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181#

一个人的成功是建立在仁的标准上的,对仁的践行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可靠保证,仁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严肃而华丽的外套,让我们以良好的形象面对学习、生活和工作,它可以说是一把绝世好剑,助力斩断前方道路的荆棘,仁义开路,所向披靡。但问题在于很多人没有运用好这件武器,或弃之不用,或用在外门邪道上,最终身陷囹圄,不得自拔。践行仁者,本身所怀有的高雅气质就能感染他人,你的良好品行引人为善,他人也会对你施以尊敬之情。而不行仁者,本身散发出来的卑劣气息便会是他人拒你于千里之外。当今社会践行仁德的气氛似乎并不浓厚,人人以我自居,唯利是图,仁德变成了一种累赘和附庸风雅,成了一种表面形式,以往的以德服人蜕变为以利买人,以权压人,以势夺人,所引发的纠纷冲突成了生活基调,而不是祥和平静。践行仁道对于改善社会风气,扭转生活态度,构建和谐关系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这需要从个人做起,推己及人,再到社会。践行仁德,需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激情,善于发现身边的美,激发自己的生活激情,对于仁的行动势必会更有信心,更具原则条理,人与人之间有了仁的意识,就会形成仁的氛围,这对于个人的成功,社会的和谐都是有裨益的。
TOP
182#

光有仁的理念不是正真的实践孔子的仁道主义,只有真正实践中施行仁道,那才是真正的仁。孔子践行仁道的方式有三:1通过教育自己门下的弟子仁道,让弟子们再去推广仁道;2通过游说诸侯,即亲自去教育诸侯;3通过著书立说来推广仁道。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TOP
183#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TOP
184#

具体表现为对一是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自己做任何事的成功和失败的概率有准确的预测。二是既积极主动,要尽力而为,又顺其自然,不苛求事事完美。有从容淡定的自信心

TOP
185#

      如何成仁者,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为仁。在这里,我们应该重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的“立人”和“达人”,这两点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能理解人的少许自私心理,我们做一些事不免会追求一定的利益回报,但是我们也应该有利人的意识,当自己获得一定的回报之后还应该考虑到他人,在工作中,要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必须考虑到员工的利益追求。

TOP
186#

孔子把实现仁的境界看作是君子人格的根本标志,也是人生的最高理想。“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此,人的使命也在于此。实际上,这是一个没有穷尽的目的追求,但它又是能够实现的,“我欲仁,斯仁至矣。”人的情感需要通过意向、意志活动表现出来,意向、意志又为自己设定目的,即最高的善,即仁。于是,仁的境界的实现,也就是最高的目的的实现。孔子很少许人以“仁”,他本人也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虽然不以仁者自命,却以“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而自任。这说明,人只要活着,就要以实现仁德或仁的境界为其终身事业,不能有丝毫松懈,直到“死而后已”。

TOP
187#

孔子的“仁”具有政治的内容,是一种治国之道,其基本内容是“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私欲,使之符合周礼)。”他还认为“仁”与“不仁”是是否能守国的关键,所以为政要小心谨慎。办事要慎重,像接待贵宾一样,也要像在大祭一样。对待民众,统治者要仁爱,施行仁政。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做到“仁”,要从近处做起。孔子不重视天道,也不相信鬼神,更多的是重视“人道”。所以人道就是“仁”学,孔子强调了“人道”的重要,专门论述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在儒学思想史上可以说是孔子的重大贡献。

TOP
188#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你要是认真对它,它也会认真对你。一个人为人处世更是那样,你给以别人滴水之恩,别人定当涌泉相报![em07]
TOP
189#

“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指好的道德。孔子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其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提倡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经过不同时代,成为理想的道德范式,成为民族普遍的共识——为民族、为国家的利益,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然而,在2l 世纪的经济大潮中,那些正当年的大学生们,却忘却了这一个历经儿千年锤炼的“仁”字,对国家、对社会缺乏奉献感,缺乏责任意识。根据调查,大学生中有89. 3%的人患有“三无”综合症。一、无兴趣,他们对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兴趣,整天无所事事,精神颓废;二、无所谓,对于学习成绩无所谓、对于今后个人的发展无所谓、对于老师的批评无所谓;三、无意义,这类学生认为参加集体活动无意义,认为担任学生干部无意义,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做的表面功夫。我觉得我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应该把仁字放在首位,培养“仁”的意识。更好的建设自身和这个社会。

TOP
190#

在儒家看来,一个真正实践仁道的人,其追求是不受时代、环境所影响的,能够一直坚持自己的思想原则。但是,他并不是一味地固执地坚持,而是在危乱的时候就隐居起来,在天下有序的时候再出来。因为世道乱的时候社会上的思想也必然是混乱的。但从总体上来看,孔子还是认为,一个读书人就应该对社会、国家有所贡献,即使在乱世的时候,也“知其不可而为之”,竭尽自己的力量去挽救社会。这表现了儒家的“入世”思想,这是一种践行仁道的表现。

TOP
191#

仁是人心所具有的一种内在功能、属性与作用, 人如果要体仁、达仁, 可以不借助于任何外在的力量,而只需要反身内省, 获得自己本心之全德。然而, 世人往往都把内在的仁心放逐于外在的诱惑与感官的满足, 而不知返回, 所以就总觉得, 具有神圣而超越性质的仁离自己很遥远。实际上, 只要人一旦返回到自己的本心, 就会猛然发现: 原来仁就在自己的心中, 何必外求呢? ! 所以,程子曰: 为仁由己, 欲之则至, 何远之有?一个人如果想要体仁、达仁, 马上就可以轻易获得,一点也不困难,只要有一份心愿,只要有一份志意欲求就行了;相反, 如果自己根本就不想追寻仁, 即便仁就埋藏在自己的心里, 或者别人给予再多的劝告与帮助,也无济于事。显然, 朱熹的这一套解释与孟子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孟子尽心上说: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是求有益于得也, 求在我者也。仁在我之内, 仁因我而确立。但这一解释下的仁仍摆脱不了认识论的纠缠, 与我相分, 仍强调主体的作用, 还不如仁道不远,行之即是一句显得深刻而圆。

TOP
192#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的确,为人而不仁,如何能理解礼乐制度的本质内涵呢?不能理解其本质内涵,又如何能尊重其仪文形式呢?仁既是礼所由生的内在根据,也是人们自觉守礼的内在动力。只有仁发于心,则行才能合于礼,仁心不动,礼就失去了根据,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虚文。既然是虚文,当然就可以随意改动,也可以随意废弃了。宰我欲改三年丧制,孔子便斥之为“不仁”,原因即在于此。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作为一个德性范畴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潜在的德性。
TOP
193#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问题。或云仁重于礼,或云礼重于仁,众说纷纷,莫衷一是。事实上,仁固然是孔子的发现,但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
TOP
194#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问题。
或云仁重于礼,或云礼重于仁,众说纷纷,莫衷一是。
事实上,仁固然是孔子的发现,但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
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
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
仁不发于心,则礼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文;而失去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为乱
TOP
195#

[灌水]

仁者爱仁”,仁道,一直是儒家倡导的一种治国或者是做人的方法。今天,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一些人,为了谋取暴利,不惜伤害他人,做一些不忠不义之事,完全忘记了做人的基本要求,要有仁爱之心!仁爱,是对人对事比较好的一种信念。在这个社会中,我们要保持自己的高风亮节,要始终怀有一颗仁爱之心。并且在生活中践行仁道,对人,对事,善良一些,宽容一些。[em0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