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人心所具有的一种内在功能、属性与作用, 人如果要体仁、达仁, 可以不借助于任何外在的力量,而只需要反身内省, 获得自己本心之全德。然而, 世人往往都把内在的仁心放逐于外在的诱惑与感官的满足, 而不知返回, 所以就总觉得, 具有神圣而超越性质的仁离自己很遥远。实际上, 只要人一旦返回到自己的本心, 就会猛然发现: 原来仁就在自己的心中, 何必外求呢? ! 所以,程子曰: 为仁由己, 欲之则至, 何远之有?一个人如果想要体仁、达仁, 马上就可以轻易获得,一点也不困难,只要有一份心愿,只要有一份志意欲求就行了;相反, 如果自己根本就不想追寻仁, 即便仁就埋藏在自己的心里, 或者别人给予再多的劝告与帮助,也无济于事。显然, 朱熹的这一套解释与孟子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孟子尽心上说: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是求有益于得也, 求在我者也。仁在我之内, 仁因我而确立。但这一解释下的仁仍摆脱不了认识论的纠缠, 与我相分, 仍强调主体的作用, 还不如仁道不远,行之即是一句显得深刻而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