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九、行仁之方 [复制链接]

1#

[经典学习]  九、行仁之方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译:孔子说:“仁远离我吗?我想做到仁,仁就来到了。”(斯:这,于是。)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译:子贡说:“假如君主广泛施惠于民并且能周济民众,怎么样?能称为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应该是圣人的境界了。尧、舜大概还做不到呢!作为仁者,自己要立身同时又要使他人立身,自己要通达同时又要使他人通达。能从当下的生活中推己及人,这就可以称为践行仁的方法。”(施:给予。济:救济。譬:比喻。也已:相当于“了”。)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译: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做事如同见到贵宾一样,使唤人民如同主持重大祭祀一样。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就不能强加于别人头上。做公务,不能使别人怨恨,在家中,也不要使人怨恨。”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译:仁就是先付出艰难的劳动,然后才获取,这就可以称为仁了。”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译: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和学问来交朋友,用交朋友来培养仁德。”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译:花言巧语,伪善献媚,这样的人缺乏仁德。(令色:和颜悦色的样子。鲜:很少。)



(节选自:陈杰思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9 14:52:14编辑过]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3:5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仁义之事并不是花言巧语,伪善献媚便可以了结的,还必需做得实际。但是也不能过于追求理想化的,就像赵王迁一样的施行仁义的话,只会给人留下话柄,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他那种“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的想法只能作为一种理想去追求而已,对于显示就不会奏效了。

TOP
3#

顾名思义,行仁之方就是践行人道的方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我觉得这句话最好地表达了行仁之方。自己要先提高自己的修养而后再去施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TOP
4#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者,未必尽同。
TOP
5#

仁是自己内心就有的,看到残忍之事心里不好受,愿意大家都好好的
TOP
6#

所谓仁之道,怜己子而到人之子,体父母至人之父母。

脚踏实地,多思索他人感受,多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能强加到别人头上

人人都如此,世界大同矣

TOP
7#

仁之道,应该首先在于思仁,在于自身的培养,在于自己的付出。然后才是去用。所谓半部论语制天下,就应该是这道理。在现在,

“钱途”(物质)为上的社会里我们更加应该注重仁,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朋友身上看到他的仁之性,所以先修身,在谈论制国,最后才能说平天下。

TOP
8#

仁的一个侧面就是诚实,就是你不应该欺骗,辜负他人。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译:花言巧语,伪善献媚,这样的人缺乏仁德。(令色:和颜悦色的样子。鲜:很少。)

也许谎言带给你片刻的安宁,可你的内心会受到长期的鞭打,心不静神不宁。无可为大事,无可做文章。

TOP
9#

仁之道,应该首先在于思仁,在于自身的培养,在于自己的付出。然后才是去用。所谓半部论语制天下,就应该是这道理。在现在,

“钱途”(物质)为上的社会里我们更加应该注重仁,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朋友身上看到他的仁之性,所以先修身,在谈论制国,最后才能说平天下。

TOP
10#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每个人,“仁”是不同的。对子贡,“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对仲弓,“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虽然对每个人“仁”的含义是不同的,但是纵观总体,“仁”又大致相同,即以身作则,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去强迫别人做自己都不愿做的事,平等的对待身边的每个人。在我看来,这就是“仁”。
TOP
11#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从这句话中传授了行仁的方法,也告诉我们心中要时刻都有仁的念头,并加以实践久而久之便能成为仁者.

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一个语言故事--守株待兔,它告诉我们不能坐享其成.对于仁道也如此,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所谓欲速则不达,因此也不能急于求成;我们应该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去达到仁德境界.

TOP
12#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从这句话中传授了行仁的方法,也告诉我们心中要时刻都有仁的念头,并加以实践久而久之便能成为仁者.

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一个语言故事--守株待兔,它告诉我们不能坐享其成.对于仁道也如此,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所谓欲速则不达,因此也不能急于求成;我们应该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去达到仁德境界.

TOP
13#

为子孝敬父母,为父慈爱教子,为夫体贴爱人,为友讲求信义,为民忠君爱国,为官爱民如子,仁之大者!
TOP
14#

        荀子曾提出过“性恶论”,我也曾有一段时间思索过,到底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现在越来越强的意识在我脑海里出现,人本性确是有恶念,孰不贪图享乐?相信每个人都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但社会上仍然有智者,他们不会放纵自己的欲望,他们虚怀若谷,他们宽以待人。当然,这有一大部分原因是自我本身的先天性格,剩下的就是主体的自我修养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尽量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能避免的冲突就避免,但这并不代表懦弱,在该强硬的时候我们是不能坐以待毙的。“仁”是我们处世的一道护身符,不是该进时后退的借口!
TOP
15#

   【“仁”,简言之“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我认为就是要与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了。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em44]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