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920212223242526» / 3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 [复制链接]

331#

没有经典教育的民族,是“无教”的民族,中华民族丧失了传统文化教养。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经典教育,就难于培养民族的共同意识,也就丧失了民族的灵魂。我们的中华文化教育历史上就曾经有过轻视经典教育的时候,在二十一世纪文化多样社会状况复杂的今天,我们更要重视经典教育,保留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根基。
TOP
332#

       在经济快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不少人会问,我们还有没有学习经典教育的必要?作为一名大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认为是非常必要,而且是迫切需要的,我们知道,虽然社会在不断发展,经济快速增长,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在自身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却是缺乏的,从小,我们就被要求好好学习,在我们身上,学习的更多是应试教育,我们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分数而努力,即使国家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提出素质教育,可是扪心自问,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呢?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是其中的一方面的发展,德是核心,古人早已提出,儒家思想讲究仁义礼智信的发展,我们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一定学习经典,以经典为基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做到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不要只为自己,也要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TOP
333#

中华民族的传统经典著作对中华人民的精神气质塑造有着很大的作用。而人们在进行国学教育时通常注重文学和历史的教育而忽视他们背后所存在的中华义理。而且因为近代的种种政治的历史的原因,中华传统经典的教育一度几近消亡。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可悲的,而历史不仅仅是指年月和事件,而是沉浸在经典书籍中的历史文化。只有传承这种文化经典,才会让我们的灵魂有根。
TOP
334#

无论新旧文化怎样激烈的碰撞,无论东西方文明怎样相互融合、渗透,棉队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我们都无法漠视和背叛,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身份标志。从春秋战国诸子并起,中国历史虽然朝代兴替,世事沧桑,但中华文化却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屹立于人类文明史的明证。作为中国人的一分子,我还是爱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学矢志不逾。
TOP
335#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不能将传统礼教全盘否定,可以将传统礼教区分为中华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中华人文礼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而封建礼教则是存在于封建时代,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特权、尊卑、奴性等封建特色的行为规范,是必须批判和否定的。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
TOP
336#

传统经典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智慧。每个不老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经典,并且世世代代传诵,汲取着智慧,保存着这个民族自身的特色和底蕴。我们国家的经典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但许多人却在一次次变革中逐渐失去了对经典的兴趣。如果没有对这些经典的继承,我们就会淡薄对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文化底蕴的继承,恐怕也不能再骄傲地宣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了。因此我也认为我们应该注重传统经典的继承,闪亮我们自身的优秀。
TOP
337#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一个“有教”的民族一定不会摒弃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优秀的经典文化是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精华。经典文化的教育离不开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近之示父,远之视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我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应从学诗开始。应从《论语》开始。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我们的民族精神会更加高昂。
TOP
338#

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说实话我并没有从生活中感受到太多。如果不是选择了中文系,我并不会接触到诸子百家之类的经典。大学以前接触到也是因为高考语文填空会考,所以背过老师给的经典句子。小时候三字经都没完整的看一遍。一切为了考试而学,大多数高中生应该像我一样。现在中华经典教育的普及度不高,起码在我身边的小孩子和大人并没有学习的意识。怎么真正的推进经典教育,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工程量很大的事情。
TOP
339#

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不仅是因为消除社会中歪风邪气的现象的纷纷出现,更因为那些突然涌起的所谓的“国学热”“女德班”,这些所谓的国学班国学教育是对中华经典文化极大的妖魔化。有人说,“说白了,这两年的国学热,不是让你体会"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慷慨热血,也不会让你欣赏《滕王阁序》的华丽辞藻,更不会让你感叹《阿房宫赋》的借古讽今,国学热只不过是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这些早就扔进了历史垃圾堆的糟粕再捡回来而已.”此言虽有些绝对,但却反映了大部分的问题。所以正如楼主所说,重新树立中国人生活的基本原则,重新确立中国人的信念,就必须推行中华经典教育。这件事,迫在眉睫。
TOP
340#

新一代的年轻人是祖国强盛的力量源泉,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新一代青少年不能缺乏教育,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由于现在文化的商业化、信息的数据化,对新一代的年轻人的影响非常大,其世界观也呈现出多元化。也不乏出现许多不良的社会现象。在以课堂教育为主的传授知识方面,又缺少传统经典文化知识的传播。现在呈现出了一种有知识,而无德性的状况。国学经典中蕴含的精髓被人遗忘,是时候该反思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去理解,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国学经典中的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是相符合的。加强对传统经典的学习,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的含义,将传统美德真正的根植于新一代的年青人心中,促使国学精髓、国学文化走进日常生活、融于日常行为。
TOP
341#

一个民族要有传统,传统使我们获得了有别于他人的特殊品质,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记忆,使我们成为我们而不是旁人。它把我们和本民族久远的历史连接起来,使我们感受到自己是一棵有根的大树上长出来的叶子,而不是现代化潮流之上的浮萍,全球化列车上的齿轮。
只有民族共同延续和尊奉的传统,才能使我们获得生存的意义,获得尊严。拥有自己的传统,并为自己的传统而自豪,这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得以生长的根。保护我们的传统,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保护我们作为自己而不是作为别人的未来。
TOP
342#

陈先生所说的“中国现代教育所缺乏的人文素质与道德素质教育,刚好可以由中华经典教育加以弥补”正好说明了中国现代教育出现的弊端。我觉得现代教育太多地强调了学习外来文化,而忽略了中国的经典文化。我不觉得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这样的教育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流失!
TOP
343#

现在社会纷杂,各种思潮不断涌现,改革开放固然带来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同时也给国内外企图破坏我国发展进程的势力有可乘之机,而对于善于接受新文化的青年人,容易被不良文化所侵害,形成错误的世界观、方法论。因此,强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引导正确的思想、使大家先做到内心世界的充实,有了民族底气,有了文化底蕴,面对各种文化的渗透,才不会迷失方向,丧失中国人的本色。
因此,完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创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TOP
344#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即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教育活动。简单地说是对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也有人称之为中华文化断层重整工程的教育活动。此项教育活动是现行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华文化,宣传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形式,是传承中华文明,提升人文素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
TOP
345#

生活在当代的中国,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一些传统逐渐在淡离我们的视线:比如“牛郎会织女”的七夕,问大半的孩子,大多数都不知道,如果问情人节,他(她)们都会说外国的“那位”……
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遗失了哪些?我们遗失的太多太多了。00后开始呼朋唤友地在麦当劳必胜客过生日,他们不知道长寿面,只知道蛋糕;只知道诗词赋是作业,而流行歌曲确实爱好;他们没有爬过大门槛,没有见过八仙桌,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遥远的,是苍白的,是与他们毫无相关的。
若干年后,当他们成长起来,要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