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2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九、行仁之方 [复制链接]

76#

卷一/FONT>  

/FONT>礼的精神(仁爱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题记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成仁”是孔子学说的最高境界,“成仁”即“圣”。“成仁”与“害仁”合而观之,有五种状态。第一,杀身以成仁,是天地境界,勇圣所为。第二,不杀身以成仁,道德境界,是智圣所为。第三,杀身而不成仁,强打硬斗,暴虎冯河,匹夫之勇所为。第四,既不杀身,也不成仁,平庸混世,庸常之人所为。第五,求生而害仁,临大节而夺其志者,怯懦之人所为。孔子在五种“成仁”“害仁”的境界中,通常并不赞成杀身以成仁,如王子比干,殷有三仁,成仁德而失性命。孔子在“求生以害仁”与“杀身以成仁”二者必选其一的时候,他才赞成“杀身以成仁”,通常赞成的是“不杀身以成仁”,如管仲不死而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是成仁不必杀身。“杀身而不成仁”如“衽金革,死而不厌”的“北方之强”,孔子也是不赞成的。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儒家,仁爱,在于兼及天下

TOP
77#

的人生哲学仁是孔子和弟子反复探讨的课题。

孔子认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

翻译过来:仁德的人,要成就自己,必先成就别人;要想自己通达、顺利,必先帮助别人通达、顺利。能近取己身、远比他身,为他人着想,这可以说是推行仁爱的最好方法了。

也就是说:把别人的一切摆在自己的前面,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才能做到真正的仁者。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

真正的圣贤不会端着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TOP
78#

巧言令色,鲜以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仁,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仁爱,乃大爱,包容天下之爱,对别人仁爱一点,就是对自己好一点。
TOP
79#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这一句让我很有感慨。现在这个信息化的快节奏时代,人们生活在忙碌与压力之中,大多数人所体会到的总是工作的压力和事务的繁琐,四周总是充满了埋怨和怒气,很少有人会体会到对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我想起我看过的一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从多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现实,既有温馨,也有无奈、焦虑、紧张……他们在追求幸福,尽管追求幸福的过程是如此的艰辛,但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和劳动,最终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正是和我看到的这一句“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相呼应,此刻,感觉更是回味无穷……[em07]
TOP
80#

“仁爱”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概念,也是当代学者几乎公认的儒学精华所在。一些伦理学家甚至将其视为应继承下来推广开去的普世美德伦理或道德“金规”。这就形成与五四时代进步思想家、与鲁迅先生完全对立的观点。围绕同一孔子,如此褒贬不一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儒家的科学评价,更影响到中国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走向。所谓“21世纪是中国文化世纪”的观点,就是建立在对仁爱等“儒学精华”全盘肯定的理论基础上的。依笔者所见,许多学者全盘肯定仁爱的观点,并非基于保守的政治立场,而是由于他们对儒学的诠解还停留在以儒释儒[1]层面上,对仁爱及儒家伦理缺少科学的价值评析。为此,笔者试图从重新梳理仁爱概念入手,对儒家伦理的历史与当代价值分别进行科学解析。由于儒家伦理乃儒学核心,因此,本文也是笔者对儒学重新解读或科学释儒建立科学儒学的尝试。鉴于文中一些结论与学界特别是新儒家的流行观点相对立,是否妥当,期待大家的批评。
TOP
81#

    想做到仁,首先得要从心底想。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做事如同见到贵宾一样,使唤人民如同主持重大祭祀一样。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就不能强加于别人头上。做公务,不能使别人怨恨,在家中,也不要使人怨恨。”从孔子的话中能感受到所说的重要性。当下的为官者实在是应该践行人道。 这样做就算很好了。但是要想做到仁,就得先付出坚信的劳动,才可以获得。
TOP
82#

[原创]

行仁之方,首先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TOP
83#

要做到仁,首先你要懂得尊重别人,宽容别人就是维护别人的尊严。一个人总做一些你很讨厌的事,你不要怨恨他,不要说一些过分的话,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我们要懂得尊重别人的习惯,以仁心待之,他就会回你以微笑。在与人相处时要懂得为别人着想,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你就是一个交际高手。在宿舍里我总不满某一个人的行为,总觉得很反感,不想和他说话,但现在我已经习惯了,我认为他做他的和我不是很有关系,我何必浪费精力去讨厌他呢,现在我们相处得很好。所以说,行仁之方,必先了解他人,懂得尊重他人。
TOP
84#

仁义之事并不是花言巧语,伪善献媚便可以了结的,还必需做得实际。顾名思义,行仁之方就是践行人道的方法。仁之道,应该首先在于思仁,在于自身的培养,在于自己的付出。然后才是去用。所谓半部论语制天下,就应该是这道理。花言巧语,伪善献媚,这样的人缺乏仁德。行仁之方,首先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TOP
85#

是否想了解仁,是否想做到仁,只在于自己的一念之差,看自己愿不愿意做,没有做不到的,只是自己伸手可得的东西,所以自己的事情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好吧做到的就继续,没做到的,自己想做就可以。
TOP
86#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但却是仁的内涵是很广博的让人觉得无法企及,也就有一种退却,但却是如此,仁就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中感悟,只要我们严格要求自己也就做到了也是我闷能做的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为人处世要时时处处替别人着想,自己不愿做的事,就不要勉强别人去做;自己想活的潇洒愉快充实,想干一番事业,就应该想到别人也会有类似的追求,所以要想办法帮助别人与自己一同去努力。有了人也才有爱,那么我们也才和人和谐共处,达到互帮互助。那么我们也就在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地位有了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那么我们对生活也就有了渴望,也就有了生活的动力。这也就是我们所能做到的行仁只方。

TOP
87#

孔子讲“仁”是立足于“己”的。在孔子看来,要想在人与人之间能够“行仁讲让”,应当先以“我”(“己”)为原点,彰显“亲亲为大”的真性情。另外,“仁”是人最本质的特征,但凡“知人”者皆具备内省自己(“知己”)的能力;由“知人”而“知己”的过程中无不贯穿着对“仁”德的体察。在切“己”“知人”的前提下,通过“尽己”的方式最后顺利实现“行仁”之目
TOP
88#

“仁”,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定义,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很崇尚孔子,把他的思想当做是神圣的箴言。尤其是他的“仁”政思想,遍布整个中华大地,涤荡了每个百姓的心灵和灵魂。想当初,仁政思想拯救了多少挣扎在苦难中,甚至在地狱般的生活中的人们,为此,它在人们心中扎下了多深的根,在人们心中,它就是不变的真理。但是在我心里,“仁”不仅仅是这方面的效用,它还是我们生活中的导航标,它指引我们正确的人生方向,不管什么方面,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相信未来就充满希望,充满阳光。我始终把“仁”当做我人生的前进理念,虽然我对于这个意义还没有正确的进行理解,但是我会坚持我的风格,我会坚持我的理想,相信总有一天,我也能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品行。
TOP
89#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离我们远吗?、其实离我们不远,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做到了,仁就来了。我们只要有恒心毅力,努力做好身边的每件小事,我们就能做到了仁!
TOP
90#

姓名:何英;学号:201005001839;学院:传媒学院;专业:新闻学(国际文化贸易)。

孔子说:“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就是说要用一种谦虚和宽容的态度来看待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点,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并与之结交。谦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仅是一种向别人学习的美德,更是一种宽容的胸怀和情感,是一种“有容乃大”的精神。人只有具有开放宽容的心态,有容纳别人的精神,才能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沟通,从而实现“和而不同”的君子之交,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交友境界,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交”。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