尽己所能,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首先自己要做一个有“仁”道主义的人,有一颗宽容的心,在生活中多帮助别人,再次就是用自己的行为去感化他人,作为一名师范生,更应该教育自己的学生学会做“仁”人。无论我们富贵还是贫穷,都应该坚守一个“仁”字,这样才会心安,到最后才会无憾。

TOP
255#

犹太教圣经与先秦儒学博大精深,旨高思远。两者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其追求的价值取向也略有差异,但在关于施善爱人的思想道德领域存在共同之处。当今社会的全球化趋势不可避免,民族文化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将不同文明中的优秀思想加以研究和对比,可以更加完善整个人类社会。圣经中关于爱的描述: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林前13:5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林前13:6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林前13:7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13爱是永不止息。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