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334353637383940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中华十大义理 [复制链接]

556#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义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作为公民做人修德的立身之本,我们大学生应充分贯彻中华十大义理来继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树立我们正确的三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TOP
557#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洗涤与沉淀,犹如夕阳照映湖面,千层涟漪,万点金光,先贤们的智慧结晶闪烁其中,而我们必然要有重点、有目的地扬弃,中华十大义理的提出便是一份完美的答卷,用“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这十个字全面、系统、完整地表达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崛起之路上的指南针、风雨之中的避风港,十大民族精神是引领我们走向更遥远更明朗的成功彼岸的强大引擎和思想支柱。
如果要说这简单的十个字为何如此重要,我相信历史已经给出了许多答案。早至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大兴儒术,便可得知是否能采用正确的思想体系营造社会氛围和深入人民的心所带来的不同影响,一个民族要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增强整体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齐心协力办大事,需要强大的思想引擎和精神纽带。同时,在全球化日益增强的今天,中华民族作为自立自强的民族,想要自信地矗立与世界民族之林,也需要优美的精神外衣作为名片,增强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影响力与自信力。
TOP
558#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优秀的传统文化里,蓄积着前人的智慧、品格修养,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理念、志趣、气度和神韵。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文化,到两汉经学、魏晋南北朝玄学,再到隋唐儒释道、宋明理学,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中国音乐、绘画、瓷器,都因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在世界上影响深远。
TOP
559#

“智”,在世人的眼里,不仅代表一个人天资聪颖,还代表着学识、技能、水平,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本领。《中庸》里讲,“知(智)、仁、勇,天下之达德也。”“智”是人通行天下必备的素质之一。人类有了“智”,才能解决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生存需求,《论语》:“知(智)者不惑。”人类有了“智”,就能看问题透彻,不会被现象所迷惑,不迷糊,不犯错误;就能明事理,不认死理,处事通达,能正确地做人做事。智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有益处,老子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百姓为什么难以治理?就是因为“智”多了。人“智”多了,为人处世太精明了,产生狡诈之心、机巧之心、阴谋之心、争胜之心,老算计别人。当人与人之间互相欺诈,人们就会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所以智要善用,不能滥用。
TOP
560#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为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十大主题,我们不断学习这些主题,丰富自己的知识,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弘扬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并把它发扬光大。
TOP
561#

关于“礼”

“礼”既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又得到孔子和荀子的高度重视。传统的“礼”可以区分为中华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两个层面。中华人文礼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具有人性原则的特点,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而封建礼教则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特权观念,需要加以否定和批判。通过从“礼”的角度思考,我们可以培养中华民族的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并建立一个“礼仪之邦”的国家形象。
“礼”作为一种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人文礼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与道德准则。它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德规范的遵守、礼貌待人的态度,以及对优美、庄重、庄重与仪式感的追求。中华人文礼教教导我们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和善待人。它强调的仁爱、和平、秩序和优美等人性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使我们能够建立亲善、友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封建礼教的存在,并对其进行批判和否定。封建礼教是一种存在于封建时代的行为规范,主要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特点和等级制度。在这种体系下,个体的地位和身份受到严格的限制和定义,特权与尊卑观念根深蒂固,奴性思想也得到一定的强化。这种封建礼教的行为规范与中华人文礼教截然不同,它无视人的尊严和平等,限制了人的自由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对封建礼教进行批判,在现代社会里选择适应人类进步需求的新的行为规范。
对于“礼”的倡导,培养中华民族的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是十分重要的。谦逊好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和礼貌。通过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我们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整体的稳定与发展。谦逊好礼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当今国际社会,加强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礼”的概念不应仅停留在形式的表面,在实践中需要深化内涵和价值。我们需要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并践行“礼”,将其融入日常行为和思维方式中,使“礼”成为我们言行的准则。只有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塑造并践行“礼”,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道德力量和文明魅力。
“礼”作为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深远的影响。中华人文礼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与道德准则,而封建礼教则需要加以批判与否定。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在现代社会中应该积极传承和发扬中华人文礼教,在行为上展示出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只有通过实际行动践行“礼”,我们才能真正领会其深刻内涵,并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我们应该以中华人文礼教为指导,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为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和谐与进步的社会贡献力量。
TOP
562#

关于“仁”

孔子言:“仁者,人也。”何为仁?推己及人是仁,克己复礼是仁,仁者爱人是仁。仁在论语中出现一百多次,但仁的含义没有明确的定义。对于不同弟子的提问,孔子也有着不同的答复。我最喜欢的回答是“成己爱人”。《论语》:“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仁从人从二,表示两个人之间“亲”的关系,就是爱。郭店楚简中“仁”写作“忎”(从身从心),《尔雅》:“身,我也。”仁从身从心,表示心中思考自我,即“克己”“修己”“成己”。如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君子求诸己”等。要爱人、立人,必须先立己、成己,“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有成就自己才能成就他人。不能只注意“仁”之爱人的一面,也要注重“仁”之成己的一面。使人爱己和爱人还只是单向的,而自爱则是双向的,包括爱己和爱人两个方面,才是仁的真正内涵所在。
TOP
563#

关于“义”
义者何为?义在国学中被视为人类行为中最高尚的道德规范,它是一种内心的自觉和理性的支配。义在国学中既指道义、道德又指荣誉、责任、恩情等含义。强调以道德为准则,要求人们做事要有正义感,做人要有慈悲心,行为要忠诚正直,为人处事要有信义。孔子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经常和“利”对立起来使用,同时义和礼,仁,道,理还有气等组合起来使用。礼义,仁义,道义,义理和义气。《说文解字》中,“义”字始见于商代的甲骨文,上半部分是个“羊”字,下班本分是个“我”。古人把“羊”作为和善的一种象征,而“我”最初表示一种锯齿状兵器,后引申为第一人称代词也就是我自己,羊和我就构成了“义”字。​“羊”表示善意、和善、利他,比如仁义、礼义和道义。而“我”是一种兵器,表示威严、威仪还有正义等等意思。总体来说,“义”既有善意的内涵也有正义的内涵,兼具了道德性和正当性。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汉语古文字还是很有哲理性的。
TOP
564#

这篇文章深刻地勾勒了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的丰富内涵,十大价值观如仁、义、礼、智等,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传统价值观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然而,在现代社会,如何巧妙地将其融入当下,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文章提出了将其纳入国民教育的构想,这是极具前瞻性的举措,将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同时,文章也对历史时期中对传统价值观的误解进行了反思,强调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这一综合性的论述,对于重拾传统核心价值,引领民族精神的复兴,具有深远的启示。陈先生之所言:“中文作为民族精神的语言载体,‘文以载道’,中文所载之‘道’即是中华民族精神。”我认为这跟语文的教育非常之符合。我国古代便产生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萌芽。古代的教学是在知识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需要通过教学来传递的时候产生的。教师常由长者、圣贤、智者担任,他们是知识经验的载体。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经验,就教学什么。“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的问题是确定的,例如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和教学内容就十分明确。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君子。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孔子的教育内容可以根据《论语》概括出来:“文、行、忠、信”是孔子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方面,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礼、乐、射、御、书、数”是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是孔子教学的主要教材。古代的文化知识较少,而且统治者对课程内容规定得很死,如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课程内容主要就是作为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因此“教学什么”这个课程论问题的研究不是很迫切,研究的重点就是“怎么教学”这个教学论问题了。古代的圣贤先师,为解决“怎样教学”的问题,创造了许多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TOP
565#

“煌煌师道,至圣在前”,我们的夫子,从万古长夜中走来,共三千弟子秉烛而行,烛光幽幽,照彻了华夏文明的半壁江山,他们周游列国,传道四方,我等千秋万载,永世不忘。从此儒家的义理便焕发出勃勃生机,持烛者由一而千,由千而万,直至今日,他也仿佛仍行进在我们队伍的最前列。
先师之德,德泽众生;先师之才,才及诸业;先师之功,百世流芳,万民称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万世师表,名副其实。追随在他身后的我们,又是何其有幸,《论语》中的教诲犹在耳畔,那循循善诱的声音似在身边,至圣虽逝,而精神永在,春秋已远,而其道犹存……此刻,在夫子的塑像前,向您献上最崇高的敬意!
TOP
566#

中华十大义理是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其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才使我们在今天得以继续推进和学习儒家思想的可能。中华十大义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而构建起来的,千百年来濡染着中国历代精英的精神世界,使其自强不息,使其心怀天下,使其以苍生为念,使其先公而后私。一个接受了儒家思想教育的人,有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政治信仰,有卫国卫民、勇敢献身的政治理念,有清正廉洁、为民谋福的政治操守,有宽容大度、实现和谐的政治愿景。中华十大义理的学习推动了个人的精神建设、国家的文化建设,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TOP
56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中国十大义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经过前人不断地总结、整理而得出的。这十大义理,应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坚守的,应该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TOP
568#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是中国传统精神,经过了几千年历史长河的沉淀。十大义理之间互相监督互相补充,从而实现其真正的内涵。中国十大义理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学习发扬它的合理方面,既不能妄自菲薄,对孔孟之学全盘否定,又不能陶醉于历史,被过去的种种束缚,而应该根据中华民族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国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根据道德建设的需要,“取其精华,去除糟粕”,重新确立优秀的传统核心价值,并根据时代需要,将体现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吸取进来,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核心价值体系。
TOP
569#

论语·学而》是《论语》中的第一篇,它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中国古代对于学习、修身和处世的基本观点。读完这篇语录,我深感其智慧的深远和思想的独特。
我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乐趣。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掌握知识,并在生活中得到应用。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这句话让我明白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孝顺父母;作为社会成员,我们应该尊敬兄长。这种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处理方式,是我们做人的基础。
此外,《学而》中的其他句子也充满了深刻的道理。例如,“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告诫我们不要被表面的言辞和行为所迷惑,而应该深入了解其背后的真实意图。
在阅读《学而》的过程中,我不仅对古代的学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认为,《论语》中的这些思想不仅仅是对古代社会的指导,更是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总的来说,《论语·学而》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思想的经典。读完它,我对于学习、修身和处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就一定能够从中获得启示和帮助。
TOP
570#

论语》是孔子的智慧结晶,通过简短的对话和论述,展现了孔子对于人生、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思想和人格魅力,也领悟到了许多人生的真谛。《论语》强调了人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决定其人生价值的关键因素。他提倡“仁爱”、“礼义廉耻”等道德观念,告诫我们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的人。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要忽视精神世界的充实和提升。孔子所说的“德不孤,必有邻”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这意味着只要我们自身有德行,就一定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复杂多变,很多人感到孤独和无助。但是,孔子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守道德底线,积极向上,就一定会吸引到同样优秀的人。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更是对人生目标的指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