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 [复制链接]

136#

诚敬,理解,体悟,集粹,诵记,涵养,信仰,力行这八个词,十六个字,教会了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上怎样去做,去说,只要谨记这是十六个字,总有一天,会散发光彩
TOP
137#

正如陈老师所说的一样,经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前人的经验,理论,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的确现在很难做到把中华民族的精神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但这也是必须要努力的地方,也许需要很长的时间,但为了国家的兴旺,人民的富强,每个国民都应该做到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奉献自己所力所能及的事。
TOP
138#

    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学到的东西,都是功利性、世俗性、技术性的东西,而理想性的精神与思想则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出来,经典教育可以在世俗世界之外创造一个理想世界。人必须有两个世界:一是世俗世界,一是理想世界。一个人往往是用理想世界的精神与价值,来提升世俗世界,转化世俗世界,使世俗世界不至于在恶欲的牵引下沉沦下去,通过中华义理经典的八项基本原则,我们也应学会为人处事。
TOP
139#

八项原则,十六个字,字字如金。
我认为,这八项原则里面最为重要的的还是“力行”。掌握经典的根本就是要增加自己的道德修养,而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只能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经典典籍里包含的智慧博大而精神,我们需要经过前七项原则,将经典潜移默化的留存在自己的心里,进而在生活中力行经典,将自己的人格魅力散发出来。
我从前读《论语》,孔子关于孝的见解对我印象极为深刻。“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理解起来或许不难,作为子女,要少让父母担心,要敬重父母,但是,在生活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却不容易。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光是理解是不够的,我们更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践行,才能让传统文化真真正正影响到我们的内心深处。
TOP
140#

现代学校教育主要是物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教育,是知识的教育而非德行的教育,是技能的教育而不是智慧的教育,是“器”、“技”、“艺”的教育而非“道”的教育,是“谋食”的教育而非“谋道”的教育。因此,必须在现代学校教育进行的同时,展开经典教育,通过经典教育传道,培养素质,培养德行,发展智慧。
TOP
141#

这八项原则将经典教育的原则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困难啊。试想当今中国的教育能做到其中的几项原则啊。应试教育,学生学习都只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分数,获得老师家长的表扬,一切都只是为了学而学,我们没有从学习中学习到真知灼见。这样的教育我认为是失败的教育。
   诚敬,理解,体悟,集粹,诵记,涵养,信仰,力行。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这八项原则。我们并不只是获取知识的机器,我们拥有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见解,我们应该用心去理解知识,去感悟其中的意蕴。这样的学子才能是有意义的学习,有价值的学习。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TOP
142#

然而,这八个单项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可以说是有极少数的人。这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和重视,为什么这几个看似简单的字眼几乎没有人能做到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礼仪是中华文化的经典,是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份子必须学习的文化之一,只有这样,中华文化才能够源远流长,流芳千古。也许有人会问,学习这些有用吗?学习经典,以经世致用为目的。经典诵读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关注生活,面对现实,鼓励并正确引导我们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在文体活动、劳动、科学活动、社会活动、家庭生活、民俗活动、社会交往中,提供给我们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行为能力。
读经典,品内涵
TOP
143#

        为贯彻中华义理“诚敬、理解、体悟、集粹、诵记、涵养、信仰、力行”八项原则,我们应当从现在起,从我做起,“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侧重点,具体如下。
        作为学生,当终身学习。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虽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但只要有心,什么时候都不算晚,正所谓“道不远人”(《中庸》),人自远之,中华义理投托有缘,不限年龄,心诚则灵。
        作为老师,一方面当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从人的角度来说,要想别人如此,自己就先得以身作则,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篇》),空谈大道却不身体力行,则言行不一,失信于人,甚至万事皆休。从理的角度来说,向长辈推则因“仁”而“孝”,继而由对父母之“孝”,扩展到对长辈、对领导的尊敬,乃至对国家的忠诚;向平辈推则因“仁”而“悌”,即对平辈的兄弟、朋友等态度真诚讲求信用;向幼辈推则因“仁”而“慈”,即对子女、下级等加以关爱和帮助。
另一方面当“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因材施教”(《论语•雍也》)。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第十一》)正因为每个人特点不同,所以孔子对同一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此法禁受住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至今有益于当今的义理教育。
        作为领导,当推动中华义理进校园。经济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凭教育,而教育的地点在学校,尤其是老师的言传身教,是传承“仁、义、礼、智、信、忠、孝、濂、毅、和”的重点所在。为避免数典忘祖现象的出现,义理教育当从娃娃抓起,“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TOP
144#

这八项原则阐述了如何学习中华义理,因为某个历史时期,中华义理中断了良久,文言文缺失惨重,经典作为一种精神,对人的影响深远,一个没有精神的人,会一事无成,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会存在被征服的危险。拿最近的国家公祭日来说吧,牢记历史,以史为鉴。
TOP
145#

这八项原则阐述了如何学习中华义理,因为历史原因,中华义理中断了良久,文言文也损失惨重。中华义理作为一种精神,对人影响深远。一个没有精神的人,将一事无成;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将面临被征服的危险。拿近日的国家公祭日来说,应该牢记历史,以史为鉴。
TOP
146#

    有多少人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这八项原则有几个人真正理解,真正践行。也许你心怀诚敬,也许你很理解中华义理经典教育,也许是时而体悟,现在也有现成的集萃来让你学习,但是,你诵记了吗?你达到仪礼所要求的涵养了吗?你从内心信仰它吗?更不必说力行了。所以,我们大学生都没有很好地践行这八项原则,是不是有些惭愧,作为新世纪的主力,也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
    让诚敬,理解,体悟,集粹,诵记,涵养,信仰,力行这八个原则成为我们进行宣传仪礼教育的准则,更是做人的准则。
TOP
147#

常常听到一些言论说中国人最缺乏的是一种信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真的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真的缺乏一种叫信仰的东西,可是信仰又是什么呢?我们谁也说不清,西方人说他们有信仰,他们的信仰有的或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如果这样就是信仰的话,中国人又何尝没有自己的信仰呢?中国有着佛教的悠久历史,可是还是说我们缺乏一种信仰,那就应该是更高一层次的东西了,西方人他们有的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们每天都在为上帝赐予他们的而祷告,所以在他们看来那就是一种信仰,是因为他们真的在心理把它当做了一种信仰。如果我们真的诚心以待,中华民族的十大义礼又何尝不是一种信仰呢?我们怀着虔诚之心,将它化作我们的信念,我们去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用心去体悟它。我们学习中华经典,我们以身作则,用中华的义理来不断完善自我。
TOP
148#

“夫使义理可以舍经而求,将人人垂空得之,奚取乎经学!惟空凭胸臆之无当于义理,然后求之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县隔,然后求之诂训,诂训明则古经明,而我心所同然之义理及因之而明”  赞
TOP
149#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TOP
150#

虽然只有短短八个字,但要做好任何一点,都是要付出十分诚意才能做到的,说实话,这八项原则,就像是八盏灯,指引我们向着至诚至善的终极目标不断靠近,根据这十六个字,促使我们恪守原则,不断挖掘我们自己的自信、坚毅、沉稳、友善、明理等等。使我们不断与自己的邪念不断痛苦的做斗争,从而完善自己,同时也感染他人,就像传递的火炬,把爱、把友善、把美好的一切一切不断传递,温暖千千万万个心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