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2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九、行仁之方 [复制链接]

226#

正如孔子所言:“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关于仁,我做到了,仁就来了。要想做到仁,还是得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很多人都说,事情做不到,是因为不想,只要想做,什么困难都阻止不了。
TOP
227#

个人觉得行仁要做下一下几点:1.人与我为一体。
即在考虑自己的时候也要考虑别人。
想牛逼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要傻逼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克己复礼。
即克制自己,遵守规范,把握度。
要先明确“礼”的概念。
礼不是纯粹地指万恶封建礼教,它是一种规范,一种度,礼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和谐,即“仁”。(万恶封建礼教也是一种规范,一种度,它只是当时“礼”的一种形式而已。)
比如: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孔子说:“一味谦恭而没有度,就会流于劳倦;一味谨慎而没有度,就会显得畏缩;只知勇敢行事而没有度,就会制造乱局;只知直言无隐而没有度,就会尖刻伤人。
没有度的话不就不和谐了么?
再比如: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不符合规范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动,这样不和谐的事情就能少发生了。
TOP
228#

按照传统说法,“忠恕”乃“仁”之事,并且“忠恕”之道乃“仁之方”。
“恕者为仁之方也。”(雍也篇)   “恕”是践行“仁”道的另一部分,“恕”所表示的是对别人的理解 、尊重、体贴和宽容,当然也不是无原则的退让,“恕”之一言而可以让人奉行终身,说明其相当重要。
从“忠恕”与“仁”的关系来看,“忠恕”是“仁之方”,二者精神实质都是“仁”,“忠恕”对于“仁”来说不过是隶属于它的一个方法,方法多样本质确是统一,一的本质由多的方法表现出来,二者互相离了彼此就失去意义。
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的住,同时也使别人站的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仁”存在于立人立己之中。人立己立,“成己”必然离不开“成人”,成就他人,让他人成为(他)人,仁在其“间”。
TOP
229#

仁者要在做任何事时都要想到他人,不是只有成功者或者有很多拥趸的人才可以心系天下,才可以推己及人。或者真是因为仁者无私的精神才会在他们的周遭才会聚集大量拥护者。也许在当下这个社会有人会说人心险恶,过于考虑他人疏忽自己的利益可能会使自己一败涂地。但是我想说我们要当仁者不是当一个蠢蛋,一个仁者不但要给予弱者或者得道者帮助,也要给予恶人一些惩罚。所以仁者依然要被我们所追求。
TOP
230#

力行近乎仁。想要成为一个仁者,怎么做,心中怀仁并且去做,你已经离仁者不远了。采取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否则会让人怨恨,这不是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把它当作是一份责任。
TOP
231#

统观整个儒家文化,其实是可以总结为三大点:“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而所谓“忠恕之道”便是“仁”的实行方法。而其中,“恕”又是根本的,即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要求的底线。
TOP
232#

行仁,就是要有仁爱之心,做好本职工作。如果你是医生,就尽力挽救每一个生命。如果你是老师,就要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如果你是政府人员,就真正站在百姓这边。有不公平的事要敢于发声,要相信邪不压正。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就尽自己所能去帮,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和谐。
TOP
233#

“仁”既是一种道德境界,又是具体的道德实践,所以要做到仁既难又不难。“为之难”(《颜渊》),难在两个方面。第
一,人都是有物质欲望的,这些欲望往往构成了成仁的阻力。孔子曾多次感叹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以约失之者鲜也。”(《子罕》《里仁》)第二,欲成为仁人、成人或全人,必须要有“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宪问》)。“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事实是,“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成仁伴随着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作为人的道德人格的一种永无止境的完善。他所关注的主要是人的道德人格及其价值。他将“人”看成是人身、人心和仁性的三者的结合,并以一种内在性的道德反求,以仁心统摄人心和人身,如他曾赞日:“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以达到人的自我完善的境界。
TOP
234#

子贡说:“假如君主广泛施惠于民并且能周济民众,怎么样?能称为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应该是圣人的境界了。尧、舜大概还做不到呢!作为仁者,自己要立身同时又要使他人立身,自己要通达同时又要使他人通达。能从当下的生活中推己及人,这就可以称为践行仁的方法。”显然,践行仁义,要从生活中小事做起。入则孝,出则悌。
TOP
235#

        古时候,有个绍兴人周某,被强盗劫持到湖州,为首的贼头满脸横肉,一副很凶狠的样子。有一天,有一条狗得了病躺在地上,贼头勃然大怒,便要把他自己所养的狗全都杀了。到最后有一条黑狗,哀号着像要乞求免杀的样子。周某和贼头相处的很好,周某于是就竭力请求贼头,千万不要杀了这条黑狗,贼头答应了他,周某便把这条黑狗寄养在其他的地方。住了几个月后,周某从贼窝中逃出,狗也跟随他一起逃出,到了德清,睡在一所枯庙中。到了傍晚,狗急然蹬他的床。周惊醒起来,听见户外有人窃窃耳语,知道他们可能都是贼,想杀害他然后夺取他所带的钱物。
  周于是夺门而出,有好几个人拿着兵刃追他追他。狗猛烈地撕咬贼人,周才得以幸免于难。后来绕道回到绍兴,大风把船刮翻了,周掉进水中。狗也跳入水中,衔住他的衣服把他拽到岸上,周以一次得以不死。光绪元年的时候,有人在杭州城隍山看见了周,那条狗也还活着。
  看完了这则故事,我沉默了。现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最起码的信任,我们已经进入信任危机。新闻上经常有这样的新闻,一个老人摔倒了,路人只有围观拍张,却没人敢去扶。我觉得看一个问题,要辩证的去分析!之所以没人敢扶,是因为曾经出现过,有专门碰瓷的老大爷,大妈,曾经也有雷锋式的朋友去做好事。但是最终是让英雄流血又流泪,这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悲哀。
  仁者文化,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如果在我们这代消失了,你不觉得很可惜么?传递仁者文化,让你我不在陌生。
TOP
236#

孔子曾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学者,为学首先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而当世的学习者,为学首先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这些外在的东西。现在的社会,不也是这样的吗?世风日下,社会浮躁。学界学术不端、学术浮夸等现象,也不一而足。学生们对那些能够快速获得名和利的学科专业趋之若鹜,而那些对自身道德修养有帮助却无助于获取名利的学科,往往乏人问津。所以,孟子也感叹,‘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真乃现实之写照啊!
TOP
237#

行仁之方,即践行人道。仁义之事,并非花言巧语,伪善献媚,而是做事符合情理和实际。行仁之方,在于修身养性,而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TOP
238#

行仁之方
  孔子的著名弟子曾参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实现“仁”的途径就是追求“忠恕之道”,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从积极方面看,忠恕之道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所谓的“忠”;从消极方面看,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做到了“忠恕”,就做到了对他人的爱,因此,孔子也说“仁”就是“爱人”,但孔子的“爱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君子而不仁者有矣乎,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TOP
239#

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我想要做仁人,行仁事,则仁即至。是否为仁,主要在自身是否真正想为仁。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设身处地关照他者,为仁。总的来看,诚心为人着想,尽己所能从各个方面关照他人,可为仁。“诚”,诚于己、诚于他者。要关照他者,首先要诚实面对自己,不自我欺骗,才有可能知道别人需要什么。自我欺骗,自己的感受都不能尽可能知道,如何能知道他人的感受呢?诚为入德之门。若不能诚,一切只是假的。
TOP
240#

德性的存在是通过德行的发生逆推而得的,其性质也是需要通过德行来确定的。那么,通过“仁之方”的表现能否确立仁是一种德性呢?孔子的“仁之方”是为了应对不同的生活情境而产生的,这和具有固定行为要求的道德规则不同。由于这个原因,“仁之方”不具备客观意义上的普遍性。因此,实践仁的行为就不具有重复性,进而通过这些行为也就难以确定仁是一种德性。孔子认为仁者应当遵循“先难而后获”“其言也讱”等行为要求。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