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334353637383940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中华十大义理 [复制链接]

586#

学习了中华义理,我深深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到了认祖归宗的时候了,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愿意看见我们民族完全抛弃我们的过去,试问,如果我们民族没有了过去,那我们还有什么呢?但愿我们的政府和教育部门能够逐渐引导国民的价值观发展,回归到传统,不做一个跛脚的巨人。当然,学习修养是对内的,是自己对自己的道德束缚,不是一种说教,因此我能够做的,也就是不断学习传统文化,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TOP
587#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美好品德,是中华人民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从方方面面规范着我们日常的生活与行为,是无形的准则与约束,也是实现大同社会的最基本要求。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古代文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懈追求,也能看到他们对于理想人格与大同社会的不懈追求,严于律己,忠孝两全。如今,我们更不能丢弃这一传统美德,反而应该将它们发扬光大,继承发展,成就更好的自己,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TOP
588#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这一系列价值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且深远影响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些价值观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的道德伦理、政治哲学以及个人修养的方方面面。
这些价值观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度契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底蕴。它们不仅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将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引领中华民族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TOP
589#

中华十大义理是我们每个人所崇尚和学习的美德和准则,这也是我们人类社会得以美好稳定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倘若人人,无论是新一代的青年还是老一辈的父母都将中华十大义理作为约束和要求自己的基本准则,那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将不再是理想,美好会一点点累计,量变终将引起质变,这个世界也会更加美好。
TOP
590#

《诗经》描述了周初农业生产的场景,真实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风俗礼制,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经济状况和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如《周颂·丰年》描写了大丰收的情景,而《七月》则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的生活情况。《诗经》中的农事内容通过描绘农事活动的规模与方式、农业工具的使用、农作物种类与丰收、农业生产的时令性以及农业祭祀活动等方面,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民的生活面貌。这些内容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农业生产的宝贵资料,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农民勤劳精神的赞美。
TOP
591#

出现在西周末年,反映了社会动荡、政治黑暗、苛重赋税等问题,体现了民众的不满和怨刺。如《民劳》、《节南山》、《伐檀》、《硕鼠》等作品,都表现了这一时代的特色。《诗经》中的怨刺内容丰富多样,通过不同的主题和角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思考。这些诗歌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古代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TOP
592#

《诗经》中既有正面歌颂战争的诗篇,如《秦风·无衣》;也有表达战争给士兵带来的思乡和愤怒之情的作品,如《小雅·采薇》。同时,《诗经》中的徭役诗也表现了下层民众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和厌倦。《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矛盾、政治动荡和人民的疾苦。这些诗歌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也体现了人们对战争和徭役的复杂情感和态度。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以及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TOP
593#

婚姻爱情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既有男女相恋的情诗,如《邶风·静女》;也有反映婚嫁、家庭生活的婚姻家庭诗,如《周南·桃夭》;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女性带来痛苦的弃妇诗,如《卫风·氓》和《邶风·谷风》。《诗经》中的婚姻爱情内容丰富多彩,既展现了爱情的甜蜜和美好,也反映了婚姻中的不幸和痛苦。这些诗歌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婚姻爱情的重视和追求,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了解和借鉴古代婚恋文化的宝贵资料。
TOP
594#

   《中华十大义理》由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陈杰思编著,于200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书中确立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这十个主题,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并对这些主题进行了系统的阐释。陈杰思教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致力于将中华义理建设成为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并贯穿于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中。
   书中的每个主题都分为不同的章节,详细阐述了这些传统价值观念的内涵和意义。例如,"仁"的部分探讨了仁的定义、来源、与爱的关系等;"义"的部分则探讨了义的定义、价值以及与利的关系等。其他部分依次类推,分别涵盖了礼、智、信、忠、孝、廉、毅、和等主题。
   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这些传统价值观念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概念,更是历代圣贤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民族精神。通过学习《中华十大义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将这些传统价值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促进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陈杰思教授在书中也强调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他认为,通过诵读和学习经典,可以培养孩子们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素养,这对于他们成长为有责任感、有道德修养的社会成员至关重要。因此,学习《中华十大义理》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对培养下一代的道德观念和文化认同具有深远的意义。
TOP
595#

儒家“五常”思想上溯先秦,横贯中华文明发展史,影响着代代中国人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在其形成过程中,至少有三个节点和三个人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有至圣先师“孔子”,亚圣“孟子”,大儒“董仲舒”,也从这开始,中国对于君子和仁人志士的培养和评判有了客观的标准。
儒家“五常”思想源自儒家鼻祖孔子,在面临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他提出了“克己复礼”,“为政以德”的思想,明确了“仁”和“礼”的思想,同时认为“仁”和“义”相辅相成,故而“五常”雏形便因此形成。
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精髓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进一步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并提出富有性善色彩的“四端”之说,孟子认为,人心皆有仁义礼智之四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四端扩而充之就足以天下太平,反之,连父母也无法侍奉。孟子在论述四端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四心与四德:“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 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端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不学而能”不虑自知”的,具有先验特性,“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认为,亲亲为仁,敬兄为义,并且这种“良知”“良能”是“孩提之童”生而具有的,并将这种“本心”视为“本性”,使得这种“善”为“性”获得永恒和先验的意义,体现出孟子的道德理想主义的价值取向。
TOP
596#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文化自信,我们提出 “文化自信”的底气就是我们拥有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早在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了“仁礼忠信孝”等美德。汉代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五常”不仅是个人的道德,也是古代社会、国家的基本价值。到了宋代,大儒朱熹曾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民间称为“朱子八德”,作为做人修身的基本道德。1924年孙中山对传统固有的道德进行传承转化,提倡新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如今,陈杰思教授提出“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为中华十大义理,是中华十大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十大价值观,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中华十大义理为核心的道统能够代代传承,历久弥新,必然有其深刻内涵。
第一,仁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仁‌代表悲天悯人的生活态度,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孔子强调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对他人要有仁爱之心。仁爱之心体现在众多社会关系中,如亲戚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老师要对学生有仁爱之心,医生对病人有仁爱之心等等。因此孔子认为“仁”是道德的最高原则,包括孝、悌、忠、恕等内容,主张“爱人”和“克己复礼”。
‌第二,义‌强调遵循正义,坚持公正、合理,是儒家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最早提出“义”,孟子进一步阐发,认为“义”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主张“言必信,行必果”。义与利相对立,中华民族历来讲究重义轻利,要摒弃一己私利,遵循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价值观念,因此在社会生活中要见义勇为,重视整体利益。
‌第三,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礼作为社会的基本信条,维持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礼不仅体现在外在的礼仪上,更要求人们从内心深处服膺于礼,依礼的要求行事。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
‌第四,智‌指明智理智、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趋利避害。儒家认为智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来提高智慧。孔子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大学》中讲“格物致知”。 改革开放时代倡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因此,倡导“智”的精神,不仅对个人智慧增长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一个民族来说,可以养成中华民族重视文化、崇尚科学、尊师重道、求真务实的民族品格。
‌第五,信即真诚、诚信,强调对承诺的遵行和高度尊重,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基础。信要求人们在言行上一致,做到诚实守信。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正所谓人无信不立。在当代社会,诚信是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精神,是市场经济长久稳健运行的基石。倡导“信”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
中华十大义理后五个方面忠、孝、廉、毅、和是对“五常”的创新发展。
第六,在现代社会“忠”就是指忠诚精神、爱国精神,要求忠于国家终于民族。
第七,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精神,孝顺父母,不光养父母身,还要养父母心,养父母志,常说吉祥话,让父母高兴。父母是两大福德山,能够镇往一切不顺;父母又是两大福德海,能够救济一切贫穷。孝顺父母的人,能得到这四种善果,后代五官端正,智慧超然,安稳无病,健康长寿。
第八,廉强调的是个人的节俭精神和社会层面的廉洁精神,一方面,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克服物质欲望,追求简洁朴素的生活作风,另一方面,工作中要坚守原则和底线,廉洁奉公。
第九,毅强调的是意志坚强,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之所以能够一次次歼灭装备精良的美军,靠的正式坚强意志。
第十,“和”有协调、和谐、适中、合作等含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兼收并蓄名族精神。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同发展。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中华十大义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既是对传统道德理念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人生智慧的自信,更是对中华传统美德能够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在当下与未来继续起到提振民族精神作用的自信。
TOP
59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关于第二点,义的解释,由“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正义精神”调整为“合理的主张思想、应该遵循的原则和规范,是行为的根本动力“之类的说法如何。我想说明的是,义可以说”能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但是楼主对于义的第一句解释,似乎没法体现义对于行为的根本引导作用。而且针对这一句,也可以按照利益的动机,做出表现出所谓正义精神的行为。即在行为的动机上,楼主这句话没法较好的体现。
是先有的这些被挂上”正义“名号的动机和依照此动机所作出的行为,随后在对这些行为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将这些动机赋予”正义“的名号。
为什么说正义维护的是整体的利益,我是这样理解的,至于为什么给出这样的理解以及更细微的内容,我能力尚且不足:首先,正义是个人由内而发的第一行为动机,在这种行为动机下,看的是行为者对于其他人的理解。单单从动机和对人理解的角度,所谓的整体利益,其范围既可以仅仅包含个人,也可以将范围扩大。但是基于“仁”的话,用“仁”作为教育内容,可以使得动机趋于“正义”,同时,推己及人的思想也可以帮助理解人。由此将别人也考虑在自己的第一行为动机范围内,实现在个人行为上考虑理解范围内的整体利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