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这个字的象形是两个人,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这个关系最基本的,最具代表性的因素是相互表示友好,以自觉促进相互合作。这也就是仁字的最原始的涵义。作为仁者,自己要立身同时又要使他人立身,自己要通达同时又要使他人通达。能从当下的生活中推己及人,这就可以称为践行仁的方法。由以上资料学习,可将“行仁之方”概括为“忠恕”,“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忠恕”,即是指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
“忠恕”,涉及到外与内、人与己、物与我的差异与沟通的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讲到人与己的关系。以后其拓展到讲内外物我的一体关系。忠恕作为行仁之方,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达于物我平等实现的一种工夫。"仁"强调的是人与人的沟通,人与物的沟通。忠恕涉及到己与人、物两端。这两端要实现"通",才有"仁"。这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这表现于:
《孟子·尽心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又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礼记·中庸》: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诚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