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华义理:国学的核心学科 [复制链接]

106#

中华义理的确令人景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可惜现在许多企业、个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做了多少丧尽天良的事。若是每个人都能知道一点知识,都还有一点良知的话,中国也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中国。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就一定能屹立于万国之巅。
TOP
107#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强调以礼走天下,我想这也是国学的精髓所在吧
TOP
108#

        作为国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义理之学贯穿古今,薪火相传。即使武力方面被少数民族征服,义理方面却逐渐把少数民族驯化,使之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从而拥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其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方面功不可没。有“理”行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义理之学至今仍有重大现实的意义。
TOP
109#

中国古代的义理之所以深入人心,主要是因为国人有一个共同的信仰与规范,孔孟之道导致人们从小都懂得义理,现在崇尚自然科学和思想解放,大家没有共同的信仰,也就在这方面缺少凝聚力。这在某方面绝对是好的,这意味着人们的思维更发散,不会拘泥于条条框框,不过义理的缺失也是显而易见的。。
TOP
110#

国学的核心学科有三门:即中华义理、中华文学、中华历史。其中,中华义理长期以来被忽视了。

“义理”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礼器》:“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这里的“义理”,是指“礼”所包含的精神。孟子《孟子‧告子上》曰:“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也,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义与理结合,是指健康的心灵所需要的正面的生命精神。宋代偏重于阐释儒家经文中的道理、意义,遂形成义理之学。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义理之学,亦须深沉方有得,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义理即是传统文化经典的内在意义,是文化经典承载的精神内涵。义理主要存在于中华文化经典中,也表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贤人圣人之理义非它,在乎典章制度者是也。”[1]总而言之,义理就是经学、子学、玄学、理学、心学等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想与精神。
TOP
111#

文化保守主义在当今的文化潮流中虽然不是很大,但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文化保守主义要保守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共守的基本道德价值,要保守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共奉的文化经典,要保守源于人类心灵的常道、常理,所以,这种“保守”倾向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相信,文化保守主义今后一定会成为中国思想的主流,一定会引导中国人完成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TOP
112#

通过对中华仪理的学习,,看了一些频视和 讲解。真的感到很羞愧,一些我们曾经因以为自豪的中国优秀传统竟然要靠日本和韩国去继承和传成,,不知其他国人是什么感觉。我不是种族歧视,,我只是觉的我们国人的素质真的一天天的在滑落。。一些曾经的美德被人为是落后,老套。而文身,游戏成为我们的时尚,我们管它叫时髦,流行。父母的教导被认为是古板,,被认为是腐朽。。我们经常对父母说你不理解我,,但我想不同一天只知道上网,,上课不认真听课 ,只知道谈游戏:;晚上不回家,只知道通宵。。难道这也要理解吗?父母一天辛苦工作只换回我们的抱怨,,,还要他们理解我们吗?
TOP
113#

传统国学对我们学生的学习生活,自身发展都有利处,应该努力发扬
TOP
114#

企业既是一个经济人,也是一个社会责任人:作为经济人,企业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讲求企业经营效益;作为社会责任人,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应以社会责任为现实基础。企业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学习企业伦理,也是对人的一种道德教育,通过企业成员的道德素质的提升从而影响企业伦理。因此,企业伦理的学习有助于理解企业及其成员的责任,做出合乎道德的决策。作为管理者责任重大,研究表明,在影响员工道德选择的因素中,上司的行为是影响最大的因素,因此,管理者不仅负有从事合乎道德的行为的责任,还有引导下属从事合乎道德的行为的责任。对于个人来说,管理者的伦理观念即个人素养。因此,企业伦理的学习教会我们为人处世之道。
TOP
115#

中国延承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做为中国的子孙后代,我们更不能把老祖宗的优秀文化丢掉。应该深入的了解他们的精华,了解他们的发展历程。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把握住自己,不要让自己陷入贪图享乐的氛围中,时刻谨记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
TOP
116#

当代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犹如滔滔江水奔腾不息。投身于车水马龙的都市生活,行走在钢筋水泥的建筑丛林,品尝着无处不在的快餐文化,享受着现代科技的感官刺激……人们原有的意识形态,随着时代的擅变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摒弃浅陋充实内涵,方能以淡定的心态面对各种不同的诱惑。在物质充盈、生活舒适、名车豪宅、光鲜外壳包装下,不少人对文化的疏离,对道德的轻视,对人情的冷漠,对心灵的放纵,制造出一个又一个不该发生的故事,形成了浅薄、庸俗、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文化发展的脱节。“读史可以明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书中找到解决现状的办法。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巨大的压力下成长与生活,逐渐变得浮躁,急于成功,把最基本的道德水准抛之脑后。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民族,我们要在诵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陶冶我们的情操,并且学到如何克服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找准我们前进的方向。
TOP
117#

我很同意你说的中华义理一直被忽略了,可能是由于时代变迁,现代人觉得古代的义理之道过于生硬,过于呆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华义理肯定是有可取之处的,我们首先要学,然后要剔,最后要创。我相信,只要有领头人,后面跟上来的人会数不胜数。
TOP
118#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TOP
119#

章太炎先生有一句话:“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中国之所以能成立,它背后的精神性的东西就是国学。如果没有国学,这个国家就不能自立。“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就是这个意思。在《左传》里也有一句话体现了这种思想,叫“国于天下,有与立焉”。一个国家在天下,一定要有足以立国兴邦的基础。文化问题成为立国兴邦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它的精神文化,这个国家旧不能立足于天下。所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立足于世界,一定有它立国兴邦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当中所形成的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它的凝聚力。所以有的学者又把国学叫做国魂,一个国家的灵魂。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这种文化认同、这种凝聚力、这种自尊心,那会是国将不国。
TOP
120#

作为国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义理之学贯穿古今,薪火相传。即使武力方面被少数民族征服,义理方面却逐渐把少数民族驯化,使之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从而拥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其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方面功不可没。有“理”行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义理之学至今仍有重大现实的意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