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2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九、行仁之方 [复制链接]

166#

我将从分析孔子的仁来论述我们该如何行仁。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只有深刻了解以上关于孔子关于行仁的一些准则方法的内容才能帮助我们真正的成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并让我们更好地去践行仁爱之举!

TOP
167#

“仁”因人而不同
   无论对《论语》中“仁”的内涵有多少看法,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中,孔子与其弟子用了大量的语言文字向后人解释着“仁”,而且这些解释本身也是在不同层次意义上的表达。究其原因主要是孔子认为,道德的意义不在于形式的精致而在于切实而行。人的资质是不同的,对不同资质的人就要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是行“仁”之方会随着行“仁”的主体差异而不同。最终,造成了“仁”因人而不同。但这只是“入门”的差异,其结果则是“殊途同归”。这既是“仁”的外在要求,也可以使人有所着力,使行“仁”不再是一句空话。
   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所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其实,所说所行的都是“仁”。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贵,只要你有一颗行“仁”之心,你就可以做“行仁”之事。正如孔子所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行“仁”其实不难,只要行仁之心足够虔诚,那么你想做到仁,仁就来到了。人的资质是不同的,对不同资质的人就要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是行“仁”之方会随着行“仁”的主体差异而不同。君王可以行“仁政”,使天下的百姓“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商人也可以行“仁”,不利益熏心,不以次充好,不欺行霸市。普通人也可以行“仁”,能够做到将行“仁”之心推己及人,同时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使你什么也不能做,你可以不行“不仁”。不行“不仁”,本身也是一种行“仁”。
   作为大学生,“仁”首先是一种自觉的道德修养,仁离我们其实很近,只要你想真正的追求仁,仁就来到你的身边了。要做到仁,一是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二是己欲立人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曰:“何事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孔子认为,像尧舜这样的圣人也不能完全做到“仁”,真正的仁者,在满足自己欲望和要求时,也希望并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欲望和要求。能依据此而就近譬行之,这才是实现仁的方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完全做到像孔圣人要求的那种完美的仁,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尽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关心帮助他人,不失去对仁的信念的追求,我们离仁就更近一步了。
TOP
168#

心中有仁,干什么都会是有仁道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要真正实践起来,确实很难。君子之交淡如水,不要戴有色眼镜去识别自己的朋友,那些朋友都是酒肉朋友,那些真正交心的朋友是靠仁德来交流的。花言巧语,伪善献媚,这些可能会使你很快交到朋友,可那些朋友只会在你得意时捧捧你,一旦你陷入窘境,他们会第一时间离开你。
TOP
169#

行仁之方,推己及人也。为仁者,立己以及立他人,己至通达而使他人至通达,施惠于民,周济于民,此所谓爱己及人也。大同之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亦仁之意,仁之方。
TOP
170#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之而众星共。”(《论语•为政》)也就是说,如果统治者施行德政(也就是仁政),就会使百姓众星拱月般地围绕在其周围。此后,孟子在“爱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仁民”之说,极力提倡“仁政”。
        其最高理想是“民养生丧死无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
        对现代人实践“仁”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一、搞好经济建设,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如“制民之产”,使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也。
        二、以“民为贵”(《孟子•尽心下》),将植根于血缘亲属关系的仁爱推广应用于整个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果能以恻隐之心对待百姓,“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孟子•梁惠王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故“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百姓之不得保,为不用恩焉”(《孟子•梁惠王上》)。
        三、搞好教育事业,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孟子•滕文公》上),使“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当然,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正所谓“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离娄上》)也。
TOP
171#

所谓“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的仁者的博爱与无私。仁者,先付出,再收获。君主,为民着想。这样一个国家就安全和谐了
TOP
172#

仁就是先付出艰难的劳动,然后才获取,这就可以称为仁了
TOP
173#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何谓行仁?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仁爱以人的良知为基点,根据远近关系向外层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四个层次。无论对谁,我们都要以一颗爱人的心,包容的心,为他人着想的心去对待他人,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灾祸而难过,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虽然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可能人们为了个人的生存,在对待人时,缺乏真诚,当这种生存的方式成为习惯并能让人生活得更好时,真诚对于人们来说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人们有了伪装的面具并用面具来保护自己,人们学会了花言巧语,学会了伪善献媚。久而久之,人们不愿意相信周围的人,甚至自己的亲人,诚信的缺乏也就成了社会的大问题。所以我么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以“仁”行之,爱自己,更爱别人,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与他人交流,这样自己会因为自己真诚,真心的话语,心灵得到洗涤,得到无穷的快乐。社会也会因多一份真诚,多一份诚信而少一份猜疑,少一份欺骗和争斗。
我觉得这就是行仁,他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但求尽心尽力.
TOP
174#

仁者爱人,为仁者,常怀一个慈悲之心。在中国历史上,仁人志士不乏少数,而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仁者呢?首先,我觉得我们要正心,必须一心向善,一心向仁,才能让自己心静如水,善对世界。其次,我感觉我们要从小事上规范自己,让自己不要受利益社会的影响,才可以达到真正的诚心仁意。最后,我们要想真正的成为一个心怀世界的大人,还必须坚持自律,持之以恒。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只有拥有“仁”与“爱”,才能让我们真正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TOP
175#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成功也要帮助别人成功,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
TOP
176#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我们从小就学的道理。在学习,工作中遇到不愉快,不抱怨,更不能把抱怨带给最亲密的人。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现实生活中很少有这样的人,但即使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也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
TOP
177#

所谓“行仁”就是践行仁道,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来就是行仁之方了。为别人着想,而不是自私自利。我们今天社会充斥着自私自利,缺乏诚信的人。这就更需要我们践行'仁"。,更加需要人们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行仁不一定要是大事,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人着眼。
TOP
178#

行仁也要讲究方法,最好能和智相结合,才能行仁无碍。
TOP
179#

.仁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仁的品质来自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仁,其实是天地生养万物的心,而人就是需要将仁作为自己的心。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善良的,同情的心也就是仁的开端。只是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接受的东西不同,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所以,人就有了善恶之分。人之初,性本善。仁来自于人们天然的善良本性。我们把仁最为自己的心,我们的内心自然而然得到升华。在这物质的社会,只有把握住自己的内心,自己不被外界所干扰,保持自己内心的纯净,才会独出淤泥而不染。
TOP
180#

"仁“是需要践行的,而不是口头上的空谈,只有付诸于实际行动,”仁“才能真正彰显其作用。以”仁“的准则约束自己的言行,在精神上升华,由己到他人,再到国家社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