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314151617181920» / 2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九、行仁之方 [复制链接]

241#

“求之于己”。孔子十分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在他看来,“行仁”本来就是个人的道德追求,其动力应该来自于自己。所以,要“行仁”,首先要从自身做起,遵守道德。
“笃信好学”。孔子提倡学习,他孜孜不倦的追求学问,但不是因为学问而追求学问。通过学习,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明白知识,为“行仁”奠定基础。
“躬行实践”。“行仁”关键要身体力行,学了就要做,说了就要行,要言行一致。
TOP
242#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从这句话中传授了行仁的方法,也告诉我们心中要时刻都有仁的念头,并加以实践久而久之便能成为仁者.
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了一个语言故事--守株待兔,它告诉我们不能坐享其成.对于仁道也如此,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所谓欲速则不达,因此也不能急于求成;我们应该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去达到仁德境界.
TOP
243#

  荀子曾提出过“性恶论”,我也曾有一段时间思索过,到底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现在越来越强的意识在我脑海里出现,人本性确是有恶念,孰不贪图享乐?相信每个人都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但社会上仍然有智者,他们不会放纵自己的欲望,他们虚怀若谷,他们宽以待人。当然,这有一大部分原因是自我本身的先天性格,剩下的就是主体的自我修养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尽量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能避免的冲突就避免,但这并不代表懦弱,在该强硬的时候我们是不能坐以待毙的。“仁”是我们处世的一道护身符,不是该进时后退的借口!
TOP
244#

仁”因人而不同
   无论对《论语》中“仁”的内涵有多少看法,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中,孔子与其弟子用了大量的语言文字向后人解释着“仁”,而且这些解释本身也是在不同层次意义上的表达。究其原因主要是孔子认为,道德的意义不在于形式的精致而在于切实而行。人的资质是不同的,对不同资质的人就要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是行“仁”之方会随着行“仁”的主体差异而不同。最终,造成了“仁”因人而不同。但这只是“入门”的差异,其结果则是“殊途同归”。这既是“仁”的外在要求,也可以使人有所着力,使行“仁”不再是一句空话。
   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所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其实,所说所行的都是“仁”。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贵,只要你有一颗行“仁”之心,你就可以做“行仁”之事。正如孔子所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行“仁”其实不难,只要行仁之心足够虔诚,那么你想做到仁,仁就来到了。人的资质是不同的,对不同资质的人就要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是行“仁”之方会随着行“仁”的主体差异而不同。君王可以行“仁政”,使天下的百姓“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商人也可以行“仁”,不利益熏心,不以次充好,不欺行霸市。普通人也可以行“仁”,能够做到将行“仁”之心推己及人,同时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使你什么也不能做,你可以不行“不仁”。不行“不仁”,本身也是一种行“仁”。
   作为大学生,“仁”首先是一种自觉的道德修养,仁离我们其实很近,只要你想真正的追求仁,仁就来到你的身边了。要做到仁,一是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二是己欲立人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曰:“何事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孔子认为,像尧舜这样的圣人也不能完全做到“仁”,真正的仁者,在满足自己欲望和要求时,也希望并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欲望和要求。能依据此而就近譬行之,这才是实现仁的方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完全做到像孔圣人要求的那种完美的仁,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尽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关心帮助他人,不失去对仁的信念的追求,我们离仁就更近一步了。
TOP
245#

“仁”,简言之“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我认为就是要与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了。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TOP
24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荀子曾提出过“性恶论”,我也曾有一段时间思索过,到底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现在越来越强的意识在我脑海里出现,人本性确是有恶念,孰不贪图享乐?相信每个人都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但社会上仍然有智者,他们不会放纵自己的欲望,他们虚怀若谷,他们宽以待人。当然,这有一大部分原因是自我本身的先天性格,剩下的就是主体的自我修养了。“退一步海阔天空”,尽量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能避免的冲突就避免,但这并不代表懦弱,在该强硬的时候我们是不能坐以待毙的。“仁”是我们处世的一道护身符,不是该进时后退的借口!
TOP
247#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TOP
248#

顾名思义,行仁之方就是践行人道的方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我觉得这句话最好地表达了行仁之方。自己要先提高自己的修养而后再去施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TOP
249#


我们传统的“经”,是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是我们的先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断代和失传只能让我们成为民族的罪人、历史的罪人。我们的教科书常常拿历代的英雄人物教育我们的孩子,却从不问英雄当年读了什么样的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而源头水之清甚于渠水,更甚于自来水。为什么我们弃源头水之甘甜而奔向渠水和自来水
TOP
250#

一个人不仅要有仁爱,还要将仁爱推行出去;也要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德行,使自己的品质更加高尚。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推行仁爱呢?就是要用一种谦虚,宽容的态度来看待他人,要学会换位思考。首先自己要有一种宽厚的德行,要包容他人,不能因为别人的一个缺点或错误就对他怀有怨恨;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强加给别人,更不要把自己不愿意的强加给别人。 用一种平淡而宽容的心对待别人;多付出,先付出,再获取。
TOP
251#

所谓仁之道,怜己子而到人之子,体父母至人之父母。
脚踏实地,多思索他人感受,多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能强加到别人头上。
人人都如此,世界大同矣
TOP
252#

如何在生活学习中成为一个仁者,我认为首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换位思考,自己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就不要让同样的事在别人身上发生。再者,“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在对待老人,孩子时,要像对待自己的老人孩子一样,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仁者了。
TOP
253#

“仁”乃孔子“仁学”思想体系的根本,是其出发点也是其归宿地,故十分重要。然而“仁”的主体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且具有自己的主观意识,那么孔子的“为仁由己”便是“行仁”之前提;同时由于“仁”既是人一种内在的意识,需要通过外在行为来体现和实施,这就要求我们“行仁”既要修心又要修行。
TOP
254#

孔子的行仁之方只有“能近取譬”一条,能近取譬即为推己及人,再引申为积极和消极两种具体的做法,积极的行仁之方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消极的行仁之方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此帖本名“行仁之方”,不知为何会加进一些与之无关的内容,望楼主注意。
TOP
255#

仁爱是人的较高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在道德修养过程中,践行仁爱就是要多关照自己的内心,多反思自己的行为,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关爱他人,另外还要首先,我们爱自己,就要问问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不要为外物所迷惑,在现实生活中,物欲纵流,关照自己的内心就要清楚明白自己的真实需求,不管是物质追求还是精神追求,只要是正当合法的,都值得付出努力去追求;其次,践行仁爱还要处于自觉自愿,在实际行动中靠理性精神和坚持不懈培养出来的自觉行为;最后,我们要多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有所为有所不为,发现不足的地方及时完善,发现错误了就及时纠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