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196#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2011级文秘

姓名:张校番

学号:11311007

时间:2012年5月29日

电话号码:15925165163

践行仁政

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当时王道解枢、礼崩乐坏、诸侯并起,战争,压抑,管制,使得民不聊生。目睹当时的社会环境,孟子关心人民疾苦,积极为改变这种现状寻求出路。在对君民关系进行深切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仁政。 这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和主要特征,推而广之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儒家政治思想的标志。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说“为仁由己”,他强调道德上的自觉自律,孟子把这种道德意义上的“仁”扩充发展成为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使之具有法律性质的约束力,就是“仁政”。

孟子提倡效法先王,是为了推行其“仁政”和“王道”,与当时某些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国">国ersonName>君的“虐政”和“霸道”针锋相对。他竭力鼓吹效法尧舜,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同时还主张效仿周文王。孟子认为,任何的制度思想的基础是其对人性的理解和界定,不同的人性观必然导致不同的政治观点和政策主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孟子·离娄上》)为政须行“仁政”,否则就只能自取灭亡。孟子的“仁政”制度的思想起源于孔子的“仁爱”精神。以他个人的善性论为依托,将孔子的内圣推及到外王。

孟子的平民思想和现实批判论表现出其对乱世及艰辛民生深深的关怀,于今天仍不失利器之功效。“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就谴责了当时社会的不公,直接指出各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国">国ersonName>君主进行战争给社会及其百姓带来的破坏及残害。太史令为孟子撰传时读到孟的书,扔书感叹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当君主只为自己谋求公室的私利、士人只顾及蝇营小利时,社会也就会混乱。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就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思想。要想施行仁政,光靠君主是不行的,必须民、臣、君一同进行,少一方都比能够施行。为民者,即便不能人人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都做到">都做到君子,也需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为臣者,但也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名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历朝历代国家缺的是什么?是人才。包括现如今,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在政府机关,不能任人唯贤,不能唯贤是举的情况很普遍,不能够格的“破格任用”,不胜仁的“长期留用”这样情况的更是普遍。其中原因不用多讲,逃不过“私”字。若每人能多一点公心,多一点公正,不轻慢人才,那人才变不会再是稀罕之物。为君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己,而后非诸人。古人对君子的要求实在是值得肯定的,姑且不说世界,单说我们个人所处环境,太多的领导所做的却很不“君子”,作为一国之君,上行下效,自己做得好了,底下的人自然是无话可说,同样底下的人也会尽力效仿。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天生都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为“四端”;此“四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之有也”(《孟子·告子上》),而它们正是仁、义、理、智“四德”的基础。眼下,人们对“大国崛起”津津乐道,众说纷纭。然而,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后发之泱泱大国,避免后发劣势,着眼后发优势;因此,笔者不惴冒昧,斗胆地对孟子的“仁政”制度思想作了一番粗略的梳理,温故知新,继往开来。

TOP
197#

学院名称: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    别:文史系

专    业:文秘

年    级:2011级

姓    名:杨乾

学    号:11111016

时    间:2012年5月25日

电    话:13529423533

儒家和谐思想与中国

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之要义体现的。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状况。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生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

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儒学中的体现

1、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2、中国传统文化是兼容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3、中国传统是经世致用之学。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的人文之化,中国突出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

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理念,“以儒治世”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现实的需要,促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价值选择,用历史的眼光和时代的精神去更好的保留、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中国之未来而奋斗。

三、儒学传统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阅读了叶金宝的《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书后,清楚的了解到通过对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主体精神、思维途径、认识方法、工具意识等层面的考察,回答和谐究竟是什么、和谐如何可能、和谐如何实现等基本理论问题,对和谐理论的建构进行初步探索。

书中对“和谐”的深层辨析,儒家认为,若要创建和谐社会须先创建和谐的人生,而若要创建和谐人生,除了重视内在的品德修养之外,还须正确重视并妥善处理一些客观存在着的矛盾关系,如:(一)“义”与“利”的关系。儒家重“义”亦重“利”,主张“义”与“利”的有机统一。这在理论上表现为倡导“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利”,反对“见利忘义”、“不义而富且贵”。因为“义”是使功利趋向于合理的规定,从“义”出发,也就是从合理的功利出发;一切有关“义”、“利”关系的论辩,最终无不落脚于所谋取的功利是否合理这样一个为人之道的问题上。这种观点和思维方法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故而中国人主张并认同的是“义然后取”,而总是把诸如偷的、抢的、骗的、贪污受贿的东西统称之为“不义之财”。(二)“理”与“欲”的关系。无论古今中外,在理论上都存在着“纵欲”和“禁欲”两种偏离中道的极端倾向,而儒家有鉴于此,独立主张把人仍欲望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内,既不“纵欲”又不“禁欲”,而是“寡欲”与“以理节欲”。这是儒学本旨,与后来宋明道学家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判然有别。这种既肯认自然人欲的正当性、又强调用理智的态度来克制过度纵欲倾向的思想,无疑是很明智、正确的。(三)“德”与“才”的关系。儒家本是“仁”、“智”并重即“德”、“才”并重的。儒家有鉴于此而更强调品德修养,要求“崇德”、“好德”、“修文德”、“为政以德”,反对重才轻德、有才无德。回视历史而复慎审现实,这种思想是有其合理性的。(四)“言”与“行”的关系。有鉴于现实生活中言常有余而行常不足,导致“言过其实”的倾向,儒家特别强调“言顾行,行顾言”,以求达到言行一致,而反对言行不符、表里不一,“耻其言而过其行”。儒家提出“敏于事而慎于言”作为君子修德之要务,认为只有对行事不足勉以勤勉,而又对有余之言戒以谨慎,使之言行相符,才能获得人们的信任。人的行为主要体现在言行上,所以力求言行一致,乃是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然而,在现代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社会中,无止境地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导致人们过分迷恋于对物的占有和崇拜,这会使人们变得贪心不足,越来越自私。而这种物欲化的倾向又会使不少人的道德异化,人格退化。有的人为了实现自己过分的、不切实际的物质欲望,什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乃至一切礼义廉耻全都置诸九霄云外。于是,道德沦丧、人文精神危机遂成为严重的现实问题,消解理想、蔑视道德、远离崇高、排斥正义、摈弃精神境界、逃避社会责任等庸俗化和粗俗化的倾向竟成为时尚,纵欲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大行其道。在这种身心失调而导致人格分裂的危机中,若能取法儒家以品德修养为主的修身之道,对于达致和谐的人生,并进而促成和谐社会的形成必将获得有益的成效。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由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严重失衡导致道德沦丧,人文精神出现了严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和发展人类的文明成果,构建和谐社会,就应着力注重克制市场经济固有的物欲与功利的冲动,彰显人文精神。而儒家关于品德修养的“修身”理论在这方面无疑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深入体会可以发现,它对于协调身心以实现和谐的人生必能发挥巨大作用。

四、儒家文化中的和平思想

《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书中对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和“思想与规范”的深入讲解,可以认识到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理念。

1、国家间相处的和谐理念:“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简而言之是指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从而在本质上达到相近或相似。“和”、“同”两个概念,都是讲同一性的,但内涵却有很大不同。“同”是指否认矛盾,不承认差异的同一性,而“和”则是承认有矛盾,有差异的同一性,因此“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而“和”则是一种辩证的思维。

儒家文化提倡的“和而不同”思想的要旨是:第一,事物是各不相同的;第二,不同事物互补互济;第三,整个局面因之而和谐。在与异民族相处时,儒家把这种“和”的观念置于具体的民族关系中,出现了“和而不同”的理念,这一点与西方的民族观念很不相同。今天,“和而不同”这一古老的观念仍然具有强大的活力,仍然可以成为现代国际社会发展的一项准则和一个目标。中国奉行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外交政策正是这一思想的鲜明体现。所以说,“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理念。

2、国家内政外交的和平理想:行“仁政”、修“文德”。

“仁政” 爱民、“文德”教化是儒家思想在内政外交上的理想期求。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上的华夏民族和周边的夷、狄、戎、蛮等诸少数民族进入地缘政治时代。在处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关系上,儒家主张修“文德”的对外政策。从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出发。显然,受着如此“仁政” 爱民、“文德”教化和平思想深远影响的中国决不会干涉别国内政,不会主动发动侵略其它民族、国家的战争,更不用说侵占其它国领土。所以,中国的崛起只会壮大国际社会上的和平力量。

3、国民个人修身的温和信条:“诚”、“敬”、“信 ” 。

儒家传统思想非常重视对国民自身进行修身的伦理道德教育。在此问题上,儒家强调“诚”“敬”“信 ”的和平修身信条,并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对于保障国家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诚即真实无妄,敬即主一无适,信即真诚忠信,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没有诚、敬、信,人就不能称其为人,当然,没有诚信人类也无法和睦相处,更谈不上社会的繁荣昌盛。儒家思想主导思想潮流数千年,它所倡导个人要“诚”“敬”“信”的价值观使得中国民众自古形成热爱和平的历史传统和心理基础,也保证了它的崛起只会是“和平崛起”。近年来,由于中国信誉较好,其投资环境也日益受到国际投资者的青睐,成为吸引外资的大国。中华民族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是讲求诚信的,都是负责任的。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只要合理地开掘儒学传统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就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将会建构一个更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

TOP
198#

古往今来君子的标准之一就是“践行仁道",君子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而对于富贵的取舍之道也就成为衡量君子践行仁道的重要标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当今社会,这种所谓的君子大部分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呢?不妨拿老师经常提到的学术骗子说起吧。有的名人借名气著书立学,有的凭借自己对古典文学的单方面主观解读臆断出迎合大众口味的低俗文化,这种解读不仅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滥读浪费歪曲,还是对当今社会的文明传承的不负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仁的实践做出合理的行为抉择,这是每一位中国人应有的素质,应有的品德。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对的起自己的良心的同时也要考虑为他人提供便利,这就是君子的规范,请做一名合格中国人。
TOP
199#

儒家仁道精神宣扬“仁”生生不已的发展动力。从静态视角看“仁”,它是儒学价值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品德;从动态视角看“仁”,又是儒家赋予人的一种社会发展动力,即生命力。它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人一生的耕耘奋斗与发展完善均体现着这种生命力,但却很少有人能达到“仁”的最高境界。
TOP
200#

“仁”乃孔子思想之核心内容,谓之“仁者爱人”。

所谓“仁者爱人”,其一应先爱于自己,爱己方可修身、立德行;其二乃曰“爱人”,其应容他人之所不能,宽以待人,平以待事。合此其二者方可推己及人,于人,便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于国家,方能安邦国治,河清海晏。

TOP
201#

[原创]感想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无论人处在富贵之中还是贫困之中,都不能忘记“仁”,心中永怀仁义之德,这样自己会心安理得。当人们心怀“仁”时,他就不会做出有损自己、有损他人的事。这样行得正坐得端,君子则坦荡荡了。所以孔子倡导君子要时刻心怀仁义,这样才能赢得名声。你何曾见过心怀不仁而取得声明之人?



现今社会,道德问题屡见不鲜,人们心中虽有善意可也经不起损耗消减,这也难怪会有人说我们的社会有了新的趋向---陌生化社会。何谓陌生化社会呢?人与人之间如同陌生人,没有信任,没有交流,各做各的,互不打扰。这样的现象使我们所不乐见的,我们的国家也在做着努力,让社会充满和谐氛围。所以中华的美好品德就需要发扬学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6-23 14:48:13编辑过]

TOP
202#

仁者爱人,人之初,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是儒家追求的理想,是人的本性,如果人人多些仁爱之心,关怀弱者,助人为乐,那这个社会会充满更多的爱和感动。
古往今来,践行仁道者人爱之,施行暴行者人恶之,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此!秦始皇施行暴政,所以昙花一现就随之覆灭;刘邦实行仁道,所以建立了强大的汉朝!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用一颗真诚,真挚,真心的仁爱之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面对勇敢的生活,慢慢地就会发现生活中会有很多美妙的东西,会让我们身心变得愉快,让这个社会充满更多的色彩和美好。
TOP
203#


从某种意义上,践行仁道就是一种“成身”“成人”,成就自我以为君子之道。“仁”作为一种完美的人格品质,使仁者能立公心,能对外界的一切的事物,可根据道和理的标准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从此出发,人若能局仁德,则大公无私,则气质非凡,则道德高尚,则行为儒雅。所以有仁德的人心安于仁,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德能给他带来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要行“仁”。“仁”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做人的道德行为标准,也为其后来关于修身成人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推重的德行或美德,但其中“义、礼、智、信”这“四德”实际上是“仁”的具体体现,即“仁”是此 “四德”之源,所以人们去践行“仁”道并非是困难的事情,“仁”的践行即是全由人的自主自觉自为的。

TOP
204#

何谓仁? 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TOP
205#

仁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大仁”和“小仁”之别,那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践行仁道呢?常人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是做不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我们就不去践行仁道,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事可做,孝敬父母,敬重师长,善待老人儿童。爱护环境等这些不就是仁道吗?践行仁道可以小到坐公交车时给不方便的人让座,可以简单到每天多一点微笑少一点脾气,仁其实就在我们举手投足之间,关键在于你做不做。

话虽如此,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曾经我就亲眼目睹一件让人心寒的事,一位在街上打扫卫生的中年妇女正忙碌清理着街道上的垃圾,这时一身穿旗袍高跟鞋的摩登女郎风风火火的走过来,在街头正好碰到这位保洁大妈,一不小心垃圾擦到了女郎的裙摆上,大妈着急的连忙道歉,可这女士顿时泼辣起来,不但恶语伤人更不可理喻的是抓着保洁大妈一阵嘶吼,路人不解凑上前劝说,她却振振有词的说道:“你们没看到我这身是名牌吗?”

看到这里,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感觉,这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他们只是用漂亮的名牌衣服来遮掩他们丑陋的心灵,他们的品行也臭的连垃圾都不如,人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一个可笑的举止,在这里我殷切的希望我们所有人能对仁道深刻的认识,反思自己的行为,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多践行仁道。

TOP
206#

“仁”是非常重要的,只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价值。儒家思想将“仁”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君子,一种是小人。儒家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够被称为君子,而小人由于道德品质低劣,往往是受人鄙视和憎恶的。君子确实是重道的,尤其是重“仁爱”之道,他们甚至将道的遵守看得比他们的生命还要重要。《论语》一书中就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见,君子将“仁”看得无比重要,他们宁可为“仁”道而死,也绝不苟且偷生。《论语》中又讲:“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除了阐明君子将“仁”看作是生命中的重要部分而绝对不可以丢弃之外,还可以看出君子绝对不会偏离“仁”道哪怕一分,他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努力做到“仁”,即便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也不会因此而中断对“仁”的坚守。在儒家看来,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主要在于对“道”坚守的区别,君子不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丢弃“道”,而小人很可能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不惜将“道”遗弃。对于“仁”道的修持同样如此,只有真正能够慎重对待和潜心修行“仁”道的人才有可能成为能够弘道的君子。

TOP
207#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可见仁的力量有多大。孔子的仁爱思想距今已有千年,但他的影响却流传至今,但我们今天似乎将其淡化了,只停留在口头上,这完全没有实际意义。我认为只有将仁爱投入到实践中才能更好的发扬和传承孔子的思想,做一个仁爱之人不仅是在口头上,更应该是在行动上!
TOP
208#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体现了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TOP
209#

孔子他所生存的年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认为,他所生存的时代是一个祸害横行的时代,大国之攻小国,大家之攻小家,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为君不惠,为臣不忠,为父不慈,为子不孝等祸害接连不断。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践行仁道。首先,博施仁爱,泛爱万物,以仁爱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仁爱思想虽然是建立在“亲亲”基础上的。但却不是仅仅局限于对父母的亲情之爱,它不仅要达到“泛爱众”的理想目标,还要推己及人以至于万事万物,达到“万物一体之仁”的境界。第三、践行仁道还要修己以德,成人以仁。最后孟子在践行仁道时,从“推己及人”的“行仁之方”出发,把仁爱思想推广到治理国家的层面,提出“仁政”思想。为政之要,修法仁民。

TOP
210#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