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2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九、行仁之方 [复制链接]

21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拥有仁爱之心的人懂得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心。仁爱之人必定有一颗善良谦卑且兼济天下豁达的心灵。自己所不愿做的事情,也不会强加在别人身上。因为他会推己及人,由自己的处境自然联想到他人,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此即为行仁之方。
TOP
212#

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的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分名制度。
TOP
21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确是行仁之方。但“己所欲,勿施于人”也同样重要。总起来说,不管是己所欲还是己所不欲,那都是个人的意志。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
自己的喜恶不能代表别人的喜恶,更不能强迫别人同自己的喜恶一致。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
的个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必须尊重个体的差异,这是仁的前提,也是有效的行仁之方。
TOP
214#

      如何能做到仁?就是自己想站起来的时候,也帮助别人站起来;自己想开拓发展的时候,也帮助别人开拓发展。这与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类似。在现实中践行仁,不必太过于高瞻远瞩,可以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开始做起。《朱注》曰: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不斤斤计较自己的得失,在提升自我价值的同时,以博爱之心帮助他人,这就是在践行仁道。我们的和谐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这种精神的支撑!
TOP
215#

“仁”固然重要,可想要达到“仁”的境界却没那么容易。有书云:“欲速则不达。”仁是要经过艰难的劳动才能获取的。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做人处事的原则。只会花言巧语,伪善献媚的人往往缺乏仁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立身同时又要使他人立身,自己要通达同时又要使他人通达,这样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TOP
216#

真正的仁是不自觉地,是一种发乎于我们内心的价值观,包括对万物的一视同仁,对生命的恻隐之心等等,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整个社会和世界更和谐的存在。我们无法做到彻底的仁,却可以有意识的引导自己向仁的层面去发展,而最为简单的一种方法便是推己及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去勉强他人,也不为他人强加自己的观点想法,我们做不到爱每一个生命,但可以先做到尊重每一个生命,这也算是离仁之道更进一步了吧。
TOP
217#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实际上做一个有仁心的人并不难!每个人都有仁心,难就难在时时有仁心,难就难在事事有仁心。在纷繁的世界中,外界的诱惑实在太多,我们的仁心面对这些挑战的时候,往往会消弭殆尽!真正的仁者时刻存有仁念,所以能够守住本心,所以能够抵制住外界的诱惑。这样就会事事有仁心,时时有仁心了。
TOP
218#

我理解的“仁”就是常怀仁爱之心,对世界万物仁爱,不求同等回报,能做到如此的人可谓圣人了。仁爱就要宽容,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昨天老师讲了女德,我觉得一个好的妻子也要做到仁,相夫教子,常怀感恩与奉献之心。
TOP
219#

行仁之方:孔子认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
翻译过来:仁德的人,要成就自己,必先成就别人;要想自己通达、顺利,必先帮助别人通达、顺利。能近取己身、远比他身,为他人着想,这可以说是推行仁爱的最好方法了。
也就是说:把别人的一切摆在自己的前面,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才能做到真正的仁者。
TOP
220#

“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TOP
221#

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TOP
222#

“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河蟹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TOP
223#

“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TOP
224#

“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TOP
225#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仁之道,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于人,迫使他人去做。我认为,这就是最根本的行仁之道。其次,行仁之道还要像孔子所讲的那样“我欲仁,而仁至矣”,与自己本身,要先有想要行仁的想法,在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中,要时刻遵守行仁的规范。最后,行仁之道,要惠及他人,在生活中,行仁是一个相互感染的过程,你的仁会感染到别人,那就会促使他人行仁并向另外的仁推广;同理你若不仁一定也会对身边的人施加坏的影响,由此引发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