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718192021222324» / 3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 [复制链接]

301#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知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理性的训练是柏拉图教学思想的主要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柏拉图始终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在《理想国》中,他多次使用了“反思”(reflection)和“沉思”(contemplation)两词,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教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顿开茅塞”,喜获“理性之乐”。这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TOP
302#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在人类认识结晶,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高度概括总结,人们认识事物开始,就已经改造世界和社会的有力工具级武器,也是精神武器。人们对世界思考认识,因此分为主管和客观;科学可重复客观规则,因此这是一门科学。主观哲学中,一种是站在特定角度,可验证主管真理;另一种是从未验证,却是对的,包括宗教迷信。主观认识方法已被大多数人抛弃,因为他们通常只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如果别人不知道论述人的所处角度,那么则不一定可以得到一致结论,这些比较明确,也基本适应以下对哲学理述,不会去管历史上的,还有理论上的。这些在日常当中常见的主管哲学:多运动,多吃瓜果,少吃盐,等等一些日常习惯。在以前没有意识到我应该是要这样做的,现在就觉得我的身体比以前好了很多,这是对自身改变滚路遇总结,这是一种思考既有普遍性。这种哲学还一直存在下去,哲学结论,对论述者的要求更低,他们只对自身思考结果公布,不需要加道别人的条件,而科学的认述,要知道别人与自己的差异,要将很多条件说清楚。它总是为社会发展指引方向,开辟道路,制定原则,提供方法,使社会不断得到改造变革。改造社会,造福人类是哲学有别于其他各门自然科学的显著特性,种性规则。哲学又是人类文明,社会观念,时代精神的具体存在表现形式之一,是同文学,论理学,法律学,社会学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的社会意识形态,也是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社会上层建筑。确定哲学的定义必须是严格区分哲学和哲学理论。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终级意义的认识和界定,他们在认识和界定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心灵慰籍。今天还有许多科学文化概念在人们知识库中是模糊的。社会文化的建设应该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论述研讨。
TOP
303#

我对价值的理解,并不是按照时间来衡量,我认为的价值,是以适应性作为原则的,就是说看他用没有积极的作用,只要它是促进我提高认识的,只要它是有利于我成长的,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现代社会,真的太缺乏人文精神了,我们太需要传统文化的精神食粮,我想,只要它才能够平静我们浮躁的心,才能让我们变得坦然,彼此之间才会互相亲近,也只有他,才谈得上构建和谐社会。盼望那一天早日到来,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加油。相信传统的力量。
TOP
304#

诚敬,理解,体悟,集粹,诵记,涵养,信仰,力行这八个原则给与我们很多启示,这个学习的过程,也正是在自我提升的过程,只有循序渐进我们才能把所学的真正力行出来,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达到学习的真正目标。
TOP
305#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在中华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今天中华“礼仪之邦”的美誉是咱们中国人的自豪!



    学习了中华义理让我感受到中华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作为中华儿女不胜荣耀!



我打小只知道中秋节是“嫦娥奔月”的传说,而学习了中华义理之后才知道“吴刚折桂”、“朱元璋与月饼起义”的传说。,
TOP
306#

经典具有原创性、典范性、权威性,是人类文明的珍品,是经过历史检验证明最有价值、最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载负崇高的精神与智慧,向人们提供行为标准。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经典是历代圣贤的教导,中华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华经典是为人处世的典范,中华经典是历史验证的义理。刘勰说: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1)一个民族的道德观和民族精神,不是由抽象的理论制造出来的,也不是某一个伟人主观想象出来的,而是如同地下大溶洞一样,是亿万年点点滴滴自然形成的,经典正是由这些智慧的点点滴滴汇聚起来的精华。
TOP
307#

仁者爱人行专制, 义藏春秋任臧否。 礼尚往来讲关系, 智凭感觉无逻辑。 信用流失上百纪, 廉洁稀缺如化石。 耻与为伍常唏嘘, 文化有病谁能医?
TOP
308#

读经典,是我们永远需要的,因为任何对经典的了解,都会让我们人文的价值、人文的精神不断地升华提高,读经典名著的好处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你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而读流行文 学的好处是能掌握社会发展的动态,掌握社会发展的方向。 从小读经典名著,加以思考,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孩子通过这些不朽的文学作品而认识、感悟到的世界,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认识和理解,对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接受,比大人们肤浅的说教要深刻得多、有效得多。
TOP
309#

我对价值的理解,并不是按照时间来衡量,我认为的价值,是以适应性作为原则的,就是说看他用没有积极的作用,只要它是促进我提高认识的,只要它是有利于我成长的,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现代社会,真的太缺乏人文精神了,读经典,是我们永远需要的,因为任何对经典的了解,都会让我们人文的价值、人文的精神不断地升华提高,读经典名著的好处是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你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
TOP
310#

一个民族要有传统,传统使我们获得了有别于他人的特殊品质,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记忆,使我们成为我们而不是旁人。它把我们和本民族久远的历史连接起来,使我们感受到自己是一棵有根的大树上长出来的叶子,而不是现代化潮流之上的浮萍,全球化列车上的齿轮。 重新开展经典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从自己做起,因为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则整个社会的素质水平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社会上的各种不好的现象也能得到本质上的解决。
TOP
311#

经典教育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可以培养民族的文化底蕴,缺少经典教育的名族就像失去灵魂一样,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和经典教育的缺失有着密切关系,需要重视经经典教育,开展经典教育需要人人参与,所有人需要认识到经典教育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提高社会的素质
TOP
312#

中华传统文化依然存在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地步,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是我们的根,即使在当今社会,有许多人没有读过中华义理经典,但是这种文化基因却深深的植入了我们的骨子里。我的父亲是一个从来没有读过书的老农民,然而他的行为却从没有离开过忠信诚意、仁义礼孝,当然他并不是很聪明。中国人的文化的根其实体现在我们的待人接物之中,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当然,尤其是在农村。
TOP
313#

谈到经典,很多人都是带着一种畏惧的心理,经典之于很多人而言,都被束之高阁。受全球文化大融合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受到西方自由精神的挑战。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阅读向轻松化、娱乐化倾斜。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科学互联网时代,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舆论性强,人们在这种网络情况中特别容易失去自我思想的独立性与自我取向。于是我们会看到各大新闻头条争先以明星八卦、两性关系为噱头来取悦阅读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孝”等优良品格却在这些碎片化信息中被人们所遗忘。诚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其劣根性,然而时代和历史都是极具见证性的,它们会对文化精神进行选择性的继承和发展。重新拾回对中华经典文化的教育,是历史的要求,也是根植于人们内心自身修养的内在要求。
TOP
314#

中华经典教育的迫切性,是摆在我们“没落”一代面前的耻辱。这个耻辱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而是我们的先辈们在面临西方的科技和文化冲击时造成的,也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造成的,我们应该做的工作首先是替我们先辈们反省。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文化就算了,可是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文化,而且还是持续了五千年的经典文明,我们却去放弃掉了;而一个没有多少历史和文化的民族或国家,却在珍惜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并且在努力创造自己的文化和精神时,这种对比让我们不得不汗颜和感到丢人。如今,我们丢弃自己的几千年的成熟文化,拿捏着别国的文化,企图让其渗透到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试想,当一个外国人问我们任何一个中国人自己国家的文化有哪些,具体内容又是什么,能不能给他们介绍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因为无力回答而感到羞愧了?如果有羞愧,还有救;没有,就已经病入膏肓了。
TOP
315#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经历了历史的选择、时间的淬炼,它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而是对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记录与传承。那些经典文集,它们是活着的,伴随着我们民族的兴衰荣辱,生动地活着。我们的历史每延长一刻,他们的厚度便增加一分。华夏民族五千余年的灿灿文明便是在这样的一刻一分里,得到了延展。可悲的是,今时今日的国人,大多意识不到这些经典的价值。人们总叹古文言的晦涩难懂,却忽略了之乎者也里特有的华夏民族的文化精神。纵观当下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学生做不到“出口成章”,却对自己“出口成脏”得意洋洋。这种言语上的粗俗、无底线越来越被很多年轻人看做一种潮流。殊不知,这正是腹无诗书、脑袋空空的表现,这背后是国学教育缺失的残酷现实。回望历史上的中国教育,私塾里学生跟随夫子摇头晃脑地诵读经典的画面虽然逗趣,但更多的是清雅隽永。那朗朗读书声里,充满了对经典的敬意。而今天,中小学的早读课上,绝大多数孩子早已不读诗、不读史,更别谈孔孟老庄之类的经典,他们更多的在背外语单词。我想,对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而言,这是一种悲哀。
       中国学生的国学教育如今是贫乏的,语文课本上的几篇古文、诗词并不能真正的给孩子们以国学文化的熏陶。中国有那么多的国学经典,又怎么可能是几篇选文能够涵盖的。将国学郑重的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加入小学生的基础课程里,在他们对文字语言敏感度最高的时候,给他们以经典的熏陶和古文的训练,我认为这比过早的给他们外语教育要来的重要的多。外语之于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工具,但国学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文化的洗礼,是作为中国人应有的气质培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这难道不应该被重视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