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617181920212223 / 2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九、行仁之方 [复制链接]

271#

“仁”在个人层面的落实才会反映为国家层面的治理之道。如《论语学而篇第一》中所讲: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个体的“孝悌”是社会稳定的根本,而当这种根本成为社会共识时,“仁”也就随之确立了。
TOP
272#

《论语》中多处提到了“行仁之方”,涵盖了方方面面,行仁的方法多种多样,它可能是国君的大义壮举,也可能是每个人的小的行为体现。应该从我们每个人,从身边的的切身小事做起,诸如安守本分,修习自身学业,又或是孝敬父母,待人友善,不愧于心,都是仁的行为表现。
TOP
27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孔子:“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此看来,儒家对仁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其的解读上,更是对仁在实践层面的不懈追求,并且对仁的追求不是为了达成某种别目的,仁本身就是目的。换句话说,儒家在伦理学领域里更多的表现为义务论派。仁在他们那儿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与之相同,我在道德领域也更倾向于义务论派,伦理学中的功利主义派总给人一种把义务的履行变成手段的感觉,这违背人的道德直觉,同样功利主义伦理学面临着巨大难题。不过这种义务论伦理学也面临着难题,即这样的道德要就很容易沦为一纸空文,若人人都远仁,那仁又何求?
TOP
274#

    “仁”作为儒家伦理的道德规范,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孔子根据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解释,一个人如何在生活中实现“仁”,《论语》中强调了为仁之方。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可谓是行仁之方,尽己之谓忠,如忠于职守,“恕”具体包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是抽象的道德观念,具体还需要在忠恕之道中体现修身立世。两个方面都体现儒家思想宽广的胸怀和善良的心态,学者需要通过自己的优秀方面影响他人,推己及人,而不是站在道德的对立面说教,这是积极入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TOP
275#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可以看作是孔子的行仁之方,“忠”有“尽己”之意,“恕”则是“推己及人”。从两方面来说,正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反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总之,是在社会中体现善良心态和宽广的胸怀。同时,孔子也说“反求诸己”,这包含主体的道德意识和自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的表达是纯主观的、发自内心的,不需要外在的条件限制;“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也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可定每个人都具备判断是非善恶的辨别力和执行力。
TOP
276#

所谓仁之道,怜己子而到人之子,体父母至人之父母。

脚踏实地,多思索他人感受,多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能强加到别人头上。

人人都如此,世界大同矣
TOP
277#

荀子曾提出过“性恶论”,我也曾有一段时间思索过,到底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现在越来越强的意识在我脑海里出现,人本性确是有恶念,孰不贪图享乐?相信每个人都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但社会上仍然有智者,他们不会放纵自己的欲望,他们虚怀若谷,他们宽以待人。当然,这有一大部分原因是自我本身的先天性格,剩下的就是主体的自我修养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尽量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能避免的冲突就避免,但这并不代表懦弱,在该强硬的时候我们是不能坐以待毙的。“仁”是我们处世的一道护身符,不是该进时后退的借口!
TOP
278#

我们在践行仁爱的实际行动之时,更要注重方法,讲究策略。不能只说不做或者用错误的行为来表达出仁爱之心。用对了方法才能更好的发挥人类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掌握良好的践行仁爱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TOP
279#

爱民是行仁之方的一种。如《孟子》。《梁惠王上》首先讲的是“爱民”的行为方式,《梁惠王下》则探讨了“爱民”的行为方式即是“与民同乐”;《公孙丑上》则是探讨爱心、同情心、怜悯心,恻隐之心和羞耻憎恶之心的行为方式问题,《公孙丑下》则阐述了天时、地宜不如人和的思想;《滕文公上》开始提出“性本善”的思想,即怎样行善,怎样以身作则的问题,并且批驳了墨子学派“兼相爱”的思想,指出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差别等级的,《滕文公下》则讨论了爱民的行为方式的价值取向问题;《离娄上》是探讨行为方式的规范问题,用社会行为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方式,在《离娄下》孟子举了两个地区和年代相距都甚远的帝王,用以说明统治、管理和服务人民,其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爱民”。
TOP
280#

   想做到仁,首先得要从心底想。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做事如同见到贵宾一样,使唤人民如同主持重大祭祀一样。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就不能强加于别人头上。做公务,不能使别人怨恨,在家中,也不要使人怨恨。”从孔子的话中能感受到所说的重要性。当下的为官者实在是应该践行人道。 这样做就算很好了。但是要想做到仁,就得先付出坚信的劳动,才可以获得。
TOP
281#

       孔子的仁学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如何成仁即“行仁之方”可用四字概括——“忠恕之道。”它是指把爱人理论转化到真正的实践中去,它是践行“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论语》中记载,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以“忠恕之道”贯穿始终的。孔子所提倡的“忠恕之道”思想是与他的“仁”的思想紧密相连的;至于如何做到“仁”,从积极的方面说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消极的方面说就是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者的结合就是“忠恕之道”。
     “忠”源于孔子对其的解释,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仁德之心的人,在帮助自己获得自立与通达的同时,也会帮助别人获得自立与通达,因为我们每个人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如果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就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力量,因此,“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要让人们在为人处世过程中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人,多为他人着想,从而使的每个人的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而“恕”就是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吸收与升华,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强加给别人去做,这就是“恕”的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主要就是强调要充分尊重他人的意愿,不要强加自己的意愿于他人身上。这在道德教育中是符合人们对于“仁”的基本要求的。
TOP
282#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道德的意义不在于形式的精致而在于切实而行。人的资质是不同的,对于不同的资质的人就要有不同的要求,行“仁”之方会随着行“仁”的主体差异而不同。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它是施行仁道的方法、途径。“能近取譬”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处事方式,这种处事方式也就是换位思考,同为人类,人与人之间在生理和心理上是存在着普遍的共同性的,如果无法推己及人,站在别人的角度上体会别人的感受也就很容易做出给别人带来痛苦的事,就拿执政者来说,执政者需要懂得行仁之方,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推己及“民”,多为人民着想,加上严密的和科学的实践调研,那么制定出的政策也必然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追求结果之善到追求目的之善,最后达到境界之善,这是行"仁"的全过程,体现了“仁”由常识层面到道德层面最后达到超越层面的跃升,在孔子看来,只要按照“仁”的涵义,逐层而行,便可以认为是在行“仁”,在无限接近着“仁”的境界方面的最高要求。只是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要求,在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实践之后,又以新的阶段的要求规范着人,行仁之方为普通人迈向道德之路指明了方向,并将道德主体的范围尽可能地扩大。
TOP
283#

《论语》里面,孔子从来不给出“仁”最终的、具体的、恰当的、唯一可能的定义,克服了抽象的表达,与西方的抽象表达方式有所区别,不直接提出概念与命题。是在不同的环境里,针对不同的人在说,讲述“仁”是什么。对子张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对颜渊就说“克己复礼为仁”。同时,这也是解决言不尽意的三种方法,另外两种分别是:《周易》通过象征的方法,发明了一整套的系辞系统来象征技术(卦、爻);另一种《老子》通过结构的方式,通过空间性的解读,有很多超越文字内的东西。
TOP
284#

        孔子的“行仁之方”我觉得和两句话密切相关。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识很简单,就是想要自己站得住脚得先帮助别人站住脚,想要自己通达得先使别人通达,这句话重点强调为他人谋福利,也就是重点在“立人”和“达人”,而不是在“己欲立”和“己欲达”。站在孔子的时代来看,这是孔子强调统治者要想维护统治,国家富强,就是要为老百姓谋福利,而不是只想着自己的荣华富贵,否者只会两败俱伤。
        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点强调宽容,即我不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那么我就不要那么对待别人,这也就和孔子的“恕”连接起来了。这又和孔子对“仁”的爱人解释联系起来了,实现忠恕之道,也就能实现对他人的爱。对于我们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有很深的意义,有益于平复经济快速发展下躁动不安的心,有益于维护国民和谐友好的关系。
TOP
285#

行仁之方说简单点就是践行孝悌忠信的人伦规范。先儒大家们都在形而上的层次论证了实行“仁义”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在形而下的层次的实施办法却是各执一词。在程颐、朱熹那,倡导“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对于行仁实效却不够重视——这也是之后陈亮、叶适事功之学的重点关注论点。要实施行仁之法,首先就要把“仁”作为行为的指南,在指南的指针下坚定地走下去。这自然不是一件随意一人就可轻而易举实现的事,万端驳杂的利欲之心是这条道路最大的拦路虎。利欲,是一把双刃剑;而我们心中秉持的仁心就是这把利剑的剑鞘,只有修炼出能藏住锋芒的仁厚之义,就不怕利欲缠身,仁心蒙尘。
义理之至,唯人,为人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