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是君子内心的修养,是自身坚守的道德准则,是他人无法撼动的理想信念。苏轼在重病中仍然将自己用最后的积蓄购买的居所让给因无家可归而痛哭的老妇,柳宗元为官时亲自带领百姓建设家园,修建城墙,广植树木,只为民生安定。“仁”是君子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外化成为利他的美德。张桂梅校长建校十五年,为党守“仁”,艰苦守护在大山教育一线;为国行“仁”,圆山区女孩一个上学梦。子曰:“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可见,“仁”不是短暂的念头,而是长久的信念。现代社会不乏一些“窝里横”青年,在外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回家对长辈肆无忌惮。他们并没有将“仁”内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而是利用“仁”博取他人的喜爱,而有愧于自己的良心。因此,想成为真君子,必须做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力求“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