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627282930313233» / 3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 [复制链接]

436#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内化为华夏儿女的情感坚守与道德情操。我们自小学习的传统故事,如“孟母三迁,凿壁偷光、孔融让梨”等等都蕴含着我们的亘古不变的精神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二生活方式变了,穿着变了,衣食住行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今天我们也应该坚持我们传统的精神内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奏响时代主旋律。
TOP
437#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将其延伸为“仁、义、礼、智”,而至董仲舒则再将其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最早的“仁”出自《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仁在其中被解释为好的道德。孔子将其解释为“爱人”,孟子则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仁政”,将“爱人”的范畴扩大到政治领域,也为日后“仁”成为封建社会统治工具奠定了理论基础。“仁”发展至董仲舒时期,又有了新的突破,董仲舒将其与“天”结合起来,认为“仁”是天的品性,至此古代社会关于“仁”思想形成了系统的体系。而时至今日,在现代化社会的社会主义时代,“仁”依旧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依旧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作用。贯彻学习“仁”的思想,不仅对于我们的思想道德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义”在儒家中总是与“利”相对的。而关于义与利的辩证取舍关系,古往今来辩者如云,两者如不可兼得的“鱼和熊掌”,又被视为评判“君子”和“小人”的依据。不难发现,这里所讲的“义”和“利”都有着鲜明的特征,都是将“义”和“利”放置在对立冲突的环境当中,而在这样的场景设置之下,“利”成为了君子避如蛇蝎的对象,“义”成为了天下之士争相追逐的理想行为准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小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对于“义”和“利”的取舍,是“利字当头”,还是“义行天下”?我们所尊崇的“义”,是舍己利他人,是舍身为国家。从义,君子从心而已。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行为的准则。“不学礼,无以立”,但是这里所讲的“礼”并非单纯狭隘地限制于个人行为准则,礼上升到新时代的国家社会的层面,又以新的诠释迸发出新的精神面貌。谈到礼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地谈及“礼仪之邦”这个词汇,它的意思是“有先进的政治制度与法制的国家”。“先进的政治制度与法制”这样的描述,似乎与传统文化中的礼教概念相去甚远,现代文明社会中的礼又当作何以解释?其实,时代更迭也好,物转星移也罢,礼所包含的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其内涵是永不消亡的。如若能够于社会中将仁爱、和谐、秩序、优美视为准则,何患不能维持保有一个有着先进政治制度与法制的国家呢?泱泱大国,礼法并治,则复兴有望。
       “智”在儒家思想中解释为“智慧”,但是相比起天生之“智”,儒家更加偏向于教导通过后期的学习来达到“智”的目的。“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太阳月亮是天地之眼,诗书万卷是圣贤之心。将诗书的高度与日月之于天地的重要性等同起来,圣人对于知识的渴求可见一斑。古人读书是为了明圣贤之心,博学强识,求仕途之高;今人读书是为明科技之新,增长才能,求社会之进步,民族之复兴。读书之于个人,增长学识;读书之于国家,复兴之需。而现在学习的目的,与古人学习目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创新,古人求明理,今人求创新,瞬息之变与万物之变,学习的目的在于求变求新。
       “信”之于个人,正可谓”不诚无物”,倘若你没有了信,那么仁义礼智,都将变成虚伪的东西;信之于国家,有所谓”民无信不立“,如果丢失了人民的信任,国家就没有立足之地了。信,被解释为诚信,诚信与谎言对立,谎言代表虚伪,虚伪的人走到哪里都是过街老鼠,无人敢与之交,无人敢付之心。而对于国家来说,诚信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其不光存在于国家与人民的互动中,也存在于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中,唯有守住”信“,才有了国与国的交往互动,才能建立良好有序的国际关系。诚信为本,自在人心。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美好品德的象征,影响了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发展。而在今日,“仁、义、礼、智、信”也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无一不是“仁、义、礼、智、信”的扩展延伸。秉持继承“仁、义、礼、智、信”的优良品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方能和谐发展,实现天下大同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后编辑云南财经大学陈芳玲 最后编辑于 2020-11-26 13:35:17
TOP
438#

五千年历史,五千年文明,中华传统文化遇风霜而不衰,经历坎坷而愈发坚强。于个人,经典的传承和发扬可以使新一代更加了解古代人民的智慧,教给他们典雅和处世之道,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绝伦。于社会,经典的传承和发扬可以培养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可以改良社会风气,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于国家,经典的传承和发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奠定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与坚毅的性格,带给整个民族不可估量的精神价值。因此传承中华经典是每个中华儿女的使命,我们有责任将中华经典发扬光大。
TOP
439#

中华经典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个人品质。
一个民族的精神积淀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一个民族的经典。民族经典尚存,这个民族的精神就尚存。所以人如何培养自己的精神品质?就在于多读经典。现在统称为多读书。可是读书再多不读经典那就像盲人摸象永远不得其要。所以与其读那么多数不如去读经典,经典读得好胜过读千百本其他的书。所以臧克家才说“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交了一个益友,时间过得越长,情谊也就越深厚。”这话是很中肯的。中华经典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宝藏,不仅仅向我们展现了古人的看事方法,让我们更加理解古代社会,更为我们指点了迷津。有时一本好书还会给我们带来新问题的解决方法,比如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很值得人去反复琢磨。
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典读得多了自然而然人的品质就会受其影响,所以古人才有了看书识人的方法。读一本好的经典对自己的影响是及其深远的。举一个简单地例子,看《韩非子》。众所周知这是法家的著作,宣扬的是法家的专制理论。可是这不是我们需要读的,一本真正的经典应该能脱离其所在的时代。我们要读的是反向思考,与其把《韩非子》作为一种宣传专制皇权的书籍不如把它当做是一本警告我们防范集权的书。其中的方法不如当做理解古代皇权的切入点。这样一来,这本书甚至比《乌合之众》、《一九八四》都要更有价值。最后关于中华经典教育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传统美德这只能是个人品质提升的整体显现,最重要的还是中华经典教育对个人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TOP
440#

    中华经典教育在今天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中华经典教育有助于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提高我们的人文素质,改良社会风气等。我们应该重视中华经典教育,用心学好中华经典。中华经典教育的价值是无法衡量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接受中华经典教育。
TOP
441#

我们在面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同时,必须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提高我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关注德育。学习中华经典时要有主次之分。不仅要学习中华经典,还要学习外国经典。充分注重民族精神的培养,并且传承我们的传统美德。学会节俭,朴素,谦让,养成团结尊重他人的道德品德精神。
TOP
44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古人对其生命价值及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探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使我们重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路径。在传统中国的精神世界里,儒家既是一种文化或哲学,也是一种信仰和宗教。其伦理道德既是社会规范也是教义法则,孔子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践行化育天下的王道使命是内圣外王的典范,人们以孔子为楷模,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行动指南,明确了个人对家庭、社会及国家所负有的责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丰富道德教育理论及其思想,给深陷于茫然之中的人们以心灵依靠,并重新唤醒其对良知、良能的信仰。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核心价值,都来源于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或血脉相连的历史传承,也正因为此,其才能得到公民及社会的认同,才能焕发出强大的文化力量。弘扬中国价值必须回归中国传统,在现实生活中,文化与精神一脉相承,传统与现代渊源深厚,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回溯其共同的思想与源流,是我们弘扬中国价值的有效途径。
TOP
443#

知乎有这样一个问题:“当别人都在一步步向成功迈进,而你却碌碌无为时,你该怎么办?”其中一个高赞回答说:“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当面对同侪压力时,最好的做法是去实践,把自己的想法做出来,在其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得以解决,小到个人,大到社会民族都应如此。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理科,忽视人文科学,如人工智能、金融学等专业的蓬勃发展,历史、政治、哲学学科却无人问津,而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所以中华经典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它让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人自身的价值以及该怎么实现自身发展的问题。我们都是希望能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发展,但若我们能走出舒适圈,勇敢尝试那些一直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就会成为一种蜕变和成长,电影《遗愿清单》里两位老人在生命的最后弥留之际,选择挑战自己,最后不负此生。
TOP
444#

从世界范围来看,多数国家对其本民族的经典教育都还是比较重视的。更何况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其中所沉淀的智慧成果,确实有进一步研究学习的空间,无论是就普世意义上的学术价值而言、还是就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现实价值来讲,皆是如此。而接近智慧成果本身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当然是通读经典原文本身。但笔者觉得除此之外,是否有必要就国学经典教育的方法进行革新或者至少在这方面保持长期的问题意识呢?这确实也是个有趣的问题。留待后续诸君多加以思索!
最后编辑湖北大学曾诚 最后编辑于 2021-09-04 00:25:59
TOP
445#

人必须有两个世界:一是世俗世界,二是精神世界。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各种教育都是在教我们如何面对世俗世界,学习知识和技能,求得谋生,这是必要的。我们在接受应试教育的过程中,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虽然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但它对于那些农村的孩子来说,的确是改变人生命运最有效的方式。然而,我们在好好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阅读经典,以义理经典为主,以文学经典和历史经典为辅,在扎根传统经典文化的基础上再去探求外国经典,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的情感、心态、道德等都依托于精神世界的构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必定拥有一个充盈而美好的精神世界。
TOP
446#

人们要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要在人生的几十年中创造一点有意义的业绩,专业知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更有决定意义的是要有正确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是否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自身能否成材,也直接关系到我们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我们的国家向哪个方向发展的大问题。中国具有悠久文化历史,正如前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她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并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了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老子》指出“明生者强”的观念,《大学》中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另外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吾善养吾浩然正气”等无数传世佳句无疑都是关于人生及其价值的正确思考。只要我们在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正确引导,就可以达到对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从而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三观”教育中的作用。
TOP
447#

应该承认,诵读中华经典对中国国民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尤其是在当前西方文化大肆入侵、中华文化式微的现状下,在目前各种思潮、各种诱惑不断影响的现实处境下,多读中华经典古籍一方面可以在多种思潮中找到坚持的东西,不至于被冲散和丧失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觉信念;另一方面也是有利于个人的成长,经典所散发出来的那种文化的气息,会让沉浸于其中的人获得内心的平静的愉悦,不至于因为无所事事而不行好事,这也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觉和文化自觉。但对于经典也要有所选择,不可一味沉浸其中而丧失了对现在生活的真切感受,不应该对经典过分推崇以至于将其看作决定性的因素。
TOP
448#

《罗翔说法》的主讲人罗翔老师曾说:法律是用来约束别人的,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在我们世代流传的中华经典中不失法和德关系的探讨内容。现如今毫无疑问是法治社会,但中国几千年的“人治”思想依然没有消失,出于对现今“人治”的规范和辅助法治的需要,我们在中华经典中寻找智慧和借鉴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就是要求我们坚守文化底色,研读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传统美德,培育民族精神,践行时代理想。软实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产生壮大的,而是要我们从小就养成读经典,研经典,行经典的习惯。社会的呼声始终不能脱离“人”本身,大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乐观和积极地态度。
义理之至,唯人,为人耳。
TOP
449#

陈杰思先生曾指出中华经典教育的六大核心意义。但同时中华经典教育还肩负着文德教化,即推动社会治理效能提高的使命。
《论语》中曾有一出孔子与子路、冉求、公西华的经典对话被后世称为“沂水春风”,“浴乎沂,风乎舞雩”的一幕令无数后学心驰神往,然而许多人其实忽略了它所表达的儒家核心观点:儒家的一切思想观点最终指向不是依靠政治、军事、外交等手段实现天下大同和完美的社会治理效果,而是推行礼乐文教让天下万民都能受到其感召,从而发自内心的对社会美德与公序良俗进行遵从。
在此基础上,礼义廉耻、文行忠信等中华传统义理的培育不能单独依靠机械灌输与背诵。而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回到社会与自然的大课堂,从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在社会志愿公益活动中多做助人为乐的善行,在自然生活课中学习观摩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基本祭祀仪式、在吃穿细节中感悟古人的生活哲学与生活美感。只有这样当代学生才能对中华经典教育带给人内心的充盈与安定产生直接感触,由此才能领会其中的真谛。
云南财经大学 陶景成
TOP
45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每当面对中华经典教育这个问题的时候,总会有人质疑这个的意义在哪里,会反驳道德教育不是只有中华经典能做到。大家总是会把中华经典当做古老至极的家伙,总是认为它与现代不挂钩。这也许是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阻碍。
       但是,中华经典的独特性是不可以被否定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几千年的历史全部融于经典中,这也就构成了各个时代的文化精髓。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是重德的,因此,中华经典在道德教育上,是具有不可置疑的地位的。
       我很庆幸在我初中时期,我遇到了一位国学忠实粉的英语老师,我当时很困惑,她作为研究西方文化的英语老师为何又会衷于国学呢?她带领我们阅读经典,体会独特的意境,涵养身心。一开始只是凭借好奇心跟随她学习,慢慢的,初中三年,逐渐领悟到了许多内在的知识,整个人平静了,也越来越明白老师沉迷其中的原因。通过我自己的经历,我想说明,阅读经典对于青少年是真的有很大的作用的,对于性格培养也是极好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