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 [复制链接]

91#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看似简短,实则作为经典教育的准则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经典是历代圣贤智慧的结晶,但在当代社会。儒教经典只能流落到一些儒学研究者的案头上,研究者极少以神圣的态度对待。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四书五经从神圣的高位上跌落下来,而且是一落千丈。中华民族由此而丧失了自己的经典,丧失了精神价值之源,直至现在,中华民族之魂已散离,不知去向。如果不重新树立经典的神圣感,就难于将文化经典中的思想转化为信仰,并付诸践行。所谓的“国学”热,就会变成外表热内心冷,就会变成无聊的商业炒作,就会变成学术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分配,而绝不会产生实际的成效。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文化经典的某些东西划分为精华,而把文化经典的某些东西划分为糟粕,这实际上是把文化经典作为纯客观的死的东西。任何文化经典的存在,都离不开活生生的人。文化经典中的许多理念,其本身不能单独地被判定为精华或糟粕,而关键是看人如何去运用。
TOP
92#

弘扬中华文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则没有达到共识。弘扬中华文化的第一步,就是读经。不仅仅是儿童读经,而是全民读经;不仅仅是读经,而且是尊孔读经。若读经之时,对以孔子为首的中华圣贤没有崇敬之心,就不会虚心接受圣贤的教导,不会将经典义理转变为信念。当代中国的尊孔读经与北洋军阀的尊孔读经目标与方式是不同的,当代中国的尊孔读经,其目标是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传统道德,在读经之时并不排斥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读经时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一面高喊要弘扬中华文化,一面又反对读经,这是典型的南辕北辙行为!
TOP
93#

经典教育应当以儒家经典为主,其它诸子的经典为辅;圣贤经典为主,诗文经典为辅;中华经典为主,外国经典为辅。一个人首先要读儒家经典,确立了基本的价值观之后,有了分辨能力和抽象思考的能力之后,再去读道家经典、佛家经典。因为,道家经典及佛家经典讲的是一些奥妙高深的道理,儿童时期难于理解,或者容易走偏。
TOP
94#

陈老师写的关于《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深深震撼我的心,对经典文章的拜读我们理应诚敬已对,这是对知识的致礼,在慢慢仔细的理解下,认真的结合生活实践去体悟前人的思想,摘抄下最精彩的内容时刻的查阅翻看,好的句子一定大声读出,去诵记,在一遍遍的诵读中,精彩的思想会慢慢浮现脑海,人的涵养会一点点提高,信仰因此而建立,你开始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把我们的信仰化成身体力行,这正是前人给我们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陈老师把自己读书方法写了下来,教会我们如何读,怎么读,读了怎么做。
TOP
95#

       如今的社会里,越来越少的人们主动学习文化经典,而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经典的传承,民族精神价值观、道德观就更脱离人民群众,因此经典十分重要,对经典的学习和传承也迫在眉睫。中华民族的教育是有灵魂的教育,二者要回归文化经典,经典教育独有的八个规律和原则,充分体现出一个有效的渠道。诚敬、理解、体悟、集粹、诵记、涵养、信仰和力行这八大原则对于我们学习经典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仅仅是一部分人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不停的学习、颂扬、传播和影响。最重要的是,不仅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发挥中华文化经典的现实意义,这样,我们民族才会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文化已经走向了世界,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经典,相信中华经典会名扬全球,这个拥有文化经典瑰宝的国家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还记得韩国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有一个“端午祭”与我国的端午节很像,这出动了我国网络上爱国人士的神经。一个强大的民族不应该仅仅是地方大,人口多,经济繁荣,就说是强大了。最重要的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精神。我们学习中华十大义理,就是在溯源,从民族文化出发,学习民族精华,传承民族精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16 18:34:10编辑过]

TOP
96#

实不相瞒,当初在初学历史时,也曾经一味无知的以为当时中国的衰败与中华经典脱离不了干系。但是在深入学习这些古时圣人的思想精髓时却又不得不由衷的敬佩他们的智慧。然而仅仅只有佩服是不够的,我们在佩服的同时应该把这些精髓转化成自身的修养内涵,并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只有这样,我们国人的素养才会越来越高,而中国也会越来越强大。

TOP
97#

[转帖]

以下是引用陈杰思在2009-3-19 23:50:57的发言: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

                    

陈杰思        

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经典是历代圣贤的教导,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经典是为人处世的典范,经典是历史验证的义理。经典具有原创性、典范性、权威性,是人类文明的珍品,是经过历史检验证明最有价值、最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载负崇高的精神与智慧,向人们提供可供遵循的行为标准。刘勰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1)一个民族的道德观和民族精神,不是由抽象的理论制造出来的,也不是某一个伟人主观想象出来的,而是如同地下大溶洞一样,是亿万年点点滴滴自然形成的,经典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汇聚起来的精华。

民国初年废除读经,使中华民族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丧失了文化经典的教育。由于文言文造成的语言障碍,由于传统文化典籍缺乏功利的吸引力,人们通常不会主动地学习中华文化经典,于是,中华文化经典只能是尘封起来,远远离开了民众,通过文化经典传承民族精神、价值观、道德观的渠道被阻断。 没有经典教育的民族,是“无教”的民族。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经典教育,就难于培养民族的共同意识,也就丧失了民族的灵魂。在我们教育中,中文学科作为语言工具,但是,“文以载道”,如果没有经典教育,我们如何能体认“道”?有历史学科提供事实与材料,但如果没有经典教育,历史事实背后的精神又是什么?如果抛开经典教育,我们的教育就成了没有精神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中华民族精神何处找寻?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我们很难全面地看到,看到了我们也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因此,最有效的办法,是到传统文化经典中去寻找。

现代学校教育主要是物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教育,是知识的教育而非德行的教育,是技能的教育而不是智慧的教育,是“器”、“技”、“艺”的教育而非“道”的教育,是“谋食”的教育而非“谋道”的教育。因此,必须在现代学校教育进行的同时,展开经典教育,通过经典教育传道,培养素质,培养德行,发展智慧。经典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朱子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名声,取礼禄而已也”。(2)在传统文化经典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历代圣贤,面对我们,站出来宣讲中华民族精神。我们要以谦虚的态度接受历代圣贤的教导。经典教育的宗旨即:遵从圣贤教导,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健康人格,提高人文素质,继承传统美德,振奋民族精神。如果将经典文本当作纯粹的知识文本,完全以学习现代各科课程的方式学习经典,则经典教育的目的难于达到。经典教育必须有自己独有的规律与原则。以下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是通过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的具体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希望对全国各地的经典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诚敬

经典是历代圣贤智慧的结晶,我们首先要培养对孔子及历代圣贤的恭敬之心,并以此真诚恭敬之心来面对经典。以真诚恭敬之心来面对经典,我们才会虚心接受经典的教导。如果以傲慢的态度,以批评的方式,以挑剔的眼光,来面对经典,经典就发挥不了“导人向善”的作用。读经之时要敬拜孔子等历代圣贤,而读一般的书则不必同时敬拜作者。读经要以真诚恭敬的心态面对经典,而读一般的书则可以用客观、冷静的心态面对。

弘扬中华文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则没有达到共识。弘扬中华文化的第一步,就是读经。不仅仅是儿童读经,而是全民读经;不仅仅是读经,而且是尊孔读经。若读经之时,对以孔子为首的中华圣贤没有崇敬之心,就不会虚心接受圣贤的教导,不会将经典义理转变为信念。当代中国的尊孔读经与北洋军阀的尊孔读经目标与方式是不同的,当代中国的尊孔读经,其目标是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传统道德,在读经之时并不排斥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读经时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一面高喊要弘扬中华文化,一面又反对读经,这是典型的南辕北辙行为!  

经典是圣人体悟天道的成果,“天地设位,悬日月,布星辰,分阴阳,定四时,列五行,以视圣人,名之曰道。圣人见道,知王治之象,故画州土,建君臣,立律历,陈成败,以视贤者,名之曰经。”(3)对四书五经的神圣感来自于对孔子及历代圣贤的崇敬,来源于对天道的崇敬。现在,在人们面前,四书五经的神圣感消失了。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敬天”的意识消解了,以敬天意识为枢纽的传统信仰体系瓦解。经典作为传达天道的典籍,由此而失去神圣的光环。第二,长期的批孔疑孔,使人们丧失了对孔子及历代圣贤的崇敬之情,感情变得非常淡薄,甚至有的人还有蔑视圣贤的情绪。圣人所立的经典,也就变成了普通的著作。第三,人们单纯运用认知的方法去面对经典。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是将研究对象当作客体,不能带入感情因素,此其一;研究时要充分发扬批判精神与怀疑精神,经典往往成了被置疑的对象,此其二;研究时要以客观事物作证,如果用现实中大量的丑恶的客观事实作证,那么足以推倒经典中的道德理想,此其三。岂不知我们读经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是什么”的答案,而是为了得到“应当怎样”的指示。因此,不能单纯运用认知的方法对待经典。第四,在学术研究中,研究者总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来面对经典,以显示自己的知识水平。本来,四书五经是作为儒教经典,在宗教里自然作为圣神之物。现在,儒教已被毁了,儒教经典只能流落到一些儒学研究者的案头上,研究者极少以神圣的态度对待。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四书五经从神圣的高位上跌落下来,而且是一落千丈。中华民族由此而丧失了自己的经典,丧失了精神价值之源,直至现在,中华民族之魂已散离,不知去向。如果不重新树立经典的神圣感,就难于将文化经典中的思想转化为信仰,并付诸践行。所谓的“国学”热,就会变成外表热内心冷,就会变成无聊的商业炒作,就会变成学术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分配,而绝不会产生实际的成效。

二、理解

对于文化经典,必须以阐明义理为目的,以训诂、考据为手段。戴震提出的两个原则:“由训诂而推求义理”与“执义理而后能考核”,明确了义理与训诂的关系。二程认为,“经所以载道也,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乃无用之糟粕耳。” (4)治经的目的,在于阐明圣贤的微言大义。经文是圣贤用来表达义理的,义理先存在,而后有经文。“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因象以明理,由象而知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5)解经时可以依据训诂、考据的成果。钱大昕说:“有文字而后有训诂,有训诂而后有义理。训诂者,义理之所由出也,非别有义理出乎训诂之外者也。”(6)若以训诂、考据为首要目的,就会存在汉代古文经学派和清代乾嘉学派注经出现的繁琐化、僵化、教条化的倾向,出现脱离主体修养,脱离现实的倾向,存在着支离破碎的问题,难于形成对儒家思想系统完整的理解。宋代经学注重阐释文化经典内涵及精神实质,并同主体的修养结合起来,同个人的体悟结合起来,但又存在着过于主观化,脱离经典原义,脱离现实,空谈心性的毛病。现代义理学,应充分吸取汉唐经学、宋明理学、乾嘉考据学的成果,以阐明义理为目的,以考据、训诂为手段。解经必须同现实社会结合起来,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钱大昕说:“经以明伦,虚灵玄妙之论,似精实非精也;经以致用,迂阔深刻之谈,似正实非正也。” (7)大众读经之目的,在于领悟义理,可以在前人的注释之下来理解经典,而不必须进入训诂、考据这种特殊的专业行为中去。训诂、考据的历史任务大体已经完成,少数不明之处,应留待少数专家去完成。

在解读经典时要避免这种现象:脱离经典原义,蔑视经典,自以为是,以自己的主观爱好决定对经典的取舍,以自己的主观意见作为解经的依据。“夫使义理可以舍经而求,将人人垂空得之,奚取乎经学!惟空凭胸臆之无当于义理,然后求之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县隔,然后求之诂训,诂训明则古经明,而我心所同然之义理及因之而明。”(8)后人对宋代解经时出现的各种偏差,进行了批评。皮锡瑞说:“宋以后,非独科举文字蹈空而已,说经之书,亦多空衍义理,横发议论,与汉唐注疏全异”(9)钱大昕说:“自晋代尚空虚,宋贤喜顿悟,笑学问为支离,弃注疏为糟粕,谈经之家,师心自用,乃以俚俗之言诠说经典,……古训之不讲,其贻害于圣经甚矣。(10)

儿童读经之时,不需要对经典语句进行抽象的讲解,但是还是有最低要求的:一是认知每个汉字的字形,二是知道文言文中的每个汉字的准确读音,三是明白每个汉字在语句中的字面意义。儿童的语言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可以将儿童的语言学习放在很高的起点上。儿童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学白话文,通过经典诵读学文言文。一雅一俗,二者互释,共同推进。儿童通过读经典来识字,可以认知每个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而且是将每个汉字放在一个有意义的结构中,放在显透圣贤智慧的语境中,因而可以相应获得人生的智慧与高尚的精神。由于对经典的解释因人不同而可以呈现多样化,因不同个体体证的深浅不同而出现理解难的深浅不同,许多经典语句传达的是无可言说的精神,在解释中出现繁琐现象,在解释中甚至会出现各种歧义,对于理解能力和人生经验有限的儿童来说,以上种种现象会制造出重重迷障。因此,我们需要儿童以童真之心直面经典,自然可以穿过重重迷障。

三、体悟:

自清代以来,很多人讲传统文化,只是讲传统文化的事实,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即中华义理,极为轻视。中华文化在丧失其内在的精神之后,必定走向衰落。必须注重文化之精神,而文化之精神,则必须通过体悟而获得。必须用自己的心灵去体悟经典语句,才能领悟并接受经典语句所饱含的生命精神。一般的读书活动,需要对书的内容进行理解。读经则不同,诵读之时,只需知道每个字的形、音、义即可。至于整句话的深刻含义,则必须在诵读大量经典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才能得到全面的理解与体悟;并且,必须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社会生活经验的增加,才会有深刻的理解与体悟。

解经时必须运用体证为主,认知为辅的方法。注重“心解”、“心悟”,不拘于文字的限制,不过多纠缠于经文的繁琐注解中,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经文的精神内涵。体悟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面对经典的体悟,一种是生活与工作中体悟经典。体悟必须同主体的修养结合起来,达到“自得”之目的。 “义有至精,理有至奥,能自得之,可谓善学矣。” (11)在体证经典文本时,要清除杂念,将自己的心灵调整到心如明镜的空明状态,进入到灵妙的虚静状态。如果经典的精神如果进不了你的心灵,那就说明你的心灵之中有许多杂念再起着阻碍的作用。如果要在一个杯子里注入清水,必须先将杯中的污水倒掉。诵读经典时,保持心灵的虚静,专心致志,集中精力,直接面对经典。

对于经典语句,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领悟。在儒家经典的基础上,依据时代的需要进行创新。我们不能说,所有的义理都已存在于经文之中,在经文之外,尚有许多义理,需要我们去探寻。章学诚说:“夫道备于六经,义蕴之匿于前者,章句训诂足以发明之;事变之出于后者,六经不能言,固贵约六经之旨而随时撰述,以究大道也。”(12)

经典学习还有一个主次的问题:经典教育应当以儒家经典为主,其它诸子的经典为辅;圣贤经典为主,诗文经典为辅;中华经典为主,外国经典为辅。一个人首先要读儒家经典,确立了基本的价值观之后,有了分辨能力和抽象思考的能力之后,再去读道家经典、佛家经典。因为,道家经典及佛家经典讲的是一些奥妙高深的道理,儿童时期难于理解,或者容易走偏。况且,道家经典及佛家经典的一些观点同儒家经典是不同甚至是对立的,让儿童面对不同的观点,可能会导致他们无所适从,难于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圣贤经典与诗文经典相比较,圣贤经典是本,诗文经典是末。必须以圣贤经典为重,如果只背诵诗文经典而不诵读圣贤经典,则是弃本逐末的行为。诵读圣贤经典,体悟圣贤之道,才能理解并体会诗文经典中所蕴含的义理。否则,只能停留在表面文字层面,而不能体悟诗文中的精神。中华经典与外国经典表达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但是,中华经典因同中华具体的人文环境与历史传统相联系,也与中国人的意识与潜意识相应,因此,学习中华经典效率最高。


TOP
98#

中华传统文化的义理道德在当代社会,似乎已经没有那种神圣而又庄严的敬仰。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四书五经从神圣的高位上跌落下来,而且是一落千丈。中华民族由此而丧失了自己的经典,丧失了精神价值之源。如果不重新树立经典的神圣感,就难于将文化经典中的思想转化为信仰,并付诸践行。所谓的“国学”热,就会变成外表热内心冷,就会变成无聊的商业炒作,就会变成学术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分配,而绝不会产生实际的成效。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文化经典的某些东西划分为精华,而把文化经典的某些东西划分为糟粕,这实际上是把文化经典作为纯客观的死的东西。任何文化经典的存在,都离不开活生生的人。文化经典中的许多理念,其本身不能单独地被判定为精华或糟粕,而关键是看人如何去运用。
TOP
99#

淡泊明智,宁静志远;厚德博学 ,崇实去浮。
武汉科技大学《科大梦扬社》余义宣...!
TOP
100#

我们应抱定中庸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用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人的涵养是其素质的一个方面,它表现在人的一举一动,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我本身而言还是存在一些涵养缺失,有时比较冲动,处理事情不够冷静,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TOP
101#

社会是一个和谐美好的人间,人与人之间像兄弟一样相处,没有了勾心斗角,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也许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但现在的教育与经典教育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大部分教育太功利,缺少的是对自己涵养的提升,有自己的喜好却被当成优势,也许这一点在“快乐女生”上体现的最为明显。但我觉得加强经典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人有修养了,就不容易迷失自己,内心坦荡了,自己就和谐了,世界也就和谐了。
TOP
102#

踏入新千年之际,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对古代思想智慧的温习与发掘,回顾我们文化发展的源头,以响应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的新局面。

TOP
103#

      经过否定之否定,儒学经典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此乃民族寻根的大势所趋也。
      而此八步走战略,秉承古为今用的原则,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非到是,逐渐登堂入室,不论男女老幼、职业分工等都适用。简而言之,即博学之、谨记之、慎思之、笃行之。按此步骤,在浩如烟海的书山中找几部经典读透,就能”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即一通百通、举一反三也。
      遥想古人四书五经烂熟于胸,出口成章,基础之扎实非今人所能比,恐怕五尺之童,也能让吾等汗颜。正所谓”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耻而后勇“,现在开始,未为晚矣。
      如今孔子学院走向了世界,国际上渐兴汉语热,不懂国学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一直认为外国的东西就比中国的好,连月亮都更圆,殊不知外国人都来中国淘宝,自己身在福中却不知福。如果哪天外国人都比中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那就是民族的悲哀。
       所以,继承瑰宝、发扬国学,应从现在做起,从以上八点做起,点亮一盏心灯,照亮前行之路。
TOP
104#

经典的年代虽然久远,但,它不一定就过时了,就落后了。所以,大家不要轻易地否定它,遗弃它。中华义理的经典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可以让我们重温伟人们给我们留下的财富,还可以学习这些财富来提高我们自身的休养。诚敬、理解、体悟、集粹、诵记、涵养、信仰和力行这八大原则对于我们学习经典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知识多了不一定就有智慧,知识多了,也不一定学问就高,这个关系大家应该搞清楚。而读经典却确实能够提高智慧和学问。所以学问是从读经开始的。在这一点上很多人都有共识。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经典,才能把经典传承下去。如果我们能遵循着八大原则来发扬中华义理经典教育,那么我们可以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发扬经典和丰富经典。

今年来中国不断的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这就是对我们中华文化经典的保护,然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尊重前人留下来的经典,珍惜这笔财富,认真的参加到经典教育当中来。

TOP
105#

中华经典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因素,而中华经典价值的六个现实意义也警示了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深入学习民族优秀文化经典。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里,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儒家思想在历史的潮流中也曾受到质疑,实际上任何的经典都是要接受时间的考验,而我们不是仅仅嘴上诵读,更重要的事要理解并传承经典的核心价值观,深入研究体会并反作用于个人。

每个人对于经典的理解都是有个性的,作为读书人更要正确理解文化的思想精髓内涵,并且正确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经典教育是能使人充实自我、怡情养性,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全民人文素质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但是高尚的价值观和正确的思想意识形态只能由中华经典教育来实现, 从而改善风气败坏、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精神萎靡等现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