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415161718192021» / 2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九、行仁之方 [复制链接]

256#

“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TOP
257#

作为仁德的君主最基本是要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活,要为民制恒产。孟子在开篇回答梁惠王如何尽心于国便提出了他的经济政策,描述出他所理想的社会蓝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是可以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过上富足的生活的条件,这也是孟子所说的恒产。
在孟子看来恒产和恒心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根据朱子的解释,“恒,常也。产,生业也。恒产,可常生之业也。恒心,人所常有之善心也”(《四书章句集注》)。没有常生之业却有常有之善心,只有有素质的读书人才能够做到。如果普通老百姓没有常生之业,就会失去这常有之善心,就会胡作非为、唯利是图,结果触犯法律,就会有相应的惩罚,在孟子看来,贤人在位是不会放任这一切而无动于衷的。因此,贤明的君主会让百姓有常生之业,让他们对上能够赡养父母,对下能够养活妻子儿女,好的年成丰衣足食,即使是坏年头也不会忍受饥饿甚至死亡。而当时的情况却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这种情况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普遍存在的,而主要原因还是百姓“无恒产”,没有常生之业。
TOP
258#

孟子认为贤明的君主一定要恭敬节俭,以礼对待臣下,向老百姓征税要合理,“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再一次提到恒产与恒心的关系问题,以及无恒心会造成什么后果,但不同于《孟子•梁惠王上》的是,之前要求的是要“制民之产”,而在这里,他强调要“取于民有制”。也就是说前面谈的是怎样让老百姓有常生之业的问题,即怎样让老百姓拥有的问题,而这里谈的是在老百姓拥有的情况下怎么从老百姓那里取的问题,即向老百姓索取的度的问题。为民制恒产就是让老百姓能够有土地相傍,能够依据农时耕种从而获得相应的收益以维持生计,在古代农民的收入不等于土地的产出,农民需要按照相应的赋税制度向国家上交一部分粮食作为赋税。通常情况下,如果不是灾荒年的话,土地的产出肯定是远远多于老百姓生活的,但是如果赋税太重的话,即使是丰收也很难维持生活,而战国时期大多都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这主要的原因还是过度地向老百姓索取,而不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孟子指出“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七十人而助,周人百亩而徹,其实皆十一也。徹者,徹也;助者,借也”(《孟子•滕文公上》)。孟子在这里列举了夏商周各代的赋税制度,虽然他们有所不同,但是税率都是十分之一,这是很合理的,只有制定合理的赋税制度,制民恒产才真正落到实处了。
TOP
259#

要想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光靠养民是不够的,重要的还在于教民。儒家极为重视礼仪,孟子也不例外,尤其是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屡见不鲜,孟子大力提倡人伦,以期恢复良好的社会秩序。孟子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认为夏商周三代所办学校虽然称呼不一样,但目的都是一样的,即“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孟子•滕文公上》),教民的目的是阐明人与人之间的必然关系,提升老百姓普遍的道德水平;而且处于上层的人明白了任何人之间的必然关系,百姓之间就会亲密,就会少了很多争斗,从而整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教民是行仁之方,而教民所达到的效果同时反过来推动仁政的施行。
TOP
260#

关于践行仁的问题,汉代贾谊着重讨论了礼与法的区别和联系,他认为法固不可以不用,而礼更为重要。他说:“夫礼知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制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礼是在罪行未发生之前予以防范,而法则只能在事发之后予以惩罚,所以用法很简答,而推行礼却很难。
TOP
261#


真正的仁是做出来的,而不是靠花言巧语说出来的,不要去可以的寻找仁,去说怎么样是仁,只要我们做了正确的事,拥有正确的德行,就已经是仁了。也只有先付出了行动,仁才能到来,以仁行更多的善事,这样才算是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待自己我们要做到谨言慎行,对待他人如见大宾,让人办事一定要庄重,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交朋友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去与为君子之行的人相交,才能相互促进的进步。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行仁的过程也应多多的学习进步,不能闭门造车。
TOP
262#

我欲仁,斯仁至矣。故而仁就在身边,从未随时间,随先贤而逝去,变化的只是人们对仁的态度。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前只在电视中听过前半句,现在知道了后半句,觉得以友辅仁更好,才是这句话的重点,实在不该被省去。朋友之间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共同行仁。
TOP
263#

"义”的本义是“仪”,中国人习惯于以乎衡标准则之一。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何谓羞端之心?《诗经》有言:“相鼠有齿,人而无此,不可何诶?”所以人之为人,要懂羞恶,顾廉耻。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这也正是指的这一点。可是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是能抵抗诱惑肯定坚持自我,做到为人有“义”。
TOP
264#

 “仁者爱人”,仁的主旨是爱、同情、关切他人以至万物。而仁本身的含义应理解为通,因为通,所以将爱扩展到我之外的不同人民、国家、民族、文化和宗教中;因为通,所以才能与草木鸟兽、瓦石山水和谐共生。因此,君子居仁、行仁,首先要做到与我之外的对象情感相通、痛痒相关,就会自然而然的爱、同情、关切我之外的对象。具体的方法就是推己及人和将心比心。
 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推己及人的方法是从己出发有所为,具体说来就自己想要什么也帮助他人获得什么。自己想要在社会上站住脚,也帮助他人在社会上站住脚;自己想要通达,也帮助他人通达。人们从自身、从当下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去做,这是实践仁道的方法。而这种推己及人的帮助并不是外在地强加或迫使他人,而是尽己之心,创造一种友爱、奉献的气氛或环境,让他人自己去挺立自己的生命,懂得礼仪规范,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
当然,推己及人的外在帮助和强迫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完全区分开来,如中国教育中一直存在的问题:父母为了孩子能有个好的未来,无条件的为孩子付出,希望孩子学习好,考个好大学;孩子可能兴趣不在学习上或是没办法回应父母的殷切希望,感受到的爱太沉重、压力大,又无法合理宣泄、排解,一定程度上就会忽视父母的初衷,将父母的爱看成是一种强迫,与父母差生矛盾,甚至是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相互尊重、沟通,宽容以待。“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的方法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有所不为,具体说来就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决不强加给别人。他人是和我们一样、有着相同的人格尊严,如果我们表现出对他人的不尊重,不仅他人不会尊重我们,自我也失掉了应有的尊严、风度。因此,对他人的尊重,是自我尊重的前提。推己之心,将心比心强调的是一种宽容精神与沟通理性,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其次是将仁德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一种内在约束力,培养一种道德自觉,时刻践行,终日不违也。孔子说为仁由己,仁是一种内在德性,能不能意识到、行不行都看个人自己,与外在因素无关。行仁,就会得;不行就不得且稍不注意就会受到外在环境的侵染,消磨殆尽。因此,行仁需要主体时刻放在心间,主动地、不间断地去践行,勿忘勿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TOP
265#

  说到行仁之方,不可不提“忠恕之道”。《论语·里仁》中记载:“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意为“尽己”,如“忠于职守”。“恕”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从正面讲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种对于社会关怀的善良心态;反面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之事,也不能强加给其他人。孔子的“忠恕之道”总的来说就是“推己及人”,是一种朴实无华的道德准则,并且我们在生活中能够践行它,忠恕之道不仅规范了人际关系的准则也让我们的伦理思想由自发走向自觉。
TOP
266#

对于仁的践行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孔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也就是说,一般人只能保持一两天、或者最多一个月不违背道德原则,但作为孔子最优秀的弟子的颜回却能坚持至少三个月,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很多人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学习习惯,就和这些人不能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关,对此,我们必须时刻警惕。
TOP
267#

我们都知道孔子推崇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仁呢?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我们是没有孔子这样的自信吧,但是只要我们内心时刻想着自己要做到仁,并且身体力行,仁就离我们不远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仁的意识,并且努力实践。
TOP
268#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古语云,千金置宅,万金买邻,又如孟母三迁,皆是择仁之意。孔子说,邻里相处,应以仁为美,选择仁义。的确,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一个好的环境会有好的氛围,也会带动我们自身。
TOP
269#

仁是最根本、最核心的修养。智和勇既是达到仁的手段,又必须依赖于仁方可正确运用。这一点,无须笔者多说,孔子已经说得很清楚。他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的君子观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础与核心。在今日中国,了解孔子的君子观,提倡儒家的君子人格,对于社会道德的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任何一种道德,除去政治因素外,都必然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基础之上。现代中国要想建立自己成型、有序的道德伦理,必须在中国固有文化传统中寻找自身的人文精神,这其中,君子人格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TOP
27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从这句话中传授了行仁的方法,也告诉我们心中要时刻都有仁的念头,并加以实践久而久之便能成为仁者.

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一个语言故事--守株待兔,它告诉我们不能坐享其成.对于仁道也如此,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所谓欲速则不达,因此也不能急于求成;我们应该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去达到仁德境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