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儒家把“智”看成是实现其最高道德原则“仁”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要实现“达德”,而要实现“达德”必须经过“知”的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汉儒则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佛教术语。音译若那、阇那。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也称智慧,但佛教认为智与慧有区别。按《大乘义章》卷九的解释:“言智慧者,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又谓正在观察、分别氛择事物时,称之为慧(无间道),已经对事物作出决断并通达明了时,名之时智(解脱道)。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由愚昧无知(无明)、不知诸法(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及其真性,妄起颠倒执着而造种种恶业,因而流转生死轮回,受诸若恼逼迫身心。断除无明烦恼而得解脱即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