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211#

孔子的仁贯穿他思想的始终,“仁者爱人”体现了他的政治思想,他的仁政思想,受到古代统治者的推崇,事实证明,唯有爱人,国家才能强盛。这一思想对我们现在的治国也有十分重要的显示作用,国家关注民生,也就是孔子仁政思想的升华。

TOP
212#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颜回在长时间内不违背仁,而其他的人处于仁的时间就更短了,短到“日月至焉而已矣”。算作现在的时间,差不多也就从日到正中到月上天心这十来个小时罢了。我们都知道“仁”是好的东西,我们应该努力践行它。可是到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却不能持久。就好比我们在公交车上会偶尔让座,但是我们很少能够坚持下去。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往往垂下自己的脑袋,装作没有看见。我们无法长久地践行仁道,这也不完全是我们的过错。我们天生具有惰性,很难坚持长期做一些除了生理欲望之类的一些事情,这出自我们固有的缺陷。另外,按照荀老夫子的意见,我们本都是趋利避害的。践行仁有时要我们付出一些精力,损害我们的一些利益,我们当然会选择回避。再加之市场经济大行其道,我们变得更具有竞争意识,说的不好听,就是更具攻击性,更加自私。“仁”与我们越来越远,而去践行它,更是难上加难。在这一点上,我是持悲观态度的。但是我并不觉得仁是不可能去践行的,而是只能在一小部分人中施行,在我们的亲朋好友中施行,因为“仁”只有跟“义务”、“孝”、“友爱”这些词沾边的时候,才能发挥他的持久的威力。它必须有某种东西驱使它,监督它。否则,它会处于极端的不自觉中,践行它根本是说胡话。只有真正的智者会从亲朋好友这些小圈子中跳出来,把它普及至众人,那个时候仁便很少需要驱动力了,它已经融入到一个趋于统一的整体中去了,完全是自觉自为的。当然,这样的人实乃圣人,我们这些小民只能短时间在小范围内施行。[em0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1-27 23:15:14编辑过]

TOP
213#

        践行仁道是儒家学说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传播儒家学说的途径。孔子通过自己和学生的践行仁道,形成《论语》的雏形。推广更多的人通过践行仁道,来完成儒家学术的传播。使仁者爱人的思想一直延续下去。只有自己做到仁爱,才能使身边的人也受自己的影响接受仁爱,推己及人,以致在整个社会推行仁爱的思想。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只有以天下行恭宽信敏惠,自热社会也就和谐了,在践行仁道的过程中,是孔子及其弟子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儒家学子的鉴定信念的过程。
TOP
214#

     道德是人类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要想长久的达到仁的境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必须遵循仁义道德,立志于仁道。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盗亦有道”钱财是人们所需要的,但是,如果不通过正当途径,那么,即便得到了钱财,也不能安处。不管做什么事,只要途径正确了,遵循了仁道,那么即使处于贫贱之中,也不会自我嫌弃。
TOP
215#

      “践行仁道”讲述了孔子对实现仁的途径、仁的标志和仁的典范做出了具体描述,孔子通过和其弟子之间的对话问答形式向世人展示了仁的各种不同层次,同时也给世人起到典范效果。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恭、宽、信、敏、惠”此五者,是仁的基本标准,做到了这五点,我们就是很好的理解、践行和发扬仁。我们中华作为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仁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践行和发扬的优秀文化,我们应本着仁的指导原则,去做人做事,坚决的发扬“仁”,进而将仁爱之心推己及人,让世人都感受仁的光辉,做到对人生的无悔,真正做到“恭、宽、信、敏、惠”!

TOP
216#

自汉独尊儒术以后,儒学一直是中国的主流信仰。亦有学者认为儒学虽不同于西方的神宗教,但其带有宗教的特点,应归于宗教。儒学是否归于宗教这点尚有争议,但其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基础却是毋庸置疑的。我认为弘扬儒学是现代中国填补信仰真空的一个可行途径,所以践行仁道是必须实行的。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一个人只要好学,差不多就能达到儒学所说的智了;学到了道理就身体力行地去做,就差不多做到了仁;发现自己做错了事就引以为耻,勇于改正,就差不多做到了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6 14:17:48编辑过]

TOP
217#

在先秦儒者那里,仁是个人修养。仁作为身心的双重维度,专属个体的人。因此孔子的仁是完全全在乎个人修养的,甚至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关怀。“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致矣。”儒家的价值追求最终指向理想人的格境界。它构成了儒家的价值目标:自在的人走向自为的人,使本然的我转化为理想的我。儒家的人格理想总体上表现为普遍“仁”“道”的具体化,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最后统一于人格境界。而要达到这样的人格境界,首先要虚心好学,以人为镜。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其次,要力行孝道,无怨无悔。做到“事父母几谏,又敬不违,劳而任怨。”第三,慎言躬行,严于律己。
TOP
218#

这是《论语》《里仁篇》里的一段话。文章的中心就是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是途径的意思,无论谋财还是谋官,都要依靠正确的途径,不能巧取豪夺,心生邪恶。仁,是每个君子做人的准则。离开了仁,就是背其道而行,失去民心。

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说的便是孔子所追求的道,在孔子的思想里,道是一种人人都应该遵守的东西,富贵的人丢弃了道德,便不能长久。贫贱的人丢弃了道德,便也一身孤苦。这句话有着深刻的意义,孔子用道来教育人们,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要时刻遵守着道这个东西,不能一一弃置不理。只有心存道,在是君子做人与人相处之根本。一个不道德的人是不会受人尊重的。

TOP
219#

     我觉得每个人在认识了仁道之后都需要去实践。我认为可以通过这些方式:1、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去做,严格要求自己。心甘情愿的去实践仁道,不管多小动物老人和其他我们都需要仁;2、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行动让身边更多的人认识仁道,并会去实践仁道。我们需要努力去做,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可,这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3、通过一些亲身经历,很好的记录仁道的理解与更多的人分享其中的快乐。当然,我们践行仁道需要我们心中有仁道,我们心中要有爱。我们才会更好的去做,去付出。我们也会感到快乐。
TOP
220#

“仁者,心之全德,兼统四德。义、礼、智,无仁不得。”《南宋.陈淳《北溪字义》)仁与爱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些都是纯精神性的行为之发生的根源,仁义礼智信,宽恭信敏惠,等。“仁”为统摄,是其他行为发出的根本动机。所以,践行“仁”,虽看似是精神活动,实则可以在事事物物上用功夫,如王阳明所说,做某件具体的事,便可在那事上寻个“仁”的理,欲知自下深高处,不可眼高手低,要先有“仁”的观念,然后发之中节。

TOP
221#

   践行仁道早就应该成为这个社会的当务之急了,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去做呢?由于这个社会的千奇百怪蒙蔽了我们的那颗曾今热血沸腾的心,我们开始人云亦云云完全在浪潮中逐渐失去了那个不信邪的我们,失去了那个自以为很坚强的、对世俗的侵蚀能够强硬到底的我们,我们开始放弃了自己最初的那分看似可笑的勇敢和那份信誓旦旦的决心,逐渐迷失在狂波巨浪中,迷失在自己的懦弱和糊涂中,当然,还有那么几个人在信守自己的那份卑微的诺言,正是还有这样的人,我们才有那么星点希望去祈祷,祈祷仁道终会回来!
TOP
222#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孔子认为颜回的内心长久不违背仁德,其他人不过是短时间地达到仁的境界罢了。有人说,一时行善易,一世行善难。其实践行仁道并不需要我们刻意而为。或许,我们所做的事情不够惊天动地,但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足可以传递我们的善意,如果说生活是一张白纸,那么“仁”心就是一支画笔,它们使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践行仁道,应从小事做起。
TOP
223#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TOP
224#

    当我们向别人献出自己的那一份仁爱里,我们会从对方的那得到一份无限的感激,在这份感激中,我们能欢快的感受到那一种对别人宽容后的欣慰,在这样的欣慰中,我们也能发展和传递着仁爱这份美德。仁爱要求我们去行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仁爱是公交车上让出坐位站起的身影;仁爱是为路边的残疾人伸出的援助,让我们践行仁道,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TOP
225#

      “践行人道”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提起仁我们或许就会想到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仁就是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但在平时我们却又总会以种种借口去推辞。常常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可以从小处着手,弟友兄恭,尊师重道,对人有爱,不怀害人之心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小事,却能彰显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我认为,在平时心中常有一把仁的尺去处人对事就可以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27 20:04:31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