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617181920212223 / 2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九、行仁之方 [复制链接]

316#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是君子内心的修养,是自身坚守的道德准则,是他人无法撼动的理想信念。苏轼在重病中仍然将自己用最后的积蓄购买的居所让给因无家可归而痛哭的老妇,柳宗元为官时亲自带领百姓建设家园,修建城墙,广植树木,只为民生安定。“仁”是君子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外化成为利他的美德。张桂梅校长建校十五年,为党守“仁”,艰苦守护在大山教育一线;为国行“仁”,圆山区女孩一个上学梦。子曰:“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可见,“仁”不是短暂的念头,而是长久的信念。现代社会不乏一些“窝里横”青年,在外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回家对长辈肆无忌惮。他们并没有将“仁”内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而是利用“仁”博取他人的喜爱,而有愧于自己的良心。因此,想成为真君子,必须做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力求“知行合一”。
TOP
317#

孔子在回答子贡问题时有一句话也解释了“仁”的内涵,“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句话其实是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另一方面的延伸。“仁者爱人”不单单是一种指向他者的积极情感,更是一种尊重他者、体谅他者、关心他者和成就他者的日常行为。
TOP
318#

相信每个人都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但社会上仍然有智者,他们不会放纵自己的欲望,他们虚怀若谷,他们宽以待人。当然,这有一大部分原因是自我本身的先天性格,剩下的就是主体的自我修养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尽量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能避免的冲突就避免,但这并不代表懦弱,在该强硬的时候我们是不能坐以待毙的。
TOP
319#

仁其实并不是很高大上的一种品质,反而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我们只要能做尊敬师长,孝顺父母,与邻里相亲和睦相处,与人交流,诚实有信,真诚待人。爱岗敬业,对待自己的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就是一个具有人爱的人。平常生活中人人都可以去实践,我们在平凡中寻求仁。
TOP
320#

在《论语》中,仁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仁者爱人。这种爱,有不同的层次。首先,这种爱是从“亲亲”亲亲(爱亲人)开始的,所以孝悌是“仁之本”;其次,是广泛地爱他人,即“泛爱众,而亲仁”。孔子的“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推近及远的爱。2.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一种修养功夫,既包括克制私欲,又包括提高理性思维能力。3.“仁”是德性的统称。孔子说,“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4.仁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一方面,任何人都有可能达到“仁”的境界;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做到仁是不容易的。
仁在不同时期,不同人心中有着不同的文化解读,但不管哪一种,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是鼓舞我们向着理想人格境界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也为此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TOP
321#

孔子说:“作为仁者,自己要立身同时又要使他人立身,自己要通达同时又要使他人通达。能从当下的生活中推己及人,这就可以称为践行仁的方法。”这里的践行仁道,不仅谈到自己的仁行,更是升华到一个推广的层面。作为仁者,不仅自己要做到仁以待人,为他人着想,也要将这种美好的德行推广于人,让更多的人拥有这个德行,这才是一个伟大的仁者啊!而孔子和孟子不就是这种伟大仁者的典范吗?他们不仅自己修身养德,还四处讲说,教人以德,推广仁义的思想。我们向这些思想大家学习的地方果然有很多啊。
TOP
322#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这让我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的论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TOP
323#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这是孔子所讲的实行仁道的方法,即不能有片刻之间违仁,仁是一种需要长久地坚持的品质,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境地,也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品质,都不能够违背仁。
TOP
324#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
这些道理不是那些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着《辞海》非常吃力地去参悟一辈子。
真正的圣贤不会端着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TOP
325#

论语也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有可能达到“仁”的境界。《论语·述而篇》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要仁德,它就来了),这和《孟子·梁襄王上》所说的“人皆可以为圣贤”类似。通过这种方式,儒家的传世经典如灯塔般为读书人在万古黑夜中指出了一条心灵修养的明路。但另一方面,这条路既险且阻,想要真正做到仁又非常不容易,《论语·述而篇》有“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至于圣和仁,那我岂敢当?”)。所有的门生里,孔子也只看到颜回做到了“其心三月不违仁”(“颜回呀,他的心长时间都不离开仁德”——《论语·雍也篇》)。
TOP
326#

论语也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有可能达到“仁”的境界。《论语·述而篇》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要仁德,它就来了),这和《孟子·梁襄王上》所说的“人皆可以为圣贤”类似。通过这种方式,儒家的传世经典如灯塔般为读书人在万古黑夜中指出了一条心灵修养的明路。但另一方面,这条路既险且阻,想要真正做到仁又非常不容易,《论语·述而篇》有“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至于圣和仁,那我岂敢当?”)。所有的门生里,孔子也只看到颜回做到了“其心三月不违仁”(“颜回呀,他的心长时间都不离开仁德”——《论语·雍也篇》)。
TOP
327#

仁者安仁
孔子突出地强调了做人以仁为本的思想,他认为没有仁德的人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都会更加堕落,只有仁者才能安于仁,也只有智者才会行仁。
有了仁的本心,就能在任何环境下做到矢志不移,保持节操。
贫富沉浮可能大多数人都会在人生中经历,但每个人对处在这样的境遇中有着不同的心态。不仁之人,不可以久处贫困,久困则为非。也不可以长处富乐,长富则容易滋生骄奢淫逸之心。
仁者宅心仁厚,为仁无所希求,只求心安理得,不会因为身处贫困而忧心悲戚,也不因为身居富贵而骄奢凌人,有着平和的心态和不易的情操志向,是为安仁。
智者有洞明之识见,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TOP
328#

仁”的含义比较广泛,有多种解释,主要的含义是“爱人”。
他的“仁者爱人”的口号,并不是主张无原则地爱一切人,他要区别善恶,分别加以对待。他认为仁者有识别力,既能“好仁者”,又能“恶不仁者”。对仁者与不仁者的分别是有阶级性的,以爱民、利民之事作为具体的比较验证,奴隶制的统治者是不仁者,封建制的统治者是仁者。
TOP
329#

孔子多次强调“以仁为本”,而《论语》中所记载的夫子之言也多围绕“仁”展开。其中不仅阐释了“仁之理”,而且也涉及“行仁之方”。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仁”的践行无处不在。“仁者人也”、“仁者爱人”的思想作为一般的社会价值是不无意义的,它所表达的以“忠恕”之道“爱人”为旨归的理论,对于缓和社会矛盾,规范人际关系,限制统治阶级的压迫,增进人类的道德修养,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TOP
330#

人之所以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在于人自身具有知行本体的良知良能或心即理之心,心即理表示的是知行本体的立法原则,“无须外心以求理,求理于吾心即可”;良知良能表示知行本体兼具判断原则或践履原则,“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而知则必能行,作为知行本体的心即理之心具有实现自身道德法则的力量,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知道去营救,这便是知行本体的心即理之心的显路发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