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2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九、行仁之方 [复制链接]

196#

回复 5楼化石的帖子


    在孔子那里,仁的实践与其修养是一回事,或者可以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仁性是通过实践来修养和表现的,它们属于“仁”之道德人格建构的两个方面。孔子的仁学对于每个人都是可以自我满足的系统。因此,就每个人的不同境遇来说,可以各有不同的方法,所谓“为仁由己”。对统治者而言,只要施行了仁政,体现了仁,即使统治者有时没有遵守礼的规定,孔子也称其为仁。比如,对于政治思想家管子,孔子是褒贬不一的。对于管子有违常礼,孔子批评他不俭,无礼;但对于他能辅佐齐桓公称雄,因而避免了生灵涂炭,维护了百姓的利益,孔子则称赞道:“恒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八佾》《宪问》)对于一般的士人百姓,则只要求能做到“克己复礼”即为仁了。例如,无论是
君子国王或是普通百姓,“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泰伯》《学而》)近有学者因此解释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作为普通的人,生活于家庭血缘关系之中,最容易实行的天伦之爱,所以这里的“仁之本”,宜理解为仁之方的初始
亲情则更为恰当。些受制于历史环境的许多悖论。“仁”既是一种道德境界,又是具体的道德实践,所以要做到仁既难又不难。“为之难”(《颜渊》),难在两个方面。第
一,人都是有物质欲望的,这些欲望往往构成了成仁的阻力。孔子曾多次感叹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以约失之者鲜也。”(《子罕》《里仁》)第二,欲成为仁人、成人或全人,必须要有“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宪问》)。“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事实是,“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成仁伴随着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作为人的道德人格的一种永无止境的完善。他所关注的主要是人的道德人格及其价值。他将“人”看成是人身、人心和仁性的三者的结合,并以一种内在性的道德反求,以仁心统摄人心和人身,如他曾赞日:“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以达到人的自我完善的境界。
TOP
197#

我认为在通向“仁”的道路上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是——要有为仁的信念。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说,仁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可能很多人对这句话都很疑惑,“想要仁,仁就来了”,这在我们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们想要优秀的成绩,想要满意的工作,但是优秀的成绩和满意的工作并不会因为我们想要就主动地来到我们身边。那么孔子的这句话是要说什么呢?我想孔子是要借这句话表达“求仁之心”的重要性,在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之前,必须首先要有做的决心,如果连求仁的信念都还没有的话,何谈达成“仁”呢?孔子作为圣人大家能够欲仁则仁,我们可能没有孔子那般的聪慧透彻,但是迈向“仁”的第一步必定是心中存有对仁的追求。如果只有决心没有行动是决不会成功的,但只有在产生了对“仁”的渴望后,我们才会身体力行地去践行“仁”。
TOP
198#

如何践行“仁”呢?孔子在《论语》里列出了很多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范例,如被称为黄金法则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等等一些践行方法,这些方法看起来具体可行,可实际上真正实行起“仁”来却是非常困难的。以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例,寥寥四言很多人都能熟记在心,但这16字看似简单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人人都有猎奇心理,碰上新鲜事或热闹事总是想挤进人群瞧瞧发生了什么;耳朵则不会因为我们不想听不愿听就自动关闭接收声音的功能;“大嘴巴”是人人都讨厌的,但是独自保守秘密绝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在与人的交谈中人们很容易就会“不小心”地说出不合礼节的言语;如果以上三种都很难做到的话,“非礼勿动”也就无从说起了。眼好奇,耳难控,口难管,这三者都表明了行仁很难。除了身体层面的难度之外,心里面若没有对“礼”的正确理解和诚心遵循,实行起“仁”来往往会叛离“仁”的主方向甚或反其道而行之,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孔子重仁,同时也重礼,如果所言所行于礼不合,那就不能称之为“仁”。历史长河流经了多少千人万民,见证了多少朝代兴亡,能够大浪淘沙为我们铭记的“仁人志士”又有多少,不得不说,为仁者,难矣。
TOP
199#

仁这个命题着实太大了,儒学核心为仁,但即便是儒家弟子,真正能做到的能有几个?若谈到用仁治国,更是少之又少,尧舜都不能称为是仁,哪位君主能这么评价呢?孔子未免将标准定的太高了。
TOP
200#

行仁必先思仁,生活中难有真正的正人君子,这是生在这个社会所无法改变的事实,而我们的仁并不会由此消失,日行一善,每日正能量,举手投足间的小事,就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便也是仁
TOP
201#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译: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和学问来交朋友,用交朋友来培养仁德。”
如何培养“仁”呢?曾子说,君子学习学问,写文章,然后来交朋友,在交朋友的行为中,就用来培养仁德。其实在这里,仁德,就是指的就是在交友这一环节中的行为中体现的,与朋友相交,重要的就是看你的日常处事,待人接物,如果你的德行有亏,也是能够从与友人相处的过程中看得出来的,所以,在与朋友相处的时候,学会待人接物的处事原则,就能培养我们的仁德了。
TOP
202#

仁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通过对《论语》中有关 仁 的语句的梳理与分析,发现 仁 的含义层次不同,而行 仁 之方也不尽相同。这体现着孔子对 仁 的不同的外在要求。这既使人们发现了行 仁 之方,又极大地扩大了道德主体的范围
TOP
203#

我认为,行仁最重要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讨厌的就不要加到别人头上。所以,正如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做到仁离我们远么?并不远,只要我想做到仁,那么仁就已经做到了。因此,如果想要行人,只要有一颗仁爱的心病能站在他人角度为他人着想,仁就已经做到了。推广到生活中,能做到的就更多了,在乱扔垃圾时想想环卫工人在寒风中工作的身影,就会自觉找到垃圾箱,在父母劳累时站在父母角度想想,不要总一个人卧在沙发上玩手机,去烧上热水做上饭关心关心他们
TOP
204#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以仁为本体,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以仁待人以仁爱之心面对整个社会。
TOP
205#

在《论语》中,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所强调的即是,道德修养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在我看来,孔子很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在践行仁道中的作用。因为“为仁”本身就是个人的道德追求,它的动力应该来自于自己而不是他人,它的对象也应该是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孔子提倡“躬己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更是强调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对我的启发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多向内心探求,多反省自己,而不是苛责他人,把责任都推到他人身上。
TOP
206#

行仁不仅要求在行为表现上是仁的,更为重要的是内心向仁,做到内外表里如一。“巧言令色者,仁鲜矣。”儒家强调向内的仁,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是由内而往外自发的想去做的事情,而不能只是表面上做了这件事情而已。行仁之方,其重点还是落到“行”这一字眼上,如何使我们的行为符合仁?首先,必须从内心认同仁,存有向仁之心,这样才能有一个对行为的基本判断能力,分辨怎样的行为是仁义的行为,怎样的行为有悖于仁义;其次,仁作为人内心向善的力量,不能依靠外在的强制性手段践行仁,而应该由内而外的去践行。
TOP
207#

仁,从人从二。代表天、地,指做人要效法天地。三代表天、人、地三才。仁字从二不从三,即要化掉人心,只怀天地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即有博爱心、包容心,自会产生仁爱心。这是个人自我提升之道。
TOP
208#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刚毅木讷近仁。
巧言令色鲜仁矣。
TOP
209#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其中“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孔子也重视”仁”学,《论语》里的“仁”字的出现频率有66次之多,但是对“仁”的解释确实有些差异的,孔子的“仁”实际上是侧重于伦理道德观念的。但孟子对于孔子的仁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把它扩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当面的施政纲领,但其核心点依旧是仁。孟子的仁政思想有着明确的政治思想,有着明确的政治目标和施政纲领,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卷一开篇孟子就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梁惠王》上)可以说孟子认为最理想的政治,就是统治者实行仁政,才可以得民心。如若不顾人民的死活,重私利,那么永远无法满足,民心也会丢失。所以孟子又说“未有仁而遗其亲着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梁惠王》上)孟子一方面主张统治者应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人民也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另一方面提出了民贵而君轻的学说。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强调了“民”的重要性,认为“民”是政治的基础,德性赢得推重,保持着一种相互依存的亲和性。在如何获取民心上,孟子也提出了一个基础原则:“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上》得到民心的具体做法是,人民所想的东西,你就替他们聚集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东西,就不要不要实施了。同时孟子又进一步的提出了各阶级实现“民心”的具体举措,只有行仁政,确保了百姓物质生活条件和正常的生活秩序,才能赢得民心。孟子作为周游于列国的士人,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让君主扩疆展土,称王天下的政治抱负,实则是为了实现自己理想的一个手段,但是,还是没有王能够接纳他和他的主张。放在现实的看,孟子的“仁政”似乎还是有不可取之处,孟子的思想是围绕人治社会展开的,认为只要施行仁政,就能使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也只有在仁政的基础上构建的社会才是百姓的乐土,国家才能稳固。这显然不符合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利益。但是对于这种高论对于统治者来说用时不会用,但是传还是要传的,它可以替封建统治者散播“王道乐土”的幻想。当然,这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出现过。在现世来看,人治社会存在权利没有限制、人亡政息等等的弊端,所以中国转型正是要从人治社会走向法治社会。
TOP
210#

       仁是一种极高的道德思想境界,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认为尧、舜未必能达到“圣人”的标准,但在后人眼里,孔子就是圣人。吾等凡人是无法达到那种高度的,但我们可以学习,用“仁”的标准要求自己,但不能要求别人。网络上经常有因没有给老人让座被批评的事,很多网友不明真相就开骂,这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强迫别人。还要学会换位思考,以所不欲,勿施于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