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1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华义理:国学的核心学科 [复制链接]

121#

       国学,可译做“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汉学,有争议)。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史地学报》阐释国学:“国学之为名,本难确定其义。在世界地位言之,即中国学。分析为言,则中国原有学术,本可分隶各种学科”。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哲学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包括道学佛学百家学等;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其核心思想为:儒家正统思想
TOP
122#

中国现代教育所缺乏的人文素质与道德素质教育,刚好可以由中华经典教育加以弥补。现在,许多人已意识到了经典教育的重要性。赵朴初、冰心、曹禺、夏衍等九位政协老前辈提交“第016号紧急呼吁提案”——《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团中央、少工委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启动的“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将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国教育部于2009年1月7日公布了《教育部2009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政策的转变,为国学的复兴和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创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TOP
123#

面向学院学术的专业教育、面向公民培育的通识教育、面向文化建设和文明对话的传统之诠释和转化。“为学”的教育和“为人”的教育,都可以指向参与文明对话和参与社会转型新文化建设之目标,这是我们思考当代高等“国学”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TOP
124#

程颢、程颐认为义理之性本于理,即天理,亦即仁、义、礼、智、信、人禀受以为性,未有不善。朱熹说:“天之生此人,无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理,亦何尝有不善?”(《玉山讲义》)认为人生而具义理之性,但人之生是理与气的相合,气有清浊昏明,人因禀气不同,因而有圣愚贤不肖之别。他还认为义理之性要通过气质表现出来。
TOP
125#

中国延承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做为中国的子孙后代,我们更不能把老祖宗的优秀文化丢掉。应该深入的了解他们的精华,了解他们的发展历程。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把握住自己,不要让自己陷入贪图享乐的氛围中,时刻谨记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
TOP
126#

优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兴的精神动力,又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创新,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诸多道德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TOP
127#

在神州大地上,我们的智慧在不断地进步中,自然而然地凝结成了一套适合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毫不客气地说,我们中华儿女自己就有足够的能力一步一步地去追求美好、和谐!我们漫长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积累了起来。从先秦而下,没有停止过新内容的增长。无论汉魏六朝,隋唐元明清,以至近代当代,哪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贡献,都有一点新鲜的学问成长起来。
TOP
128#


建立义理学,可以弘扬中华精神,弥补长期以来对中华精神与道德的忽视与淡薄。
TOP
129#

中国哲学研究,首先就是要放弃西化的中国哲学的理论成果,到中国思想家的思想素材中去探索中国哲学的范式,而不是去照搬西方哲学的范式。不同哲学范式有不同的术语、概念、范畴、命题、逻辑结构、理论观点、表达方式,有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结论。重建中国哲学的范式,就是建立与古代思想家相一致的术语、基本概念、思维方法、范畴、命题、问题。真正的中国哲学有自己独特的概念、逻辑结构、理论观点,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中国哲学的独特性,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反映出中华民族生存背景的独特性,反映出中华文化范式的独特性,反映出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性。中国哲学中的真理,是同中国人的生活背景紧密相联的。在研究中国哲学之时,西方哲学不是标准,而是参照。只有在参照之中,才能进行对比,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能产生自我意识,才能形成中国哲学的主体性。
TOP
130#

通过对中华义理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意识到了我们所学过的知识简直就微不足道!通过义与理的完美结合,能使我们当代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可以更进一步的学习,不只是在专业技术上,而且是在道德修养上,有个大的提升!有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便来我们走出学校,步入社会后,更加有力的用自己学来的知识,造福社会!!!
TOP
131#

   每一个学科都跟国学有关系。不是独立的一个学科讲国学,其它统统不讲,不是这样的。国学应该成为我们中国人所有学科发展出来的一个基础,或者是核心。
TOP
132#

对义理这个词确实不太熟悉,但其中所包含的传统精神文化都有接触。如作者所说,平时所接触的不成体系,都是些零散的知识,义理确实需要在学生中传播开去,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及让学生接受一个系统的义理学习。在西方哲学泛滥的现在,中国确实需要加强传统哲学的教育,正是由于西方哲学成体系的时间早等特点,从而导致学生只知西方哲学,而对中国传统哲学所知甚少。
TOP
133#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历史积淀的结晶,它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犹如人体中的血液和水份。
传统象一个幽灵,在世界各地游荡。它似乎无声无臭,无影无踪,却又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人们总是能强烈地感觉到它的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受它的制约或支配,它总是把它的触角伸向各个领域,使人们想摆脱它却又无法摆脱它。这是一个我们人类面临的困境。
然而,人们要超越这种困境,就只有探索、研究、认识、掌握它。在分析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开创出新的传统。
中华义理就是人们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陈教授就从根源上给我们提炼出义理的精华,给我们学习义理提供了很好的教材,其中的独特见解也值得我们学习。我相信,有陈教授做先导,加上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可以弘扬我们的义理文化。
TOP
134#

        作为国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传统义理应当被继承和发扬,并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使古为今所用。因人类文化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故传统和现代化之间是一种继承、传延河发扬创新的关系。可以说,传统是现代化的基础,离开传统,便不可能有什么现代化,而只能成为他者的克隆物或四不像的怪物。同样,人也是传统的产物,人作为社会个体离不开传统,犹如其作为自然个体离不开大地和空气一样。一句话,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传统是无法割断的。或者说,传统是打不倒的,我们也不应该打倒它。那种主张同传统“彻底决裂”的论调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持此论者本身也不可能彻底超越传统,毕竟在他身上流淌着特定文化和传统的因子。当然,我们也必须敢于承认,传统中也参杂着不少不合理的成分,也有良莠之分,就如父母通过其遗传基因赋予子女智慧的同时,也有可能将遗传性疾病传给子女一样。所以,面对传统,不是要不要继承的问题,其关键乃在于应如何继承、继承什么和如何在新的时代加以创新的问题。
TOP
135#

(引)
义理是指普遍皆宜的道理或讲求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礼记·礼器》“义理,礼之文也。”汉指经义名理。《汉书·刘歆传》“及歆治《左氏》……由是章句,义理备焉。”宋后,称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为“义理之学”。
    ①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
    《韩非子·难言》:“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顺逆》:“故动众兴师,必应义理,出则祠兵,入则振旅,以闲习之。”《魏书·崔浩传》:“作者祭法,次序五宗,蒸尝之礼,丰俭之节,义理可观。”
    ②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
    《汉书·刘歆传》:“及 歆 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 三国 魏王肃《<孔子家语>序》:“自 肃成童,始志于学,而学 郑氏 学矣。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
    ③称 宋 以来之理学为义理之学。
宋张载《经学理窟·义理》:“有急求义理复不得,於闲暇有时得。”《二程遗书》卷十八:“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记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事即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浙东学术》:“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 宋 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④文辞相关
晋葛洪《抱朴子·钧世》:“今诗与古诗,俱有义理,而盈於差美。方之於士,并有德行,而一人偏长艺文,不可谓一例也。”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举子轻薄为文,不求义理,惟以敏速相夸。”
    ⑤犹道理
    宋苏轼《与章子厚书》:“追思所犯,真无义理。”《水浒传》第三六回:“ 赵 家那廝是个刁徒,如今暴得做个都头,知道甚么义理?”郭沫若《鸡之归去来》:“那H老板娘是讲义理的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