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3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 [复制链接]

76#

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传统,才能发展壮大,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才能显示出厚重的底蕴。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缺乏文化的民族。五千年的漫漫历史,孕育了多少人、多少事,留下了多少宝贵的中华经典,这是给国人一笔及其珍贵的财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经典浩如烟海,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等待人们探寻。而如今,我们惊讶的发现,中华经典在青少年一代中普及率如此之低,年轻一代宁愿看没有营养的青春文学,看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学,也不愿拿起那散发着墨香的,满含先人智慧的中华经典。中华经典中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正是我们年轻一代缺乏的精神。因此,我们急需开展中华经典教育,让年轻的一代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得以代代流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31 12:33:13编辑过]

TOP
77#

培育良知

何谓良知,良知就是德性、理性、对的统一体。比如:人做了不对的事,心中就感到不安,这就是良知。

良心是本来就存在的善良之心,也是所谓的仁义之心,存在于人的,难道不是仁义之心吗?人之所以丧失良知,也就是像斧子对待树木那样,天天砍伐它。那么,树木怎么能茂盛呢?如果你天天滋养它,它不可能不成长。

良知是人天生的灵根,自然会生生不息,只因为被私欲拖累,把这灵根残害蒙蔽了,使它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了。既然除掉了恶念,就是善念,也就是恢复了心的本体。例如:阳光被哪个乌云散开后,阳光又会重现,若恶念已被除掉,而又去存养一个善念,这岂不是在阳光下又添一盏明灯。

这就是在培养良知,自己的良知,正式你自己的行为准则。自己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会有丝毫的隐瞒。假装一个人失去了良知,那么,他的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我认为,他就失去了生存下去的意义,他将成为社会的渣滓,最终被社会淘汰。

TOP
78#

舍利取义

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准则。正义的基本含义是在自己的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产生的利益大于弊害,并且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利益。

义就是适宜的意思,调理事物使之适宜。义就是在行动上是适宜的,符合道德要求就是义,能先考虑道义后才考虑个人私利的人是光荣的,把自己的利益得失摆在第一位,把道义放在后头的人是可耻的。

如果,作为臣子怀着功力之心对待他的君王;作为儿子,怀着功力之心对待他的父亲;作为弟弟,怀着功力之心对待他的兄长。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抛弃仁义,怀着功力之心相互对待。那么,天下将不会太平,家庭就不会和睦。那么,将致使国家走向衰败,老百姓自己的生活将会过得很艰苦。利有物质利益,也有精神利益;有个人利益,也有整体利益;有眼前利益,也有长远利益。以上利益,凡是符合正义原则的,则取之。凡是不符合正义原则的,则弃之。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明白的是利。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见到利益要相互谦让。见到合乎道义的事就争着去做,有了错误就争着改正,我们在这里求学,就是要获取正道。堵塞住物质欲望的道路,才能够打开道义之门;放下肩上世俗的东西,才能够挑起圣贤的重担。
TOP
79#

礼的价值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

  中华人文礼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礼”的精神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

孔子说过,“用政令来教导人民,用刑法来整治人民,人民暂且免于犯罪,但缺乏廉耻感;用道德来教导人民,用礼仪来规范人民,人民有廉耻感而且心悦诚服。”“礼”是用来端正自身的,现在的人本性邪恶,必须依靠教师和法律来校正,接受礼仪才得到矫治。恭敬而不知礼,就会疲劳;谨慎而不知礼,就会畏惧;勇敢而不知礼,就会混乱;正直而不知礼就会刻薄。所以,君子是不说不合理的话,不做不合乎礼的事。能行礼的人,他的身心性命是安适的,这就是礼的价值。不遵守礼就无法生活,事情不按礼就办不成,一个国家没有礼仪制度就不得安宁。礼是对规章制度的极大调和,是消除争夺的方法。礼无处不在。

所以,无论我们在哪里,做何事,我们都必须遵守“礼”。

TOP
80#

实践精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主要方式。

对井底之蛙不能说清楚大海是怎样的,因为它没有实际经历;对夏天的虫子不能说清楚冰是怎样的,因为它受时间的限制;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走近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无论做什么,没有经过检验它而肯定它,那是愚蠢的,要深刻领会,学以致用,要广泛学习,详尽的探讨,慎重的思考,明确的辨别,切实的实践。

所以这就要求必须有知识,知识与实践是相互需要的,正如眼睛没有脚,就不能走路,有脚没有眼睛,就看不见路,认知与实践要同时学习,认知的越明白,行动就会越切实,行动越切实,就会越明白。认知与实践两者不可偏废,我们现在正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而我们学这些专业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运用它,把它们很灵活的运用在今后我们的工作中。这就是我们最终学习这些专业知识的目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实践。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说空话,只知道学而不用,那么,我们就是在做无用功,我们所做的一切就失去了价值,毫无意义。

TOP
81#

信的价值

“信”即真实、真诚、诚信。

孔子讲“民无信不立”,孟子讲“朋友有信”,《中庸》讲“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在当今社会,诚信是确保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精神,诚信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从《中庸》讲,“诚者择善而固执者”。以仁立诚,以义立信,当诚信原则同仁义相冲突时,就要“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诚信是仁义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诚信,仁义就变成假仁假义,信就是真实,是没有任何欺骗和虚假的道理,如果只讲仁、义、礼、智,而不讲诚信,缺乏信,那么,仁、义、礼、智都会变为虚伪的东西,无比伟大,如果不真实,就不能变化出万物。孔子说:“人如果没有诚信,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对于有诚信的人即使是自己的仇敌,也要用他,而对于奸诈的人,即使对自己有恩,也要惩治他。诚信,是君王治国的一大法宝,国家要依靠人民来保卫,人民则要依靠诚信来保障。没有诚信就无法指挥人民,没有人民就无法守住国家,所以古代的帝王就不会欺骗世人。

和朋友交往,说话要讲信用,我每天总是再三反省自己,给人家办事尽力了吗?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了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倡导“信”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诚实守信的民族品格。

TOP
82#

忠于祖国

“忠”具有尽心尽力,忠贞不贰,坚守正道等含义,包括忠诚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等,忠于祖国即爱国。爱国精神是指热爱人民、工地、文化、养之为奉献精神,是当代中国需要大力倡导的精神。

在历史上,有荀子的“荀利社稷,不求富贵”;宋代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精忠报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热爱祖国,并奉献终身,执着于正义事业并且尽心尽力地完成。忠,就是尽心尽力,真心真意为别人谋划,就叫忠。身处困境而不忘国家,这就是忠。如果有利于国家,就要奉献生命,岂能避免灾难而趋向安乐?风声,雨声,读书声,每一种声音要用耳倾听;家事,国事,天下事,每一件事都要用心关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可以塑造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一年以来,涌现出许多爱国之士,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们,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于祖国的忠诚。现在的我们,只有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立足,才能更好的投身于祖国的历史使命中。
TOP
83#

尊敬父母

“孝”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观念。

现在的人们把赡养父母当作是“孝”。然而,人们也能养狗养马等。如果赡养父母没有尊敬之心,那么,这与养狗养马有什么不同呢?孝子对待父母,平时要表现的很悲哀,祭祀父母要表现的很庄重。赡养做到了,尊敬就变难了,尊敬做到了,使父母安乐便更难了。使父母安乐做到了,能否使父母长久安乐便更难了,让父母长久安乐做到了,父母去世后要做好就更难了,父母已经去世,自己慎重行事,不给父母留下不好的名声,这就是善始善终。曾子说,孝道有三种,最高的孝行是发自内心地尊敬父母,其次是不让父母受到羞辱,最下等的就是仅仅赡养父母。

孔子说:“小人也能赡养他的亲人,如果没有敬意,那么怎么区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别">别ersonName>君子与小人呢?”百善孝为先,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孝敬父母,赡养父母,尊敬父母。这是我们做人最基本的道理。

TOP
84#

有一句话是:“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放在这里有些沉重,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以往对经典教育的重视程度确实还不够,我们确实显得有些太“忘本”了。

中华五千年文明遗留下来的典籍卷帙浩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哲理和经验可供我们学习与借鉴。可现实中我们却发现,有很多人一味崇洋媚外,忽视了经典文化的学习,固执的信奉洋文化,到头来失去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涵养与滋润,这无异于是舍本逐末。

因此,经典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就做起。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经典教育更是构成他们日常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小就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这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其一生的发展都产生重大影响,这会使他们在以后的人生路上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TOP
85#

看完这篇文章,我感触很深,体会到了中国经典教育的迫切性,现今中国许多的优良传统未得到继承,中华经典教育势在必行,当代人对经典教育的缺失已不容忽视。

中华民族不能丧失传统文化教养,应重新开展中华经典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TOP
86#

如今,80后、90后以独特的个性、强烈的个人主义观为社会所诟病,因此及其需要接受中华经典教育,重拾在我们这一代身上已逐渐丢失的传统文化精神。不然,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代,这种精神会慢慢淡化,乃至消失,或被外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直至同化。一个民族若是没有了自身文化的传承,就好比一个人没有了灵魂,这是很可怕的,所以,开展中华经典教育需要且迫切。不过,值得高兴的是,孔子学院的大量开办,国学教育在课堂上的逐渐普及,这都反映了有关方面对此作出的努力。

TOP
87#

我印象最深的事件

新文化运动在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同时,积极地宣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主张男女有平等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主张男女同学。按1912年所定学制,只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学,到1915年,袁世凯公布《国民学校今》中,只准许小学一二年级内男女合班上课,三年级以上,男女生只可同校,不得同班。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由于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逐步解决男女教育平权的问题。1917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三届会议,向教育部提出推广女子教育的议案,要求增设女子高等小学、女子中学等。1918年6月,教育部通过各省区酌量地方情形,分别办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请推广女子教育案”。1920年暑假,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开始招收女生。1921年以后,各大学都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学。中学实行男女同学虽然较为迟缓,但一些比较进步的中学如广东的省立中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也实行了男女兼收,甚至同班的办法。这些措施,尽管距真正的男女平等教育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已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两千多年以来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状况,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TOP
88#

为什么要加强中华经典教育?因为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历代圣贤的教导,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为人处世的典范,是历史验证的义理。然而随着全盘西化思潮席卷全国,部分文人和政客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主张抛弃中华经典,这是不对的。中华经典是亿万年点点滴滴汇集起来的精华,我们可以通过文化经典传承民族精神、价值观、道德观,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经典教育,就难于培养民族的共同意识,也就丧失了民族的灵魂。所以,朋友们,在你走进图书馆,打开电脑时,看看我们的经典吧,让我们的价值观提升,让我们的文化传统继续发扬光大。

TOP
89#

我觉得吧,不管是什么东西都用两面性,干嘛一味否定自己的东西而去肯定别人的东西?难道我们对别人的东西了解甚于自己的吗?时下哈韩、哈日成风,我就觉得很搞笑,别人都在山寨我们的文化额!只能说这群孩子不懂事吧[em07]呵呵…对于我自己吧,我比较喜欢我们自己的文化,西方文学体裁没有比中国诗词更优美的;西方哲学偏重于对世界的认知,而中国则是讲求个人修身养性。在这里,我不太喜欢中国儒家思想,更喜欢老子的清心寡欲
TOP
90#

目前在国内兴起了经典教育的热潮时一浪浪从四面八方席卷而来,但是现阶段的教育模式皆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从一开始就强迫孩子学习一些他们不感兴趣的知识,表面上是为孩子的将来着想,但实质上剥夺了他们的选择权,使孩子的知识结构单一,而缺乏文化的熏陶与人格的培养。及早让儿童读诵中西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即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受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在他幼小的心灵潜移默化,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德福,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的人格。经典遂成为他一生开智、受益、励志、成长的源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