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华义理:国学的核心学科 [复制链接]

91#

我从文章里,大致了解到了义理的概念,义理即是传统文化的内在意义,是文化经典承载的精神内涵。文章有观点说义理主要表现在中华文化的经典中,也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看到很多人赞成建立义理学是十分必要的,确保中国思想的完整性与整体性,并为研究与教学提供便利,弘扬中华精神,弥补长期以来对中华精神与道德的忽视与淡薄,在义理学的基础上重建真正的中国哲学,以消除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谋求中国学术文化的独立地位与主体地位,建立中国学术文化的独有范式……

但是我认为,学以致用才是关键。

TOP
92#

看了陈老师的论述真是获益匪浅。义理学是中华民族精神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人文精神、生存智慧、人生哲学、民族精神、价值观念相互交融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义理学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义理学是中华民族思想史上儒、道、佛各家各派的思想精华。

我们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不仅要靠强大的军事、经济、政治这些硬的力量,更为重要的应该是我们的软实力,是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思想、精神、观念、智慧,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

软实力不同于硬实力,它通常是民间的、人文的、长久的,因而也是可持续的。我熟悉的荷赛,正体现了这样一种水到渠成的软实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通称荷赛),由荷兰民间组织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举办,从1957年颁出第一个奖开始延续至今。由于其持续高质量的评选,获得了来自荷兰皇室与民间资本的帮助,但其方针与做法并未受到任何干扰。如此,这项比赛自主地按照专业标准一路走来,逐渐积累专业声誉,终于有了今天举世公认的品牌形象。在他们默默耕耘的过程中,无意间推动了全球新闻摄影的发展,无意间收获了专业美誉,无意间正面传播了国家形象,并且最终无意间成了国家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知道哲学作为启迪人智慧的学问在西方即是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如果我们将哲学的研究对象视作宇宙、社会、人生的基本原理,那么,在不同民族那里,有会有一定的见解,从而产生本民族的哲学。义理学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哲学。按陈老师所说,重建义理学,以经学为主,整合子学、玄学、理学、心学,以义理学取代经学原有的地位,使之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学科。建立义理学,可以使中国哲学、中国教育学、中国心理学、中国伦理学、中国美学、中国文化学、中国民俗学、中国宗教学等学科能从义理学中获取不同于西方思想的独特的思想资源。从而发展我们的软实力增强我们的软实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只有文化才是真正能长盛不衰的,是经典的,是具有普世价值的。而我们中华民族的义理文化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值得宣扬的值得学习的。

TOP
93#


通过对义理学的了解学习使我知道:义理是传统文化经典的内在意义,所以作为我们当代的学者来说要了解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就应该先学义理,因为不仅义理学是中华民族精神价值体系和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义理学还是中华民族思想史上儒、道、佛各家各派的思想精华。可见无论是哪家哪派,义理是其共同的思想。

所以,义理学的研究对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现在的社会中似乎就欠缺这方面的东西,让我们一起接受思想上的洗礼,成为品行高尚的人。

      在中国传统美德中去寻找社会的美好。诚信,是儒家道德体系的基础,诚者,天之道;思诚,人之道。诚,是真实无妄,是道德的根本,是人间之常道。信,是重诺守信,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诚信之道,是求真务实之道,是人、集体与国家尊严的体现,是"立人之道","立政之本",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黄金律

TOP
94#

义理是传统文化经典的内在意义,所以作为我们当代的学者来说要了解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就应该先学义理,因为不仅义理学是中华民族精神价值体系和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义理学还是中华民族思想史上儒、道、佛各家各派的思想精华。可见无论是哪家哪派,义理是其共同的思想。

义理更是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义理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美好的社会,一个可以实现的乌托邦社会。

而现在中国的社会并不和谐,人们追名逐利,不礼不义,为了暴利而违背道义,人们舍本逐末,不孝不毅,为了利益而不仁不信,腐败贪污,不忠不廉,一味求发展,而不顾生态环境,不仁不和。缺失品德,缺失义理,缺失人性.

TOP
95#

当下,已经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中国义理学的意义了,当然也就没有心思去潜心研读义理了.中华义理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心平气和.做事时需要我们分清轻重缓急,否则本末倒置就糟糕了.生活在水泥森林中,压力确实很大,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就能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放飞梦想。

[em01]
TOP
9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然,中华义理亦是如此。然而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各种卡通片、漫画书,小说成长起来的应试教育高手,国学的积累实在有限。从我个人成长的经历来说,从小进行国学教育非常必要,而且贵在坚持。国学的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唐诗宋词就能涵盖的。它是一种文化底蕴,一种对传统的继承,背诵文言文、唐诗宋词,都还是表面的东西。中华义理需要我们慎重对待。
TOP
97#

在这快节奏的社会,找一个宁静的地方静心学习实属不易,当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浮躁又有谁能真正的满腹经纶.......
TOP
98#

说得好
TOP
99#

厚德博学 ,崇实去浮; 武汉科技大学《科大梦扬社》余义宣...!
TOP
100#

一直都很喜爱中国的文化,中国是一个很强大的国家,不是从它的军事,经济方面来讲,而是从它的文化方面来讲,现在的社会已经是多元化的,文化也是多元化,但是我们文化的核心没变,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义理学,我们要喜欢,我们要继承,我们要学习。
TOP
101#

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传统道德、人生哲学、生存智慧、民族精神、价值观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底蕴,是中华名族的宝贵资源与财富。每个人都应该继承并发展这种民族底蕴和精神,尽自己的一份力。
TOP
102#

礼仪自古以来就被用来为君子的修身养性之道。古人学礼的目的有三: 所谓的“修身、治国、平天下”,修身便是其中的第一目的。而良好的性情修养就是一种良好心理的体现,表现为客观成熟的心态,较强的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恰当确切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并以此为出发点有效地规范行为,体现出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妥善的处世风格: 表现为有理性,有较强的控制力。其中理性是事业成功的重要素质。一些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由于缺乏礼仪修养加之青年气盛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有的同学在拳头挥向同学之后往往很懊悔,当时没有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在礼仪学习中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控力。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都是培养人的理性。良好的礼仪风范是在克制并渐渐消除自己不良的习性、欲望,天长日久磨炼形成,自然地流露出来的。
TOP
103#

      所谓“义理”,《礼记·礼器》曰:“义理,礼之文也。”汉指经义名理。《汉书·刘歆传》:“及歆治《左氏》……由是章句,义理备焉。”宋后,称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为“义理之学”。清代姚鼎《复秦小岘书》曰::“天下学向之事,有义理、文章、考据之分。”故“义理”之学源远流长。
      其实,国学教育是为了寻找民族之根,塑造民族之魂。记得当年清华大学研究院成立之时,不特以学术研究为指归,还以寻求中国之国魂为目的。人大国学院之成立,也不特以培养文史哲通才为任务,还希冀于“脊续”中国之文脉,培育民族之精神。以史记为鉴,继往开来,现如今,同样该用国学(包括义理在内)来培育大师。
      这是精华而非糟粕。任何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发出自己的声音。然而,诚如上文所言,中华文学、中华史学日益兴隆,中华义理却被长期忽视,国学有所残缺,文化软实力被打折扣。故“义理”之功大矣哉。
TOP
104#

"明礼诚信"中涉及到中华美德的三个"德目","礼"、"诚"、"信"。 突出诚信,是公民道德规范体系的时代特色。诚信建设,要从开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资源当中,去寻求智慧。诚信,是儒家道德体系的基础,诚者,天之道;思诚,人之道。诚,是真实无妄,是道德的根本,是人间之常道。信,是重诺守信,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诚信之道,是求真务实之道,是人、集体与国家尊严的体现,是"立人之道","立政之本",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黄金律。要极大地提升公民对诚信品德的认同度,要建立维护与建设诚信的相关制度,以营造当代中国诚信之道。正是因为诚信如此重要,党和政府才明确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以诚信为重点。
TOP
105#

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其晓道德,通礼仪,若是一个人连其最基本的道德义理都丢失了,那么,即使是他有再高的学识,再高的成就,又有什么用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