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021222324252627»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中华十大义理 [复制链接]

34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的确是这样,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十大民族精神,又可称之为:中华十大义理、中华十常、中华十德、中华十大价值观、中华十大人文精神。因为,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价值观、中华人生哲学完全是一个不可割的有机统一体,是相互交错、互相重叠的。例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所规定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与中华十大民族精神是相统一的。我们没有必要分别开设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传统道德、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价值观、中华人生哲学等课程,而是将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传统道德、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价值观、中华人生哲学、中华生存智慧整合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课程,称之为义理学,然后纳入国民教育之中。
TOP
347#

    明德立,则万民和乐,故以克明德为本。今复旧说以立其意。
    所谓克明德,承康诰之语,意明明德乎天下,应惟左是行,方成其鹏志,而治世亦已矣。所谓克明德者,一言谓之曰彰盛德于世也。君子立其身而仁德致矣,曰内修;君子立其身而仁德彰矣,曰外修,而仁义为本,彰为用。标仁德乎天下者,其独君子乎?弗矣!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者,内修也,寓其言而意表者,应为上下交争仁德。国运济,明德彰,是故克明德自内修始;内修自仁德始。
    夫内修者,子思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总之。窃以为格物、致知者众矣,末矣;而诚意、正心者鲜矣,本矣。故独发诚意、正心之端,梳明德之内质,礼乎庶人。君子欲诚其意,庸人独致其知,欲诚其意者,盖慎其独也,克己束行。虽金帛不为所动,虽利禄不为所趋,弗为饔飧而不知检,扪心而诘,正行于天地之间,慨然无畏;独致其知者,枉为之行,啁啾相继而言无意,晨昏复沓而行无涯,遥若渊故流深,迩视腐水横溢。徒然掉书袋耳。子尝谓曰,行有余力,方以学文,其不为本末倒置耶!虽弗蛆虫,于世,生而何益,徒一饭囊耳!
    内修毕,外修继之。余所谓之外修者,尽一己之所为,克明德于世,而达造化之极。圣人有行藏之宜,斯当出行以教化天下,正他人之心,诚他人之意。礼宜维新,是故亲民之德。匪绝故之圣儒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者。是故君子若此,当无所不用其极,若以克明德于天下,尽心诸上,人皆可教,谨庠序之教,申孝悌之义,次见闻之于是,方可就矣。故言,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君子欲致礼于天下,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君子以其极,而教化不却众庶,是故欲克明德于天下,求而不得者,未之有也。
    克明德,岂独君子司其业乎?否矣!人皆可以为仁,人皆可以为圣。君子率而众习,克而众守。其人弗见,而世皆从之,则仁义之众庶矣,明德亦彰矣,何为其然也,圣心备矣。余者见贤而思齐,而贤愈贤也,步其后着,予等之心性方为之后矣,此为自明,非教化之利也,若尝言之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同化。故芝兰弗染于身,而渐入乎脾肺。于不觉间,感化众物,乃君子生性之所,毋以雕琢,品性之修,已至矣。
    行虽修而不显于众,君子弗然,君子当率礼于天下,教化于世,因而礼治。礼治明德自内修始。诚意、正心,而达外修之济天下,适时而作,明德应时,其命维新,方育新民,置仁德于四海,克明德于天下,以其治世,方为君子矣!
TOP
348#

众德之善得以差异的原因在于人的差异,得以趋同的原因在于趋同部分人的共性。善恶的衡量尺度生于心;与时代、地域、教育程度、家庭背景以及人所经历过的不同境遇等因素有关,而人人的所经历的上述各条件不同,所以人人的善恶观点各不相同。但又因为有部分人的经历有重合点,所以这部分人在某些方面就会存在善恶相同或者相近的情况。也由此,善恶的衡量尺度变成了群体之间的对抗,是道德的攻辩。而世界绝对的道德,则是一个伪命题,善恶导致道德的选边站。因善恶的衡量尺度各不相同,道德的高下也因人而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不同,其道德标准也不同,相互攻讦成了道德战争的必备武器。然而,因善恶的衡量尺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道德观并不存在优劣高下。
TOP
349#

在传统的价值观中,根据中华民族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国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根据道德建设的需要,“去除糟粕,取其精华”,重新确立优秀的传统核心价值,并根据时代需要,将体现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吸取进来,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核心价值体系。
TOP
350#

中华历史记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生命实践过程中展现的真实轨迹;义理学则直接阐述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书法、国画、武术、中医养生、中华民俗、中华歌舞等国学的一般学科,则是以具体的、感性的、直观的方式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
TOP
351#

我觉得文章最后说的非常正确,应该根据中华民族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国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根据道德建设的需要,“去除糟粕,取其精华”,重新确立优秀的传统核心价值,并根据时代需要,将体现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吸取进来,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发扬我国的文化。
TOP
352#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其主干部分乃儒家思想,或曰孔子思想。儒学重心在讲为人之德,处世之道。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很大的特点,即注重感情与道德,并以“天人合一”作为自己的起点与终极向往。
现代人用“中庸”来象征儒学,实则,儒学里的“中庸”是指合宜的分寸、合宜的“度”,恰到好处,收放恰宜。孔子提出了“中庸”的概念,在他看来,凡事都必须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不走极端。孔子把这种“中庸”之德定位为极高的道德境界与政治智慧,以之为人们处世接物的高明艺术。
“中国儒家思想亦可谓是一种哲学,然此项哲学,扣紧人生实际,不主从宇宙大全体探寻其形上真理,再纡回来指导人生。中国儒家思想乃面对人生现实,不忽视于人类之情感实况而运用其理智。非先忽视于人生之现实与情感,而凭空运用理智来建立一真理,而就之以批判一切现实,主使一切情感。故中国儒家思想,虽若与近代新科学取径不同;其实儒家重知识,不重理论,而求其知识,又贵证验,不重玄思,此一态度,正是最谨严的科学态度。故中国儒家思想,可谓是人类欲求创建人文科学之一种初步试探。抑且儒家既明认人与禽兽相异几希,故于人生实务,如所谓‘尽物性’,如所谓‘正德、利用、厚生’,此等观念,皆可与近代科学实用精神相通。"
五四文化运动,文人将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批判为“吃人”的东西,社会上出现了“打倒孔家店”的号召,传统文化也因此一度遭遇沉重打击。鲁迅是五四运动中先锋之一,但鲁迅批判传统文化,是批判守旧束缚思想,是呐喊解放人性,其锋利的匕首是指向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那一部分,不是进行全盘否定,是“否定之否定”,是前进曲折式的发展。鲁迅的笔指向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却不是伤害,是悲悯,是同情。用隐喻的形式,反向地去揭露封建思想中落后的方面。这些落后的东西都不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中华传统文化亦有其精华和优秀部分。
TOP
353#

转:仁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仁爱以人的良知为核心,依据远近关系向外层层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四个层次。
最后编辑莫知之 最后编辑于 2015-06-21 00:02:02
TOP
354#

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恰如“借旧瓶装新酒”,其中的旧是指文化的精华部分,我们要取之,加之以新的优秀时代精神。一个民族必须有其自己的文化与精神,这不仅可以在战乱时期给人们以精神支撑,在这和平的年代依旧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关键。
TOP
355#

十大义理分别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义、和。看了一下,这是对我们的最高要求吧!若是人人都能做到这些,这个世界该有多美好呀!现实情况是人的私欲、贪婪有时会控制自己,蒙蔽双眼,寻找不到出路,也看不到前途。漫漫长夜,自己一个人问问自己,我是否能做到这些,我是否有努力去争取,我是否没有被可耻的心所感染,我是否还有一颗赤子之心,我是否还能单纯的微笑。世界那么乱,可是我们还是要坚定信念,不动摇,生命何其短暂,平凡而不平庸。不要被利益和仇恨遮住你的心,陷入层层波折中找不到突破口,只愿你的人生能够光明向上,做一个正直的人,这就够了!
TOP
356#


要顶
必须顶
不得不顶
用尽全力顶
再加上千斤顶
总之把它顶到顶
接着使出葵花宝顶
就算顶到史前也要顶
老子看了会用道德经顶
孔子亲自拜你为师天天顶
秦始皇站在阿房宫上使劲顶
汉高祖挥师杀向东罗马为你顶
吕布抛弃了貂禅而选择了帮你顶
张三丰见了后用太极拳九式全力顶
TOP
357#

儒家做人 道家做事 佛家修心
乱花迷眼的现代社会,潮流是一种气氛,智慧才是姿态。而真正的智慧总是需要时光来沉淀。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道、佛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各彰异彩,相互辉映,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后世的仁人君子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出世入世。而儒、道、佛三家的基本价值观和核心思想作为一种智慧是不会过时的。我们可以用先哲思想来解现世烦恼。
南怀瑾先生把中国文化的精髓比作:“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也有人说,人是三界生:天赋人的性,地赋人的命,父母生的身。“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尽情理,才能返本归根。”这里的“性存天理,心存道理,身尽情理”和儒家的“三达” 、道家的“三华”、佛家的“三皈”是一样的。儒家的三达即性存天理有仁,心存道理有智、身尽情理有勇;道家的三华即性华开天理足,心华开道理足,身华开情理足;佛家的三皈即性存天理皈依佛,心存道理皈依法,身尽情理皈依僧。儒家从立命做起,道家从炼身做起,佛家从养性做起。故有所谓“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说法。
儒家行事之端正方直,克己复礼,以天下为己任;道家心境之道法自然,顺应天意,不拘小节存乎一心;佛家慈悲之有求皆苦,众生皆我兄弟父母,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儒家有一套完整的价值观,个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会选择不同的价值。所谓不同阶段,大致有三:一是以自我为中心,顺着本能的需要,表现为生存与发展;二是注意自我与他人的互动,讲究礼法与情义;三是超越自我走向无私与至善。
儒家价值观一方面肯定这三个阶段,另一方面强调由下而上的提升。孔子说过,“食色,性也”。这是常识,也是基于经验的观察,更是人的本能需要。然而,仅仅“饭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因此,人需要教育和发展,需要自我和谐,需要与他人的和谐,这就进入了第二阶段,也就是人我互动阶段,即礼法与情义阶段。儒家守法重礼,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这里的礼,不只是典礼仪式或教条形式而已,而是植基于一个人内心的尊重他人的情感,亦即“仁”。其次要有情有义,孔子提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情义是礼法的内在依据。这个层次的特征是尊重别人与要求自己,由此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安定和谐。第三是超越自我阶段,也就是无私与至善。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路的志向是,“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这是重于情义胜于财富。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以无私的努力为过程,达到至善的效果,就是天下大同。
儒家思想的要旨在于“真诚”两字,要求人要以真诚的心去对待这个世界,要建立起自己的责任感。儒家讲的是社会规范,是调整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讲究适应社会,重视伦理学,强调道德修养,克制自己,教育别人,改善社会,是一种入世的人生哲学。然而,社会是复杂的,人是有个性的,有思想的。当我们发现个性与社会产生矛盾,又改变不了世界时,会觉得很痛苦,很无奈,如果只靠儒家,有时会觉得很累,活得很吃力,很压抑,觉得这个世界很不完美。因而,学习道家那样去启发与提升自己的心灵,可以对应现代人的心理需要。
道家讲究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以无为治国,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主张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出人类要想生活的安逸幸福,必须遵从自然法则,去繁从简回归自然是释放人灵魂的最好途径。道家思想以其博大精深的哲理阐明了世界遵从自然的道理,是一种出世的人生哲学。
    此外,道家让人懂得用整体的观点看待人的一生,少年得志或大器晚成都应该坦然接受,放开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把天道与人的生命都看作一个“整体”。天道是一个整体,人因而是渺小的。在整体之中,得失成败可以消解于无形;在整体之中,很容易孕育一种审美的眼光。道家由此把一切看开了,因而就不执著,人生也就自由而快乐。因此,学习道家,可以“顺人而不失己”,“外化而内不化”,享受与道同游的乐趣。
道家还认为以人为中心去思考人的问题,最后必定徒劳无功,自寻烦恼。不如换一个角度,那就是超越人类本位,顺其自然,尽量避免人为的造作。道家的思想是要我们设法排除人类本位的想法,敞开眼界与心胸,从整个宇宙来看一切。比如,老子强调的“道”,是一种超越人类标准的世间万物的本真和存在,是宇宙万物的起始与终结。“道”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超越外在限制,向内探求。
佛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步入烦世、宣扬佛法、弘扬文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出世,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静心修行而到达彼岸“没有苦难,疾病,战争,贫富差别,不生不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佛的境界”。可以说,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有了佛家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所谓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
佛家提倡“清心寡欲”,无欲即为道,慈悲即为本。是释放灵魂、实现自我的最高境界。这里的慈悲和儒家里的“仁”是一样的意思,只是佛法比较精深,不是常人可以领受到的。此外,佛家功特别强调对心性的修炼,功法则以禅修为代表,佛家功以修禅为本。
儒家的努力是一种从无到有、由简而繁的过程,其追求的是“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不纯不粹之不足以为美”(《荀子•劝学》)的境界;道家的努力是一种删繁就简、去蔽澄明的过程,其追求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的境界;那么佛家的努力是一种外繁内简、似有实无的过程,其追求的是“明心见性”、“因色悟空”的境界。不过,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儒、道、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提倡的“仁礼安邦”的修行思想,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的修性思想,以及佛家提倡的“万法皆空”的修心思想,为我们在为人处世和修身立德方面提供了经典实用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从儒家修行中修炼正确的行为,道家修性中修炼良好的性格,佛家修心中修炼健康的心态。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如果我们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只不过徒有满腹经纶而无所用。如果我们一味老实耿直,不懂应变之道,那么只能处处碰壁,逃脱不了平庸的魔掌。如果我们素来争强好胜,百折不弯,不懂屈伸进退,那么也只能吃亏在后,赔了夫人又折兵。如果我们总是心直口快,不加掩饰,不知用晦于明、藏巧于拙,那么也只能聪明反被聪明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因此,学习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做人、做事、修心的成功哲学,密切结合实际生活,可以解决现代人的许多人生问题。
TOP
358#

中华传统文化即是先秦时期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儒家学者们强调“礼”,追求“礼”,即是要树立一种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用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文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经过西周幽、厉时代的大混乱,这期间直到老子、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公元前550年左右),在这三百多年时间里,周国以及所有的诸侯邦国的人民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也没有真正地得到安居乐业,一直生活在战乱中。《周礼•柞氏》:“若欲其化也。”《国语•晋语》:“胜败若化。”《礼记•乐记》:“和故百物化焉。”《孟子•公孙丑下》:“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荀子•正名》:“状态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易•系辞传》:“知变化之道。”《说文》:“匕,变也。”徐灏曰:“匕化古今字。”用为变化,改变之意。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更为激烈和频繁,规模也更大。到公元前222年,秦攻辽东,灭齐,中国统一,这期间又是两百多年,孔孟思想虽没有灭迹,但也少有人传承了。尤其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对这些思想的传承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 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抑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1]  ,还有墨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TOP
359#

         传统国学分为辞章、义理、考据三个部分。那么学习国学经典,应以义理为根,以考据为学,以辞章为表。《大学》中讲“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现实生活中本末倒置,打着国学教育的幌子,行骗钱之实者比比有之,经典在他们眼中不过是摇钱树、垫脚石,钟情于名利,哪里能体会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快乐呢。
         只有秉持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的基本原则,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把国学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发扬,从主动打扫寝室、图书按时归还等小事做起。“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从小事做起,国学就在我们身边。
TOP
360#

科技与人文,是中华民族腾飞的两翼。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上,与四大发明同等重要的文明成果,即是十大义理。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科技成果,十大义理则是中华民族的人文成果。
中华十大义理,即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又可称之为:中华十大民族精神、中华十常、中华十德、中华十大价值观、中华十大人生观、中华十大人文精神。十大义理,是中华民族亿万生命践行的成果,并且由历代圣贤表述出来。
孔子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精神导师,是十大义理的奠基人。《论语》一书已建立了十大义理的基本框架,历代圣贤则为之添砖加瓦。管仲有“四维”之说,包括礼、义、廉、耻。董仲舒有“五常”之说,包括仁、义、礼、智、信。宋代有“八德”之说,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孙中山先生提出“新八德”,包括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以十大义理为核心的中华道统代代相传,以致永远。
凡我炎黄子孙,应当有两个明显标志:身体上具有中华血统,心灵上具有中华十大义理。我们要用汉语和十大义理为主的中华文化来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
如果只批判传统文化的糟粕,而不去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只能给民众造成传统文化一团漆黑的印象。驱除黑暗的方法是,点燃一盏灯。同理,驱除糟粕的正确方式是,弘扬传统文化之精华。
一个民族的道德观和民族精神,不是由抽象的理论制造出来的,也不是某一个伟人主观想象出来的,而是如同地下溶洞一样,是亿万年点点滴滴自然形成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