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 [复制链接]

181#

现代学校教育主要是物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教育,是知识的教育而非德行的教育,是技能的教育而不是智慧的教育,是“器”、“技”、“艺”的教育而非“道”的教育,是“谋食”的教育而非“谋道”的教育。因此,必须在现代学校教育进行的同时,展开经典教育,通过经典教育传道,培养素质,培养德行,发展智慧。经典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朱子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名声,取礼禄而已也”。(2)在传统文化经典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历代圣贤,面对我们,站出来宣讲中华民族精神。我们要以谦虚的态度接受历代圣贤的教导。经典教育的宗旨即:遵从圣贤教导,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健康人格,提高人文素质,继承传统美德,振奋民族精神。如果将经典文本当作纯粹的知识文本,完全以学习现代各科课程的方式学习经典,则经典教育的目的难于达到。
TOP
182#

      一个民族的道德观和民族精神,不是由抽象的理论制造出来的,也不是某一个伟人主观想象出来的,而是如同地下大溶洞一样,是亿万年点点滴滴自然形成的,经典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汇聚起来的精华。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有一代代的人在不停地传递,希望今天的我们也能继续延续下去,通过教育把中国的经典文化发扬光大。
TOP
183#

任何事都有原则,对中华义理经典的学习做到遵守诚敬,理解,体悟,集粹,诵记,涵养,信仰这几个方面不容易,但是对于经典文化我们必须做到这些才能算领悟它的博大精深,否则只是空谈已经学习了。弘扬中华经典文化任重而道远,应该踏踏实实学习,理解,涵养,弘扬,才可以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TOP
184#

在传统文化经典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历代圣贤,面对我们,站出来宣讲中华民族精神。我们要以谦虚的态度接受历代圣贤的教导。经典教育的宗旨即:遵从圣贤教导,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健康人格,提高人文素质,继承传统美德,振奋民族精神。如果将经典文本当作纯粹的知识文本,完全以学习现代各科课程的方式学习经典,则经典教育的目的难于达到。经典教育必须有自己独有的规律与原则。以下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是通过中华义理经典教育工程的具体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希望对全国各地的经典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TOP
185#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传承千年,得前人千万回淬炼的经典,就像是钻石一样,在无数次敲打锤炼雕琢后,流传千古。但是在时代面前,古老的东西就像古董文物一样,有无穷的价值,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辨认。在当今时代,信息铺天盖地。在碎片化的知识摄取中,无论男女都在安逸获得中生出懒惰。对于经典深奥的东西往往浅尝辄止。既然快速时代造就了不安分的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那么教育也应该存在和而不同的圆滑,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其用枯燥艰涩的古文经典生硬地要求学生学习,不如先抛开经典,而从经典中衍生一二,培养学生的兴趣,任何人对于有兴趣的东西都会渴望想要去了解,而这就是道德经给予我们的的新理解。既然已经有了道,就不该局限于道,而是发散其中思想,这就像程钟龄用假古董治疗心理疾病的足萎患者一样,如果只用单纯的医术,是无法那么快治疗心理疾病者,如果将现在的学子比作心理疾病者,那么单纯地以应试教育想要培养对经典的热情,那就和海市蜃楼一样空有理论而不可得。想要抓住真正的经典楼阁,还在培养出学生自身对于经典的兴趣与探索心,在正统教育中另辟蹊径。
最后编辑刘晓彤 最后编辑于 2015-12-11 07:11:23
TOP
186#

经典教育的宗旨即:遵从圣贤教导,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健康人格,提高人文素质,继承传统美德,振奋民族精神。简短的八个原则,指出了现在教育中存在的对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上的不足,也给我们提供了在生活中如何学好经典文化的指向,发人警醒。
TOP
187#

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强盛起来,必须得从教育抓起。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专业素质、身体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即做人的素质,包括心理素质、公民素质、人格、品味、性格、信仰、处世之道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网络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要屏蔽精神空虚、人格扭曲、行为失范、淫秽色情、急功近利、尔虞我诈、道德沦丧、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赌博吸毒、心灵变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邪教迷信、违法犯罪、歪风邪气等现象。因此积极推广古人所流传的教学,文献,以此学以致用。
TOP
188#

中华义理经典教育的八项原则看似简短,实则作为经典教育的准则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经典是历代圣贤智慧的结晶,但在当代社会。儒教经典只能流落到一些儒学研究者的案头上,研究者极少以神圣的态度对待。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四书五经从神圣的高位上跌落下来,而且是一落千丈。中华民族由此而丧失了自己的经典,丧失了精神价值之源,直至现在,中华民族之魂已散离,不知去向。如果不重新树立经典的神圣感,就难于将文化经典中的思想转化为信仰,并付诸践行。所谓的“国学”热,就会变成外表热内心冷,就会变成无聊的商业炒作,就会变成学术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分配,而绝不会产生实际的成效。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文化经典的某些东西划分为精华,而把文化经典的某些东西划分为糟粕,这实际上是把文化经典作为纯客观的死的东西。任何文化经典的存在,都离不开活生生的人。文化经典中的许多理念,其本身不能单独地被判定为精华或糟粕,而关键是看人如何去运用。
TOP
189#

楼主说得对,楼主说得好,我觉得我们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文化。
TOP
190#

上面八个字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只要我们做好自我批评,他人批评,和社会批评。不浮躁,不奋进。没个人做好自己该做的。注意自我积累。别被外物所污染,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生活,更好面对以后未知的事。
TOP
191#

中华义理的教育是很复杂的过程,而这八项原则为其奠定了基础。这是一个把知识融入内心,再由内心付诸行动的过程。在词过程中会有重重挑战,但坚持之后一定会有所收获。诚敬,理解,体悟,集粹,诵记,涵养,信仰,力行这八个原则给与我们很多启示,这个学习的过程,也正是在自我提升的过程,只有循序渐进我们才能把所学的真正力行出来,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达到学习的真正目标。
TOP
192#

学习中华传统义理,主要在于内心的一个修行过程,从楼主所说的八大原则“诚敬.理解.体悟.集粹.诵记.涵养.信仰.力行”亦可见端倪。如儒家倡导内省一样,特别强调儒家学习的楼主也沿袭了儒家对内心修养强调的重要性,主张由内向外的一个推动与感染。在这八大原则中,我最惊讶于“信仰”二字,在如今中国社会,信仰已经逐渐丧失,或者说信仰已经由一些精神性的转而成为物质性的。但是从信仰来说,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去靠近却永远不能达到的终极的人生支撑的导向,如果转变成物质的实在,信仰就将成为不断变动的不确信,那么从根本上来说,这也就意味着是信仰的缺失。传统中国社会,我不能说一定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但在中国古代的确存在着对一些文化及未知的诚信与畏惧,可是在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在西方自由主义与科学文明的双重冲击之下,传统文化在大众精神世界中的落脚点越来越小,特别是在众多年轻人心中对传统文化存在很大程度的误解,虽然这也个人年龄与生活经验与体悟有关,但是,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有很大的不足,以及在教育的原则上面我们出现了“喂养式”的误差。
TOP
193#

八个原则由浅入深,讲述了经典的学习到实践力行的过程。教育更应该从幼儿开始,在他们心中埋下义理的种子。日后他们也定会转化为实际行动。现在记忆深刻的也是小学生老师要求背诵的经典,现在细细回想,这不仅仅是前人的经验,更是一种精神的流传。
TOP
194#

经典教育的宗旨即:遵从圣贤教导,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健康人格,提高人文素质,继承传统美德,振奋民族精神。如果将经典文本当作纯粹的知识文本,完全以学习现代各科课程的方式学习经典,则经典教育的目的难于达到。经典教育必须有自己独有的规律与原则。从这句话我们可以联想到现在的文化建设问题,中国要走出去,必定会与外国文化碰撞,而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更好的保留我国优秀文化精髓。
TOP
195#

八个原则是总论式的,道尽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经典。我感触最深的应该是第七个原则“信仰”。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从小就知道我生活在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我们习惯用批判的眼神看待每个事物。但是文中的一句话提醒了我“经典的正确性,是经过上千年无数人的生命验证,也经过历代大儒和各类社会精英的认证,一个初学者,或者一个平民,尚没有对经典提出置疑的能力,如果不以坚信的态度对待经典,而是用怀疑的眼光对待经典,他就不能分享经典的智慧。”我们虽然习惯了用批判的眼睛看待一切,我们坚信一切都是运动的,都是在发展变化的,我们拒绝敬畏信仰,拒绝接受神圣经典,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初学者,在没有完全了解经典的深刻内涵之前,有什么资格对它提出质疑。看待任何事物,首先要抱有一颗真诚之心去包容,去理解。在真正了解之后再以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正确的求知之道。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