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 [复制链接]

31#

现在随着中国大陆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急需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所以出现了国学热、经典诵读热等,但因为以前长期批判否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几代人都没学过中国自己的文化经典,出现传统文化断代、优秀道德失传、讲授中华义理经典的老师奇缺,出现道德沦丧、信仰危机、诚信缺失、官员腐败、假冒伪劣商品祸国害民等社会奇怪现象。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使人痛心疾首的状况,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扎扎实实地开展中华义理经典教育,但是现实状况一是教育体制有病,现在还不能以国家的力量从体制内大力开展中华义理经典教育,二是能讲授中华义理经典的教师奇缺,在这种状况下,冯先生、鲍小姐赞助和领导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的确是解国家民族之急,是爱国家、有大功于国家的重大善行,在中国的文化教育史上,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都是重要的一章,都是历史的丰碑。我们现在脚踏实地、认真仔细地进行义理经典教师的培训工作,一个好老师又能教出更多的好老师、好学生,这是国家和民族的急需,这是造福千秋万代的重要义举。

TOP
3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TOP
33#

刚看到题目的时候,我有点害怕,因为一听到“原则”二字,总想的是刻板的教条,空空的大话。但随着视线的下移,我开始改变自己的固有想法。简单的八个词,是一种精华的体现。八个词,单独的看每一个,觉得身体力行似乎都不是很困难,但是,将其连接起来,想要实施到位,认真想想,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这十六个字,每个字都是我们努力的目标,都是我们前行的灯塔,我相信,经典之所以可以称之为经典,一定是有它自己独特的魅力与引力所在,一定是可以激励着世人为之奋斗的,所以,无论怎样,我们当代青年一定要坚持将这八个词贯彻开来,坚持下去,将我们的中华经典发扬光大,让其在世界之林中都可以闪闪发光。

TOP
34#

诚敬、理解、体悟、集粹、诵记、涵养、信仰、力行!十六字箴言,是要求,更是智囊!在我们对经典学习中,这是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步骤指导!

经典是中华思想文明的宝库,我们从唧唧学语时就已经开始接触,“人之初,性本善……”的词句早早的烙印在我们心里,之后我们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感受“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意境,也试着体会“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苦恨却带奋然的心绪……我觉得,学习经典,若按老师所说十六字一步一步前进,定会受益匪浅!对于一本经典著作,甚或一篇文章,一句话,看它,读懂它,诵记它是容易的,但要真正理解它并从实际行动中去实践是需要很强的毅力、勇气和智慧的。

希望我可以在其指导下不断进步,领悟到更多。

TOP
35#

中华义理经典的八个原则给我们生活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同时也是我们今后学习,做人的准则。规范自己的同时,也可以告诉旁边的其他同学,使大家都能够受益。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使祖国优秀的文化不断发扬和传承下去。我国是礼仪之邦,我们应尽力为之。中华义理经典博大精深,学以致用,共创美好未来!

TOP
36#

确实像上面说的一样,看似简简单单的八个词,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由小见大,更能突出中华文化的深度。

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人,传统文化依然对我们影响深刻,尽管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深深地落下了文化的印记,但是通过这样一些

总结,能够时刻提醒我们,能够让这些古老的文化传承得更远,代代相传,使他们像根一样维系着中华民族,凝聚所有的中国心。

八条原则,就是传承的基础。

TOP
37#

毫不疑问,我们的文明礼仪推广和普及工作,就会更加容易。那么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取得飞速发展。我们十三亿人民的精神面貌,必然会焕然一新,人们都会生活在友好、宽容、关爱、温馨的社会氛围中
TOP
38#

如上二、三、四点所说,中华义理确实是不能完全用语言形容出来的,很多至理都只能靠我们自己去领悟,这样才会印象深刻,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行事准则。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必须如第七点那样,这些义理它们并不只是知识,而应该成为一种信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它,去贯彻。这,才是中华义理学习的根本目的所在
TOP
39#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陈">陈ersonName>先生说得好!他对经典的理解让我们每个人都得到很大的启发!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陈">陈ersonName>先生说:“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经典是历代圣贤的教导,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经典是为人处世的典范,经典是历史验证的义理。经典具有原创性、典范性、权威性,是人类文明的珍品,是经过历史检验证明最有价值、最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载负崇高的精神与智慧,向人们提供可供遵循的行为标准”。诚敬,理解,体悟,集萃,诵记,涵养,力行以及信仰,是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陈">陈先生为我们总结的经典教育八大原则,字字是金,很有道理,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索!可以说,中国的经典教育势在必行,是未来文化教育的新方向,它能让我们成为一个更有文化,更有内涵,更有教养的中华民族!

TOP
40#

TOP
41#

  “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圣人的经典所包含的智慧与能量,真正能给社会人们的心灵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用于滋养和启迪本性。现代人心性浮燥,急功近利,一切皆按照纯私利的需求而展开。在社会上众多的解经释典和用经学典中,这种现象已经同样像排山巨浪一般地在整个社会中铺开来。大量夹杂了人欲私心贪利的经典注解,迎合人欲贪念,或为应俗,求发展,必定形成一个盛极一时的社会共性现象。这种现象,虽然会兴盛一时,但不会长久。
TOP
42#

在集萃一则中提到了,文化经典医治社会“疾病”的话题,,社会的丑恶是社会发展中的“疾病”,而病因就是道德修养的缺乏,因此医治“疾病”文化经典就是一剂良药。世人往往拿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说事,文化经典不等于传统文化,他只是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那一部分,文化经典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学问。香港法住文化书院院长霍韬晦认为,儒学其实就是把为己之学、修身之学、立德之学、明道之学与通经致用之学、为政之道、处事之道、教化之道,合而为一。此中所展示的,并非理论与应用的关系,而是生命之成长、气质之变化、能力之提升、心量之扩大,最后推动历史,走向理想,以完成自己的使命与人生意义。我们学习文化经典就是把心量扩大,不断地完善自己,用文化经典医治我们自己。
TOP
43#

让我们在学习经典的漫长过程中培养美性,潜移默化中以审美的情感去启动心灵,净化塑造高尚的情操,这样就避免了旧式的强制德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因为纯粹的德育活动往往从道德认知开始,甚至仅仅停留于认知阶段。这时道德主体可能由于对伦理规范所要求的个体与群体和谐的认可走向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行为,也可能由于群体与个体利益上的矛盾在理智上认可,但在情感行动上拒斥。所以其结果是隔靴搔痒,表面上是道德胜利了,实际上人们却自欺欺人给个人欲望穿上了道德晚礼服,于是就有了伪君子的出现。而经典文化基础的深厚性却可以扬长避短,培养了人们宽广的胸怀,坚强的意志,也为人们提供了永久的精神支持。例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是何等宽广的胸怀,又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等名言,在生活中对人们培养意志起到的教育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还有中国的“士大夫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些都为历代中国人提供了永久的精神支持。
TOP
44#

科技与人文,是中华民族腾飞的两翼。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上,与四大发明同等重要的文明成果,即是十大义理。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科技成果,十大义理则是中华民族的人文成果。
中华十大义理,即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又可称之为:中华十大民族精神、中华十常、中华十德、中华十大价值观、中华十大人生观、中华十大人文精神。十大义理,是中华民族亿万生命践行的成果,并且由历代圣贤表述出来。
  孔子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精神导师,是十大义理的奠基人。《论语》一书已建立了十大义理的基本框架,历代圣贤则为之添砖加瓦。管仲有“四维”之说,包括礼、义、廉、耻。董仲舒有“五常”之说,包括仁、义、礼、智、信。宋代有“八德”之说,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孙中山先生提出“新八德”,包括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以十大义理为核心的中华道统代代相传,以致永远。
  凡我炎黄子孙,应当有两个明显标志:身体上具有中华血统,心灵上具有中华十大义理。我们要用汉语和十大义理为主的中华文化来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
如果只批判传统文化的糟粕,而不去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只能给民众造成传统文化一团漆黑的印象。驱除黑暗的方法是,点燃一盏灯。同理,驱除糟粕的正确方式是,弘扬传统文化之精华。
TOP
45#

写的很好  在此学习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