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九、行仁之方 [复制链接]

16#

“仁”,简言之“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我认为就是要与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了。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em44]
TOP
1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我们都耳熟能详。很多时候,我们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却忽略了别人的立场。我们还不习惯于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我想,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为别人考虑一下。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就不能强加于别人头上,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也不能推给别人去做。这样就会有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氛围。我认为这也是“仁”的一种体现。
TOP
18#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篇第一》第二章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第一章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第二章

  为仁由己

  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篇第七》)由此可知,孔子觉得"仁"离我们并不远,它在我们心中就是一瞬间的念头,是否能做到"仁"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果我们主动向"仁"靠近,那"仁"就会在我们心中出现。佛陀也反复强调,佛就在我们心中,心外无佛便可得。"仁"也是一样,"欲则至"。

  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开始,他所完全拥有的,就只有他自己。可以说他自己就是做一切事的本钱。只有增加自身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人格,才能干点事业,有点成就,或是过上好日子。所以,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要有点主观能动性,做到"君子求诸己"(君子一切事情都求助于自己)。

  这一点,最为孔子所重视。孔子说,仁是很高远的目标,但只要自己时时处处身体力行,也就达到仁了。所以,达到仁的境界,全靠自己。这就像堆土成山,只差最后一筐土,你懒得去加,失败是你自己造成的;相反,即使才刚倒下了一筐土,只要你能坚持不懈,最后那座山就是用你自己的力量建造的。然而,怎样做到这一点呢?儒家提出的办法也很切实际。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就是说,能以眼前的事为例一步步去做,就是最好的实现仁道的方法。比如推己及人,你自己不喜欢的,别人也一定不喜欢,所以你也不应把你所不喜欢的东西强加在别人身上。孟子曾说,仁、义、礼、智、信这些好品质,每个人都天然地有一点,像同情心、求知心等就是明证,这些都是善端,有了这些善端,关键是要能很好地利用,"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求与舍,只一念之差,全在自己。从自己先天的那点端倪出发,孜孜以求,达到目标也就不难了。

  从脚下每一步、眼前每一事开始,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是最重要的。重视当下的事,这可说是儒家思想真正了不起的地方。

  张岱曾对"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作了这样的解释:"'一日'最可贵,舍则'一日'不下手,永无下手之期矣。百事都始于'一日',况为仁乎?"有一次,冉求曾对孔子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只怕我力量不够,无法做到。孔子回答他:"如果真是力量不够,也得做到半路上才停下来,你现在还没有起步呢,怎么知道无法做到?路是一步步走到的,而不是一步跨到的。哪有不能走一步路的人呢,所以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做人、做事就要从自己开始,从眼前、日常、每一处着手。"为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仁"就从自己开始,从点滴开始。

  行仁须孝悌

  有子说:"做人,在家能够孝敬父母、尊重兄长,那么处事悖逆尊长,这样的事是很少有的。能够尊重师长,却惯于捣乱的人,从古至今这是未曾有过的事。有德行修养的人,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修养,平时居家孝悌,一丝不苟,日积月累,那么其良好的德行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因此,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友爱兄弟,这就是仁的根本。"
TOP
19#

孟子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还认为“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

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TOP
20#

一般说来,自己和所爱的人都有同呼吸、共命运之感。这种纯洁的爱,先施之于亲近的人(如父母、妻子、兄弟),逐渐推及相处相识的人(如朋友、邻居、同事),直至一国的人,天下的人。在阶级社会中,往往局限于他所亲近的,所具有共同利益的人,就再不推下去了,而使它成了阶级性的爱了。这种纯洁的爱上升到实践理性阶段,就是一旦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血肉之躯,一个有感知、有情欲、有思虑的人,也同时意识到在自己周围有数不清象自己同样的人,那么,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于别人的身上;自己要求在有组织的人群中有立足的地位和在德行、事业上的昌达,也同时推想到他人亦有同样的要求。因此,自己的这些要求,只有在不排斥他人有同样的要求和赞助他人实现这些要求中,得到实现,直至完满的实现,自己的地位、德行和事业与他人都有血肉相连的关系。这就是儒家所谓的“忠恕之道”,或“行仁之方”。这种爱人的思想推之于爱物,就是不能随便践踏生命,暴殄天物。儒家思想中的这种爱人惜物之心,在今天仍当讲求,先说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为工为农,为商为士,哪样没有健康发展的前途?立足之道多矣!何必定要踩在他人头上才算站起来?脱贫之道多矣!何必定要走坑害别人的歪门邪道才能致富?再说在一个由发展程度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各类国家所构成的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如果要保留自己的“球籍”,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要提高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和改善学技术的力量,执行开放改革的政策,就能办得到的,何必搞什么原子武器竞赛、星球大战计划、军事突击、颠覆阴谋,企图消灭对方,才能生存?又何必要去侵占他国的领土,掠夺他国的资源,奴役他国的人民,才能发展?难道在这个国际大家庭中,每个成员不可以安静下来,谋求过一个和睦相处、信息相通、困难相助、有无相补的共存共荣的美好生活吗?还有这种爱人之道,犹应推之于爱物,不能为了图谋私利、徒遂私欲,把珍禽稀兽,搜罗一空;大象鲸鱼,捕杀殆尽。禽兽与人,虽属异类,却同领生机,共沾化育,彼之云亡,此岂无祸?

TOP
21#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即是说那些花言巧语,伪善献媚的人缺乏仁德。
    在当今社会的总体意识的冲击下,人越来越喜欢用华丽的词藻包裹自身,在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下总有一些理由值得用谎言去交换所追求的。而那些“巧言”则被社会潜意识的作为判断一个人处事成功的标准之一,我们必须懂得让语言成为我们生存下去的有力工具,但这并不代表说是人们就可以舍弃仁德,肆意捏造、杜撰,如果一个人只懂得阿谀奉承,无力验证和实践,缺乏实际能力,那么终有一天会在拙劣的欺骗中迷失自己,无法找到前进的方向。
TOP
22#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的意思是说“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仁德是很少的”。对此,我深以为然。这样的人是很虚伪的,正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是说这种人。他们表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毫无诚信忠义可言,其“仁德”可想而知,是多么的低劣。
TOP
23#

博爱之心,言之容易,可怎样去做呢?每个人对仁爱的理解不同,那就造成了每一个人实践仁爱的方法不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一个独立的个体,互不相同的个体,那么为仁的方法便不是一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为仁之法,佛陀用参悟的方法去爱万物,老子用实践去博爱众生,那么平凡的我们就要用自己的方法为仁,去博爱,一味的搬借也许会适得其反。博爱之心,仁爱之心,并不遥远,并不是遥不可及,也不是只有圣人才可以拥有,我们,平凡的我们也拥有着,要爱自己,然后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身边的人民和万物,努力去爱他们,去善待他们,使自己安心,实心然后开心,那么仁爱之心,离我们并不遥远!虽然我们和平凡。

TOP
24#

       “仁”之笔画何其简单,而“仁”之施行又何其的困难!我们的先代苦苦教导我们要有一颗仁爱的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经过我们的大脑而实行的,而我们的大脑无疑又是和我们的心灵是息息相通的,一切发端皆由心生,正如一切善恶皆由心起一样。天地良心,天地之间有这么一个良心,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中间就得对得起良心。当我们问心无愧是,我们就开始了仁的旅程。不需要多么可以去做,只要顺其自然,让自己的心不愧对天地就是仁人。
TOP
25#

“仁”之笔画何其简单,而“仁”之施行又何其的困难!我们的先代苦苦教导我们要有一颗仁爱的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经过我们的大脑而实行的,而我们的大脑无疑又是和我们的心灵是息息相通的,一切发端皆由心生,正如一切善恶皆由心起一样。天地良心,天地之间有这么一个良心,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中间就得对得起良心。当我们问心无愧是,我们就开始了仁的旅程。不需要多么可以去做,只要顺其自然,让自己的心不愧对天地就是仁人。

TOP
26#

有人以为人是自私的,根本就做不到仁的。其实只要人愿意去做,把对亲朋的爱推广及人,就可以做到仁了。仁比狭隘的爱已经是进步很多了。目前社会腐败问题非常严重,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官员只是有自己和亲朋的自私的爱,不能达到仁的境界,不能关心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所有百姓。  
TOP
27#

“仁”之笔画何其简单,而“仁”之施行又何其的困难!我们的先代苦苦教导我们要有一颗仁爱的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经过我们的大脑而实行的,而我们的大脑无疑又是和我们的心灵是息息相通的,一切发端皆由心生,正如一切善恶皆由心起一样。天地良心,天地之间有这么一个良心,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中间就得对得起良心。当我们问心无愧是,我们就开始了仁的旅程。不需要多么可以去做,只要顺其自然,让自己的心不愧对天地就是仁人。

TOP
28#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
  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
  对人则有爱心
TOP
29#

谈到孔子的“仁”,常说它有积极的一面即“忠”;讲到行“仁”的方法,则曰“推己及人”。

其说直接的、主要的根据是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

仁之方也已。”此话出自《论语·雍也》,是孔子与其学生子贡讨论“仁”时讲的。

TOP
30#

孔子与“仁”的学说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