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 [复制链接]

61#

中华义理经典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的体现,这些经典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去学习、传诵、发扬光大。当今时代,物质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人们往往忽视了人的深层次教育,其实,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丰富,都离不开人自身内涵的充实。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特别是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加呼吁我们每一个人去经典中学习圣贤们伟大的思想,懂得“真善美”,摒弃“假丑恶”。“诚敬、理解、体悟、集粹、诵记、涵养、信仰、力行”短短的十六个字,给我们指明了学习经典的原则与方法,我们要用心去感悟,用身去实践,一传十、十传百,给经典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华民族的前行保驾护航。
TOP
62#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非常可怕的;一个有经典资源却不加以利用的民族是愚昧的,无知的

我们要复兴中华传统文化
TOP
63#

我们要用汉语和十大义理为主的中华文化来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这八项原则,就像是八盏灯,指引我们向着至诚至善的终极目标不断*近,根据这十六个字,促使我们恪守原则,不断挖掘我们自己的自信、坚毅、沉稳、友善、明理等等。使我们不断与自己的邪念不断痛苦的做斗争,从而完善自
TOP
64#

这八项原则是我们中华立国的根本啊  也是我们的永久传承!
TOP
65#

当经典语句进入到自己的心灵中,就潜化为内在的品格与行动准则

TOP
66#

常常听到一些言论说中国人最缺乏的是一种信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真的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真的缺乏一种叫信仰的东西,可是信仰又是什么呢?我们谁也说不清,西方人说他们有信仰,他们的信仰有的或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如果这样就是信仰的话,中国人又何尝没有自己的信仰呢?中国有着佛教的悠久历史,可是还是说我们缺乏一种信仰,那就应该是更高一层次的东西了,西方人他们有的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们每天都在为上帝赐予他们的而祷告,所以在他们看来那就是一种信仰,是因为他们真的在心理把它当做了一种信仰。如果我们真的诚心以待,中华民族的十大义礼又何尝不是一种信仰呢?我们怀着虔诚之心,将它化作我们的信念,我们去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用心去体悟它。我们学习中华经典,我们以身作则,用中华的义理来不断完善自我。
TOP
67#

诚敬、理解、体悟、集萃、诵记、涵养、信仰、力行。虽只是短短十六个字,但要是真正做到,相信对学习中华经典有很大作用。尽自己所能,用心去学,不求能理解、掌握其中所有的内容,但也可以理解、掌握其中的一小部分吧。
TOP
68#

诚敬,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然而让我想到的是我们的父母。我的理解是,无论我们出在什么位置上,我们一定要对我们的父母诚实并且尊敬他们。做儿女的最重要的是能体谅父母的心,这比什么都重要。现在的90后追求个性,往往免不了有的孩子很自私,太过于强调自我。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我第一眼看到这些文字,眼泪哗哗地流下来。这样一句略带伤感却又蕴含哲理的话,使我心中泛起了波澜。

让我不由得想起了以前学过的一篇朱自清的文章《背影》。他表达的是儿子与父亲的感情。如果我们能从对父母诚敬和理解做起,慢慢的对身边的人这样,我们那就不会猜疑别人和不理解别人。

TOP
69#

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经典是历代圣贤的教导,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经典是为人处世的典范,经典是历史验证的义理。经典具有原创性、典范性、权威性,是人类文明的珍品,是经过历史检验证明最有价值、最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载负崇高的精神与智慧,向人们提供可供遵循的行为标准。刘勰说: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一个民族的道德观和民族精神,不是由抽象的理论制造出来的,也不是某一个伟人主观想象出来的,而是如同地下大溶洞一样,是亿万年点点滴滴自然形成的,经典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汇聚起来的精华。现代学校教育主要是物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教育,是知识的教育而非德行的教育,是技能的教育而不是智慧的教育,是“器”、“技”、“艺”的教育而非“道”的教育,是“谋食”的教育而非“谋道”的教育。因此,必须在现代学校教育进行的同时,展开经典教育,通过经典教育传道,培养素质,培养德行,发展智慧。经典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朱子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名声,取礼禄而已也”。在传统文化经典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历代圣贤,面对我们,站出来宣讲中华民族精神。我们要以谦虚的态度接受历代圣贤的教导。经典教育的宗旨即:遵从圣贤教导,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健康人格,提高人文素质,继承传统美德,振奋民族精神。如果将经典文本当作纯粹的知识文本,完全以学习现代各科课程的方式学习经典,则经典教育的目的难于达到。经典教育必须有自己独有的规律与原则。以下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是通过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的具体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希望对全国各地的经典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TOP
70#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八大原则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



                    



陈杰思        






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经典是历代圣贤的教导,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经典是为人处世的典范,经典是历史验证的义理。经典具有原创性、典范性、权威性,是人类文明的珍品,是经过历史检验证明最有价值、最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载负崇高的精神与智慧,向人们提供可供遵循的行为标准。刘勰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1)一个民族的道德观和民族精神,不是由抽象的理论制造出来的,也不是某一个伟人主观想象出来的,而是如同地下大溶洞一样,是亿万年点点滴滴自然形成的,经典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汇聚起来的精华。



民国初年废除读经,使中华民族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丧失了文化经典的教育。由于文言文造成的语言障碍,由于传统文化典籍缺乏功利的吸引力,人们通常不会主动地学习中华文化经典,于是,中华文化经典只能是尘封起来,远远离开了民众,通过文化经典传承民族精神、价值观、道德观的渠道被阻断。 没有经典教育的民族,是“无教”的民族。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经典教育,就难于培养民族的共同意识,也就丧失了民族的灵魂。在我们教育中,中文学科作为语言工具,但是,“文以载道”,如果没有经典教育,我们如何能体认“道”?有历史学科提供事实与材料,但如果没有经典教育,历史事实背后的精神又是什么?如果抛开经典教育,我们的教育就成了没有精神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中华民族精神何处找寻?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我们很难全面地看到,看到了我们也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因此,最有效的办法,是到传统文化经典中去寻找。



现代学校教育主要是物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教育,是知识的教育而非德行的教育,是技能的教育而不是智慧的教育,是“器”、“技”、“艺”的教育而非“道”的教育,是“谋食”的教育而非“谋道”的教育。因此,必须在现代学校教育进行的同时,展开经典教育,通过经典教育传道,培养素质,培养德行,发展智慧。经典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朱子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名声,取礼禄而已也”。(2)在传统文化经典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历代圣贤,面对我们,站出来宣讲中华民族精神。我们要以谦虚的态度接受历代圣贤的教导。经典教育的宗旨即:遵从圣贤教导,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健康人格,提高人文素质,继承传统美德,振奋民族精神。如果将经典文本当作纯粹的知识文本,完全以学习现代各科课程的方式学习经典,则经典教育的目的难于达到。经典教育必须有自己独有的规律与原则。以下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是通过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的具体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希望对全国各地的经典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诚敬



经典是历代圣贤智慧的结晶,我们首先要培养对孔子及历代圣贤的恭敬之心,并以此真诚恭敬之心来面对经典。以真诚恭敬之心来面对经典,我们才会虚心接受经典的教导。如果以傲慢的态度,以批评的方式,以挑剔的眼光,来面对经典,经典就发挥不了“导人向善”的作用。读经之时要敬拜孔子等历代圣贤,而读一般的书则不必同时敬拜作者。读经要以真诚恭敬的心态面对经典,而读一般的书则可以用客观、冷静的心态面对。



弘扬中华文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则没有达到共识。弘扬中华文化的第一步,就是读经。不仅仅是儿童读经,而是全民读经;不仅仅是读经,而且是尊孔读经。若读经之时,对以孔子为首的中华圣贤没有崇敬之心,就不会虚心接受圣贤的教导,不会将经典义理转变为信念。当代中国的尊孔读经与北洋军阀的尊孔读经目标与方式是不同的,当代中国的尊孔读经,其目标是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传统道德,在读经之时并不排斥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读经时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一面高喊要弘扬中华文化,一面又反对读经,这是典型的南辕北辙行为!  



经典是圣人体悟天道的成果,“天地设位,悬日月,布星辰,分阴阳,定四时,列五行,以视圣人,名之曰道。圣人见道,知王治之象,故画州土,建君臣,立律历,陈成败,以视贤者,名之曰经。”(3)对四书五经的神圣感来自于对孔子及历代圣贤的崇敬,来源于对天道的崇敬。现在,在人们面前,四书五经的神圣感消失了。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敬天”的意识消解了,以敬天意识为枢纽的传统信仰体系瓦解。经典作为传达天道的典籍,由此而失去神圣的光环。第二,长期的批孔疑孔,使人们丧失了对孔子及历代圣贤的崇敬之情,感情变得非常淡薄,甚至有的人还有蔑视圣贤的情绪。圣人所立的经典,也就变成了普通的著作。第三,人们单纯运用认知的方法去面对经典。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是将研究对象当作客体,不能带入感情因素,此其一;研究时要充分发扬批判精神与怀疑精神,经典往往成了被置疑的对象,此其二;研究时要以客观事物作证,如果用现实中大量的丑恶的客观事实作证,那么足以推倒经典中的道德理想,此其三。岂不知我们读经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是什么”的答案,而是为了得到“应当怎样”的指示。因此,不能单纯运用认知的方法对待经典。第四,在学术研究中,研究者总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来面对经典,以显示自己的知识水平。本来,四书五经是作为儒教经典,在宗教里自然作为圣神之物。现在,儒教已被毁了,儒教经典只能流落到一些儒学研究者的案头上,研究者极少以神圣的态度对待。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四书五经从神圣的高位上跌落下来,而且是一落千丈。中华民族由此而丧失了自己的经典,丧失了精神价值之源,直至现在,中华民族之魂已散离,不知去向。如果不重新树立经典的神圣感,就难于将文化经典中的思想转化为信仰,并付诸践行。所谓的“国学”热,就会变成外表热内心冷,就会变成无聊的商业炒作,就会变成学术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分配,而绝不会产生实际的成效。



二、理解



对于文化经典,必须以阐明义理为目的,以训诂、考据为手段。戴震提出的两个原则:“由训诂而推求义理”与“执义理而后能考核”,明确了义理与训诂的关系。二程认为,“经所以载道也,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乃无用之糟粕耳。” (4)治经的目的,在于阐明圣贤的微言大义。经文是圣贤用来表达义理的,义理先存在,而后有经文。“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因象以明理,由象而知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5)解经时可以依据训诂、考据的成果。钱大昕说:“有文字而后有训诂,有训诂而后有义理。训诂者,义理之所由出也,非别有义理出乎训诂之外者也。”(6)若以训诂、考据为首要目的,就会存在汉代古文经学派和清代乾嘉学派注经出现的繁琐化、僵化、教条化的倾向,出现脱离主体修养,脱离现实的倾向,存在着支离破碎的问题,难于形成对儒家思想系统完整的理解。宋代经学注重阐释文化经典内涵及精神实质,并同主体的修养结合起来,同个人的体悟结合起来,但又存在着过于主观化,脱离经典原义,脱离现实,空谈心性的毛病。现代义理学,应充分吸取汉唐经学、宋明理学、乾嘉考据学的成果,以阐明义理为目的,以考据、训诂为手段。解经必须同现实社会结合起来,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钱大昕说:“经以明伦,虚灵玄妙之论,似精实非精也;经以致用,迂阔深刻之谈,似正实非正也。” (7)大众读经之目的,在于领悟义理,可以在前人的注释之下来理解经典,而不必须进入训诂、考据这种特殊的专业行为中去。训诂、考据的历史任务大体已经完成,少数不明之处,应留待少数专家去完成。



在解读经典时要避免这种现象:脱离经典原义,蔑视经典,自以为是,以自己的主观爱好决定对经典的取舍,以自己的主观意见作为解经的依据。“夫使义理可以舍经而求,将人人垂空得之,奚取乎经学!惟空凭胸臆之无当于义理,然后求之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县隔,然后求之诂训,诂训明则古经明,而我心所同然之义理及因之而明。”(8)后人对宋代解经时出现的各种偏差,进行了批评。皮锡瑞说:“宋以后,非独科举文字蹈空而已,说经之书,亦多空衍义理,横发议论,与汉唐注疏全异”(9)钱大昕说:“自晋代尚空虚,宋贤喜顿悟,笑学问为支离,弃注疏为糟粕,谈经之家,师心自用,乃以俚俗之言诠说经典,……古训之不讲,其贻害于圣经甚矣。(10)






儿童读经之时,不需要对经典语句进行抽象的讲解,但是还是有最低要求的:一是认知每个汉字的字形,二是知道文言文中的每个汉字的准确读音,三是明白每个汉字在语句中的字面意义。儿童的语言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可以将儿童的语言学习放在很高的起点上。儿童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学白话文,通过经典诵读学文言文。一雅一俗,二者互释,共同推进。儿童通过读经典来识字,可以认知每个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而且是将每个汉字放在一个有意义的结构中,放在显透圣贤智慧的语境中,因而可以相应获得人生的智慧与高尚的精神。由于对经典的解释因人不同而可以呈现多样化,因不同个体体证的深浅不同而出现理解难的深浅不同,许多经典语句传达的是无可言说的精神,在解释中出现繁琐现象,在解释中甚至会出现各种歧义,对于理解能力和人生经验有限的儿童来说,以上种种现象会制造出重重迷障。因此,我们需要儿童以童真之心直面经典,自然可以穿过重重迷障。



三、体悟:



自清代以来,很多人讲传统文化,只是讲传统文化的事实,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即中华义理,极为轻视。中华文化在丧失其内在的精神之后,必定走向衰落。必须注重文化之精神,而文化之精神,则必须通过体悟而获得。必须用自己的心灵去体悟经典语句,才能领悟并接受经典语句所饱含的生命精神。一般的读书活动,需要对书的内容进行理解。读经则不同,诵读之时,只需知道每个字的形、音、义即可。至于整句话的深刻含义,则必须在诵读大量经典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才能得到全面的理解与体悟;并且,必须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社会生活经验的增加,才会有深刻的理解与体悟。



解经时必须运用体证为主,认知为辅的方法。注重“心解”、“心悟”,不拘于文字的限制,不过多纠缠于经文的繁琐注解中,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经文的精神内涵。体悟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面对经典的体悟,一种是生活与工作中体悟经典。体悟必须同主体的修养结合起来,达到“自得”之目的。 “义有至精,理有至奥,能自得之,可谓善学矣。” (11)在体证经典文本时,要清除杂念,将自己的心灵调整到心如明镜的空明状态,进入到灵妙的虚静状态。如果经典的精神如果进不了你的心灵,那就说明你的心灵之中有许多杂念再起着阻碍的作用。如果要在一个杯子里注入清水,必须先将杯中的污水倒掉。诵读经典时,保持心灵的虚静,专心致志,集中精力,直接面对经典。






对于经典语句,须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领悟。在儒家经典的基础上,依据时代的需要进行创新。我们不能说,所有的义理都已存在于经文之中,在经文之外,尚有许多义理,需要我们去探寻。章学诚说:“夫道备于六经,义蕴之匿于前者,章句训诂足以发明之;事变之出于后者,六经不能言,固贵约六经之旨而随时撰述,以究大道也。”(12)



经典学习还有一个主次的问题:经典教育应当以儒家经典为主,其它诸子的经典为辅;圣贤经典为主,诗文经典为辅;中华经典为主,外国经典为辅。一个人首先要读儒家经典,确立了基本的价值观之后,有了分辨能力和抽象思考的能力之后,再去读道家经典、佛家经典。因为,道家经典及佛家经典讲的是一些奥妙高深的道理,儿童时期难于理解,或者容易走偏。况且,道家经典及佛家经典的一些观点同儒家经典是不同甚至是对立的,让儿童面对不同的观点,可能会导致他们无所适从,难于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圣贤经典与诗文经典相比较,圣贤经典是本,诗文经典是末。必须以圣贤经典为重,如果只背诵诗文经典而不诵读圣贤经典,则是弃本逐末的行为。诵读圣贤经典,体悟圣贤之道,才能理解并体会诗文经典中所蕴含的义理。否则,只能停留在表面文字层面,而不能体悟诗文中的精神。中华经典与外国经典表达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但是,中华经典因同中华具体的人文环境与历史传统相联系,也与中国人的意识与潜意识相应,因此,学习中华经典效率最高。






TOP
71#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非常可怕的;一个有经典资源却不加以利用的民族是愚昧的,无知的~

中华民族等着我们去复习~

TOP
72#

经典是历代圣贤智慧的结晶,但在当代社会。儒教经典只能流落到一些儒学研究者的案头上,研究者极少以神圣的态度对待。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四书五经从神圣的高位上跌落下来,而且是一落千丈。中华民族由此而丧失了自己的经典,丧失了精神价值之源,直至现在,中华民族之魂已散离,不知去向。如果不重新树立经典的神圣感,就难于将文化经典中的思想转化为信仰,并付诸践行。所谓的“国学”热,就会变成外表热内心冷,就会变成无聊的商业炒作,就会变成学术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分配,而绝不会产生实际的成效。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文化经典的某些东西划分为精华,而把文化经典的某些东西划分为糟粕,这实际上是把文化经典作为纯客观的死的东西。任何文化经典的存在,都离不开活生生的人。文化经典中的许多理念,其本身不能单独地被判定为精华或糟粕,而关键是看人如何去运用。
TOP
73#

诚敬、理解、体悟、集粹、诵记、涵养、信仰、力行!十六字箴言,是要求,更是智囊!在我们对经典学习中,这是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步骤指导!八个词,十六个字,字字是金,值得我们的深入思考和学习。这八个原则,其中的每一个都是我们前进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进、不迷失方向,能找到自我,并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让我们吸收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使祖国优秀的文化不断发扬和传承下去。我国是礼仪之邦,我们应尽力为之。中华义理经典博大精深,学以致用,共创美好未来!

TOP
74#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当然了,得遵守一定的原则,陈老师在文章中提到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原则共有八项,分别是:诚敬、理解、体悟、集粹、诵记、涵养、信仰、力行,要做好一件事情,必要的原则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原则和中华十大义理中的内容是相符合的。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这些原则,才会真正的做到中华义理经典教育,才会从本质上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TOP
75#

     诚敬很重要。想要学习尊崇一个人的理论思想必须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想要得到一些理论之道理就必须去理解先贤的话语。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处的状况,用心去体悟才能够得到先贤理论之精髓。才能得到当世所需之理,所尊之法。明静致远提高自身修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