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617181920212223 / 2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九、行仁之方 [复制链接]

301#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仁离我们远吗?我想做到仁,它就来了。在这里应该也有身心合一的意思。首先得要有仁的内心想法,其次必须要付诸行动,知行合一可谓仁。但假如时时刻刻都要达到仁,还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啊。
随后在《论语·雍也》中也有关于具体实践仁的途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作为仁者,自己立身的同时又要使他人立身,自己通达的同时又要使他人通达。能从当下的生活中推己及人,这就可以称为践行仁的方法。
TOP
302#

回复 26楼xiaolang的帖子

要做到仁就要有一颗仁心,要保持仁爱。现在社会上出现道德败坏的事情,例如一些不法商家在经营过程中,经常采取加贴、补和篡改 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手段,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侵犯;一些明星艺人偷税漏税,甚至违法吸毒;一些不法分子进行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等,这些人都是没有一颗仁心,也就只去做一些伤害他人最终也会伤害自己的事情。我们在生活中,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仁心,多去做一些仁爱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要去关爱他人,用言语以及自己的行动去感化他人,让那些没有仁心的仁受到感触,然后促使他们也去尽自己的努力去做一些仁爱的事情。
TOP
303#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译: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和学问来交朋友,用交朋友来培养仁德。”
说到以文会友,就不得不说到李白和杜甫了。在李白和杜甫第一次会面时,李白在全国其实已经小有名气,而杜甫虽然也很有才华,却没有如李白有名气,但是李白却并没有恃才傲物,不把杜甫放在眼里,而是与杜甫相互欣赏。这时候的李白其实是由于得罪了权贵而外出,李白生性洒脱,不愿被权贵所束缚,而杜甫也亦如此,他们喜爱作诗,用文学作品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能够对彼此惺惺相惜,而在以文会友的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从对方的身上看到了其高贵的品德和灵魂,互相学习借鉴,互相成就。
TOP
304#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孔子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学生问孔子仁是什么?孔子回答:“爱人”,“仁”就是对他人有同情心,即不忍之心。“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在孔子提出“仁”的时候,“仁”是要求人们发自内心的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周礼的规范。求仁这种倡议,是希望人们自觉的,并不依靠他人。“‘仁’是处理‘我’与‘他人’关系时的一种最高境界和道德标准,而‘忠’、‘恕’则是‘仁’的实践方式,也是‘仁’的基础,无‘忠恕’则无‘仁’,有‘忠恕’则有成‘仁’的可能,故‘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对自己的要求和限制,二者在‘克己’上统一起来,强调的是换位思考的心理原则,即要用‘我’的欲恶去衡量‘他人’的欲恶,由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把‘我’融会在‘他人’的处境中去看待问题。”“恕”是“忠”的心理前提,只有“推己”,才会有“推己”前提下的“尽己”。能够做到“推己”之“恕”,为“他人”做事时,“我”的态度才能够符合“忠”的要求,即如同给自己办事一样尽心尽力。
忠恕之道是孔子的行仁之方,他提倡用推己及人的方式来实行仁,这既是一种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个人方法论,同时体现了儒者圣人的理想。“仁者爱人”,“仁”的含义就是爱人,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之爱。虽然这种爱有差等的,由亲到疏,但其所推广到的范围,是非常远大宽阔的,认为不仅要爱人类(即“推己及人”),还要爱万物(即“推己及物”)。这就要通过“忠恕”来达到,也就是说,“忠恕”之道是实现“仁”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忠”是要我们去关心人、帮助人,多为他人和社会做贡献;“恕”是要我们去宽容人、尊重人,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归根结底就是要人们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相互帮助。
TOP
305#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给了我们所有人平等的机会,让我们有了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的舞台。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因此,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句话,在努力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优秀的中国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做一个有“仁”之心的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在为人处世中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TOP
306#

忠恕之道,仁之方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义之所指,仁以行之。
当今时代,青年人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中孔子的仁爱原则是我们要继续发扬的。要继承孔子的仁爱之道要做到践行,实践中能够深化对仁爱之道的理解。
通过正确认识并践行仁爱之道,把握学习规律,就能学有所得。孔子总是鼓励人多学习,多行动,总是要求人常常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完善自我。
作为新时代青年人,社会对其我们的个人修养,学识理论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辈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应努力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在学习生涯中,博学、审问,在做人处事上,慎思、明辨,在人生道路上,笃行不止。
TOP
307#

首先,孔子在《述而》中提到,想要仁,只需心存愿望,仁自然会降临。这告诉我们,仁并非遥不可及的理念,而是每个人都可以追求和实践的美德。
其次,在《雍也》中,孔子强调了仁的实质,不仅包括了博施于民,更需要通达他人的立场,以及善待他人。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伟大的慈善家,他们不仅仅是给予者,更是能理解并满足受助者的需求。
在《颜渊》中,孔子给出了仁的实际指导原则,要像招待贵宾一样善待他人,在公共事务中不引起怨恨,在家庭生活中也不使家人怨恨。这让我想到了家庭和社会中的相处之道,只有以礼待人,才能保持和谐。
最后,《学而》中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则提醒我们,真正的仁德不在于表面的言辞和外貌,而是源自内心的善意和真诚。这也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珍视的品质。
总的来说,这些语录让我认识到仁并非高不可攀的道德标准,而是一种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修养。通过善待他人,理解他人,用心善行,我们可以实践仁的精神,使之成为我们品格的一部分。
TOP
308#

仁之为仁,既柔且刚。在《论语·里仁》中有这样的字句:“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也就是说,在夫子的心目中,只有仁人才能恰当地喜爱和憎恶他人。有仁德的人们能够从善如流,同时也嫉恶如仇,是非分明,刚直不屈,自有一股刚强不可凌的正气存身,又因为这无可动摇的“仁”之原则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仁人的气息便又雍容和舒起来,仿佛山间清溪徐徐而行,流入心田化育万事万物。我们生逢尘世,愿以“仁”为准则,与人为善,仁爱众生,以和乐之形貌、舒展之神情,在坚实的操守中更添几分真意,培育一颗仁心不朽不灭,固守仁行不偏不倚,为“仁”的传播献上柔而不弱、刚而不折的决心与勇气。刚如南山磐石,柔似煦煦春风,我之为仁,当刚柔同一。
TOP
309#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首先,孔子问道:“仁远乎哉?”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孔子在思考仁是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是不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理想境界。他可能在质疑仁是否是一种遥远的理想,是否是一种难以实现的境界。这也反映了孔子对于仁这一道德境界的深刻思考和探讨。
接着,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孔子表达了他对仁的渴望和追求。他认为,只要自己内心真诚地渴望仁,那么仁就会实现。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仁的信念和对自身实现仁的决心。他认为,只要自己真心渴望仁,那么仁就会实现,就会到达。
TOP
310#

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类似于王安石在《老子注辑本》中所写的:“惟其无我,然后不失己;非惟不失己,而又不失人。不知无我而常至于有我,则不惟失己。”禹为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此之为仁;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之为仁;顾方舟临危受难,不惜冒风险亲试饮,怀国之重托,由是作非凡功,此之为仁。仁乃以国任为己任,以时潮流为岐,以民之求为务,上下求索,砥砺向前。欲为仁,则以国家时之标体,“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同时我们要服从群体利益至上性的最高原则,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人与群体也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的自由。”在生活中,我们既要抛弃自我中心主义,发挥“仁”的作用,又要正确看待自我意志,摆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TOP
311#

孟子在其书中多次谈到仁义的概念,仁义在心的根源在于孟子所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于此设立了一个道德预设,并从这个道德预设出发赋予了人以道德主体性,蔡仁厚先生在其《孔孟荀哲学》一书中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孟子较孔子而言更加赋予人道德本性,因为孔子虽处于春秋末期,但诸国依然奉周天子为正统,虽“八佾舞于庭”,但此时周礼未彻底破灭,礼仪仍然是这个时代所共识的潜意识,因此孔子的时代使命更多的在于恢复礼制,维护正统,与这个礼崩乐坏的世界斗争;而孟子则恰恰相反,孟子的时代已然到了战国群雄逐鹿的处境,各国相争,以利己为首,在《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开篇,梁惠王就问:“以利吾国?”不仅国君如此,整个政治系统的各个阶层,从上到下都在问:“何以利吾家、何以利吾身。”
TOP
312#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下》:“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看来商纣王并不代表天命,即使他代表天命,那此天命也可以更替。因为孟子所言的天除了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信仰之天等统治意义,更重要或者更具有意义的在于天的义理意义,天所赋予的道德属性。这种道德属性的本质与其王道思想的核心殊途同归,孟子有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等这种天意、天道等天的道德属性与百姓万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可以说民意就是天意的代表了。所以孟子说武王伐纣,这是一个正义之举,正义符合了天意,更加符合了民意,而伐纣的行为就不再是以下犯上的大逆不道之不仁不义的行为了,伐纣就是解万民于水火之间,救百姓于涂炭之中,上顺天意之流变归于仁的规律,下合民心之求安而异姓革命的仁义之举。所以,孟子把商纣王称为“一夫纣”,横行霸道,独断专权的暴君。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孟子所说的“未闻弑君也”,也从侧面反衬出孟子对君的理解。君主并不只是一国之君,一国的统治者,君之所以为君是与“一夫”相对的,“一夫”也是统治者,只不过“一夫”是残暴的统治者,所以孟子才是“未闻弑君也”,这就能理解了,因为纣王不配为人君,君在孟子的心里仁义王道的道德属性更大于统治力。
最后编辑湖北大学肖国龙 最后编辑于 2023-12-26 15:59:14
TOP
313#

日常生活如何践行孔子的仁爱思想?就个人理解而言,仁其实是人本身的那颗单纯的、敏感的、柔软的、好奇的、博爱的、有良知的心。甚至用这么多词还是在把仁刻画的片面了。如果要践行,其实就是修炼自己的道德水平,发自内心的去体会周围的美好并且为所见、所闻、所想到的美好会心一笑就够了。如果有了这颗仁心,我们就具备了存善去恶的动机,然后再反思我们的方法论。询问自己,我们的干涉能否达到好的效果?遇到事情不急着追究他人的责任,而是出于自己的价值感,考虑自己能够影响到的事情,进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自己想要达到的事情,即便没有达成也不怨天尤人,因为自己的选择了,就该自愿承担自己选择的一切。终生学习,终生成长,最后保持自己的好奇心和那份“童心”。
TOP
314#

如何践行“仁”?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简言之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能达到“仁”的境界。针对“人之所欲也”的富与贵,要保持克制和约束,不要让私欲过度膨胀。关于“复礼”,颜渊再问“其目”时,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孔子看来,欲望不是要被全部扼杀掉的,而是要以“礼”的规范为底线。君人就是践行“克己复礼”的一群人,他们克制私欲,不被世俗欲望攀附,行为合乎礼,修行“仁”的主张,践行“仁”的核心思想。但孔子的“礼”显而易见与周礼挂钩,在一定程度上仍具有片面性。
TOP
315#

樊迟问仁,孔子说如果能够做到“恭”、“敬”、“忠”,而不是“巧言令色”,即使到了夷狄也不会把你抛弃,所以做人要恭敬和忠心,这就是“仁”。“仁”不是虚的,它表现为诚、敬、忠。忠就是一种真诚。“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尊重和互助。实现“仁”意味着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都展现出这种美德。以下是关于实现“仁”的一些思考:

1. 自我修养:实现“仁”首先要求个人进行自我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这包括诚实、宽容、谦逊、尊重他人等品质的培养。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2. 关爱他人:实现“仁”需要关心和关爱他人,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这不仅仅是对亲人和朋友的关爱,还包括对陌生人和社会的关爱。通过帮助他人,我们可以体现出“仁”的精神。

3. 尊重他人:实现“仁”还需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们的观点、信仰和价值观。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倾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们的立场,而不是强加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是实现“仁”的重要体现。

4. 互助合作:实现“仁”还要求我们在社会中与他人互助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包括在工作中与同事协作,在生活中与邻居互相帮助,以及在社会中参与公益活动等。通过互助合作,我们可以实现“仁”的价值。

5. 公平正义:实现“仁”还需要我们追求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反对不公和歧视,支持弱势群体,以及参与社会改革等。通过追求公平正义,我们可以实现“仁”的目标。

6. 传承文化:实现“仁”还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仁”的理念。这包括学习儒家经典,参加文化活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的精神等。通过传承文化,我们可以实现“仁”的传播。

7. 教育引导:实现“仁”还需要我们进行教育和引导,培养下一代具备“仁”的品质。这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通过教育引导,我们可以实现“仁”的传承和发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